第475章 宴罷猶有餘香在,信步江南入畫來

字數:4934   加入書籤

A+A-


    一席“夢故汴梁”,如同一場跨越了八百年的味覺幻夢。
    當最後一道甜品那清甜的餘韻,還在舌尖緩緩消散時,雅座之內,卻陷入了一種奇妙的寧靜。
    窗外,日頭已然西斜,金色的光輝,為室內的一切都鍍上了一層溫暖而慵懶的光暈。
    湖麵之上,波光粼粼,偶爾有晚歸的畫舫,載著遊客的歡聲笑語,悠悠劃過。
    專家們斜斜地靠在黃花梨木的太師椅上,臉上,是如出一轍的、心滿意足的愜意。
    許久之後,還是何鏡山教授,第一個打破了這份寧靜。
    他沒有去評價菜品的味道,隻是端起麵前那盞早已續過數次、卻依舊香氣醇厚的清茶,輕輕抿了一口,然後,發出了一聲,充滿了無限感慨的長長歎息。
    “唉……”
    “老何,”李敬同教授聞聲,轉過頭來,臉上帶著一絲笑意,“何故長籲短歎?莫不是,嫌韓師傅的這席宴,還不夠合你的胃口?”
    “非也,非也。”何鏡山緩緩地搖了搖頭,他放下茶杯,目光,卻仿佛穿透了眼前的湖光山色,望向了更遠的地方。
    他的聲音,帶著一絲,前所未有的複雜。
    “我這一生,癡迷於古建築。為了勘察、測繪,國內國外,大大小小的古城、古鎮、仿古景區,沒有一百,也有八十了。”
    “我看過平遙的牆,也走過麗江的巷;見過烏鎮的枕水人家,也賞過鳳凰的沱江夜色。”
    “那些地方,美嗎?當然美。有曆史嗎?當然有。”
    他頓了頓,話鋒一轉,語氣中,帶上了一絲,難以言喻的蕭索。
    “可不知為何,走在那些地方,我心中,總有一絲揮之不去的……‘隔閡’。”
    “那裏的青石板路,被打磨得太過光滑;那裏的商鋪,賣著千篇一律的、來自義烏的小商品;那裏的原住民,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和我一樣,舉著相機,行色匆匆的遊客。”
    “那裏的一切,都像是一個被精心布置好的、巨大的攝影棚。它很美,很上鏡,卻唯獨,少了一樣東西。”
    “少了什麽?”一位年輕的教授,忍不住追問道。
    何鏡山沒有直接回答,他的目光,緩緩地,掃過窗外。
    掃過那些,穿著漢服,在湖邊嬉戲的孩童;掃過那些,坐在烏篷船上,聽著船娘用吳儂軟語唱著小調的情侶;掃過那些,從錦繡坊裏,心滿意足地走出來,臉上洋溢著純粹快樂的姑娘。
    最後,他的目光,落在了劉楚的身上。
    “少了,‘魂’。”
    他緩緩地,吐出了這兩個字。
    “少了,活生生的、屬於那個時代本身的……煙火氣。”
    “老朽之前,一直以為,這種‘魂’,早已隨著時光的流逝,湮滅在了曆史的長河之中,再也不可能被複現。”
    何鏡山看著劉楚,眼神,無比的真誠。
    “直到今天,直到我走進了這座,青瑤山莊。”
    “在這裏,我看到的,不僅僅是完美的建築,精致的服飾,考究的飲食。我看到的,是一種‘生活’。”
    “是一種,我們本以為,早已消失了的,屬於華夏民族,骨子裏的那份,從容,風雅,與自信。”
    “劉園長……”
    何鏡山站起身,對著劉楚,鄭重地,拱了拱手。
    “今日此行,老朽,心服口服。”
    這番發自肺腑的言論,如同一顆投入湖中的石子,瞬間激起了滿堂的共鳴。
    “何老說得太對了!”那位園林專家也激動地附和道,“我也有同感!之前咱們看那‘天下錢莊’的後院,隻覺得是‘仙家手筆’。可現在回想起來,它最妙的地方,在於它‘藏’於市井之中!前堂是人聲鼎沸的金融中心,後院,卻是可以安放身心的世外桃源。這種‘大隱隱於市’的哲學,才是我們華夏園林,真正的精髓啊!”
