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廊橋聽雨話江南,市井煙火亦成詩
字數:5377 加入書籤
那句“去做一回,這畫中之人”,如同一個無法抗拒的邀請,讓所有專家,都收回了遠眺的目光,跟隨著劉楚的腳步,走下了那座名為“迎賓橋”的石拱橋。
一步踏下,便仿佛,真的踏入了畫卷之中。
腳下,不再是之前那種帶著細微弧度的湖畔小徑,而是一條更為寬闊的、完全由青石板鋪就的沿河長街。
石板的縫隙間,填著細密的青沙,還點綴著幾叢不知名的、生命力頑強的綠色小草。
街道的一側,是緩緩流淌的碧綠河水,河岸,用大小不一的湖石,壘砌得錯落有致,既穩固,又充滿了自然的野趣。
而另一側,則是一排連綿不絕的、兩層高的江南民居。
粉牆,黛瓦,馬頭牆。
這些建築,並非是呆板的複製粘貼,每一棟,都在細節上,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
有的,門楣之上,雕刻著精美的“八仙過海”圖;有的,窗欞之下,則探出一叢,正開得爛漫的薔薇;還有的,在自家二樓的廊台之上,掛著兩隻,裝著畫眉鳥的精致竹籠。
“你們看,”何鏡山教授的腳步,再次慢了下來,他的臉上,是掩飾不住的讚歎,“這些建築,看似是民居,實則,暗藏玄機啊。”
他指著一棟建築的底層。
“你們看它的牆體,下半部分,是完整的磚石結構,但上半部分,卻是一整麵的、可以完全拆卸下來的木質排門。這,便是典型的宋代《營造法式》中,記載的‘鋪麵’形製!”
“白天,將這排門卸下,這裏,便是一個完全開放的、臨街的商鋪,便於招攬生意。到了晚上,再將排門裝上,它,便又恢複成了一個,私密性極強的,尋常人家。”
“一動一靜,一商一住,隻在這一扇門的開合之間,便能完美切換。這……這才是真正的,屬於古代的‘商住兩用’啊!”
一番話,再次讓眾人,大開眼界。
他們這才發現,原來眼前這條看似靜謐的沿河長街,竟是一條,充滿了生活智慧的……“商業街”!
他們跟隨著劉楚,走上了一條與長街並行的、緊鄰著河岸的木質回廊。
回廊的頂棚,用細密的竹篾鋪設而成,將午後那略顯毒辣的陽光篩成一道道溫柔的光影。
廊柱,是未經精細打磨的、保留著粗獷紋理的原木,上麵還纏繞著一些,不知名的藤蔓植物。
走在這條回廊之上,腳下是“咚咚”作響的木板聲;身旁,是緩緩流淌的河水;
頭頂,是斑駁的竹影。
那份獨屬於江南水鄉的、悠閑而愜意的氛圍,瞬間,便將每一個人,都牢牢包裹。
也就在這時,他們才真正看清了,那些“商鋪”裏的景象。
與他們想象中,那些掛著統一招牌、賣著劣質紀念品的“古鎮商鋪”截然不同。
這裏的每一家店,都像是一個,活著的“民間藝術館”。
他們看到,一家掛著“吳儂軟語”牌匾的小店裏,一位身穿藍印花布衣裳的老奶奶,正戴著老花鏡,坐在吱呀作響的紡車前,慢悠悠地,紡著紗。
她身後的牆壁上,掛滿了各種色彩豔麗、圖案古樸的土布。
他們看到,一家名為“匠心獨運”的竹編店裏,一位赤著上身、肌肉結實的老師傅,正用一雙巧手,將一根根青翠的竹篾,編織成各種精巧的器物。
從提籃,到竹簍,再到小巧玲瓏的、可以放在掌心的蟈蟈籠。
他們甚至,還看到了一家,專門賣“油紙傘”的店鋪。
店裏,掛滿了上百把,撐開的油紙傘。
傘麵之上,或繪著淡雅的山水,或繪著俏麗的仕女,或書寫著飄逸的詩句。那畫麵,美得,讓所有人都下意識地,放輕了腳步。
然而,最吸引他們的,還是從前方,飄來的,一股,甜得,讓人無法抗拒的香氣。
循著香氣望去,隻見不遠處的回廊下,圍了一大群孩子。
一位同樣是須發皆白的老者,正坐在一張小小的馬紮上,身前,是一個燒著炭火的小爐,爐上,一口小小的銅鍋裏,正熬著金黃色的、咕嘟咕嘟冒著泡的糖稀。
是吹糖人的。
那老者看起來就像是,從一幅泛黃的民俗畫裏,走出來的人物。
他用一根細細的麥秸稈,從鍋裏,蘸起一團滾燙的糖稀,放在嘴邊,腮幫子一鼓,一吹。
一個圓圓的、晶瑩剔透的糖球,便瞬間成型。
緊接著,他手腕翻飛,或捏,或拉,或剪。
不過眨眼的功夫,一隻活靈活現的、正在引吭高歌的大公雞,便出現在了他的手中。
“哇——!”
周圍的孩子們,爆發出了一陣充滿了崇拜的歡呼。
“爺爺,爺爺,我要一個孫悟空!”
“我要一個豬八戒!”
“我要一個……我要一個奧特曼!”一個虎頭虎腦的小胖墩,扯著嗓子喊道。
這個“穿越時空”的要求,引得周圍的大人們,都發出一陣哄笑。
那吹糖人的老者,聞言,也是一愣。
隨即,他臉上那被歲月刻滿了皺紋的臉,綻放出了一個,無比慈祥的笑容。
他樂嗬嗬地說道:“奧特曼?那是個什麽神仙?是二郎神的親戚嗎?也長了三隻眼?”
他一邊說著,一邊,竟真的,開始動起手來。
“也罷,也罷。老朽今日,便也學一回那西天取經,去會一會,你們這些小娃娃說的,‘東洋神仙’!”
他這番風趣的回答,再次引得滿堂大笑。
而專家們則站在不遠處,靜靜地,看著這一幕。
他們看到的不僅僅是一個技藝精湛的民間手藝人。
他們看到的,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包容”。
這位老者,他沒有去嗬斥那個孩子的“不懂規矩”,也沒有去生硬地糾正他的“錯誤”。
他隻是用一種,最幽默、也最溫暖的方式,將