    “還有那曲《牡丹亭》!”李敬同教授也是感慨萬千,“那演員的功底,固然是爐火純青。但真正讓我感動的,是台下的那些觀眾。有白發蒼蒼的老者,也有牙牙學語的孩童,他們或許聽不懂那水磨調的精妙,但他們都願意,安安靜靜地,坐下來,聽完這一折。這份對傳統藝術,發自內心的尊重與喜愛……我在國家大劇院裏,都未必,能時時見到啊。”
    一時間,雅座之內,感慨之聲,此起彼伏。
    這些平日裏,在各自領域,都以“挑剔”和“嚴謹”著稱的泰鬥們,此刻,卻仿佛都變成了青瑤山莊最忠實的“粉絲”,不吝用任何美好的詞匯,去讚美自己今日的所見所聞。
    劉楚安靜地聽著,臉上,始終掛著一絲淡然的微笑。
    直到所有人的感慨,都漸漸平息,他才緩緩站起身。
    “諸位先生,過譽了。”
    “我們做的,其實,隻是一件最簡單的事。”
    “那就是,將我們認為‘美’的東西,用一種,最‘真’的方式,呈現出來而已。”
    “宴已終,茶已品。”
    他走到窗邊,伸出手,指向了那片,在夕陽下,被鍍上了一層更為絢爛金色的,江南水鄉。
    “接下來的時光,便請諸位先生,隨我一起,走進這幅畫裏,去看一看,那真正的,‘小橋,流水,人家’吧。”
    ……
    一行人,意猶未盡地,走出了湖畔居。
    他們沒有原路返回,而是沿著湖畔一條新鋪就的、由青石板與鵝卵石交錯拚接而成的小徑,向著那片,更為廣闊的江南水鄉,信步走去。
    這條連接著“江南風情街”與“江南水鄉”的湖畔小徑,本身,就是一道絕美的風景線。
    一側,是波光粼粼的“清月湖”,湖麵上,水汽氤氳,偶爾有水鳥,貼著水麵,一掠而過,留下一串清脆的啼鳴。
    另一側,則是高大的、枝葉繁茂的垂柳。
    柳絲如絛,在微風中,輕輕拂動,將午後那略顯熾熱的陽光,篩成一地細碎的、跳動的光斑。
    專家們換上了一身古裝,行走在這條小徑上,衣袂飄飄,竟真的有幾分魏晉名士,結伴出遊的風采。
    “你們看,”一位建築學教授,指著腳下的路,讚歎道,“這路麵,看似隨意,實則大有講究。它不是平的,而是帶著一個非常細微的、向湖邊傾斜的弧度。這樣一來,即便是下雨,路麵的積水,也能第一時間,順著坡度,流入湖中,保證了路麵的幹爽。這,就是古人‘師法自然’的智慧啊。”
    不知不覺間,他們已經走到了小徑的盡頭。
    前方,一座更為高大、也更為氣派的石拱橋,橫跨在兩條河道的交匯之處。橋下,正是他們之前走過的那條“柳風河”,與一片更為寬闊的、通往水鄉深處的主河道,在此處,完美地,匯合在了一起。
    站在這座橋上,視野豁然開朗。
    向左看,是他們來時走過的“江南風情街”,白牆黛瓦,店鋪林立,依舊是人聲鼎沸。
    向右看,則是一片,更為廣闊、也更為寧靜的,水鄉天地。
    河道在這裏變得開闊,兩岸,不再是密集的商鋪,而是一座座,更為疏朗的、枕水而居的江南民居。
    家家戶戶的門前,都探出一個小小的、用石板搭成的碼頭。有的碼頭上,晾曬著漁網;有的碼頭上,則擺放著幾盆,正開得爛漫的鮮花。
    河道裏,不時有烏篷船,搖搖晃晃地,從橋下穿過。船頭的船娘,穿著藍印花布的衣裳,一邊搖著櫓,一邊,用吳儂軟語,哼著不知名的江南小調。
    而空氣中,也飄散著一股,與風情街那商業氣息截然不同的、更為純粹的……“生活”的味道。
    有家家戶戶的窗欞裏,飄出的、淡淡的飯菜香。
    有河邊浣衣的婦人,那棒槌敲打在青石板上,發出的“砰砰”聲。
    還有,遠處水上集市裏,傳來的、隱約的、討價還價的喧鬧聲。
    這幅景象,讓所有專家,都看得,癡了。
    “這……這……”
    李敬同教授,指著眼前這幅,比任何一幅《清明上河圖》,都更為鮮活、更為生動的畫卷,激動得,竟說不出一句完整的話來。
    “走吧。”
    劉楚笑了笑,率先邁開了腳步。
    “我們,也去做一回,這畫中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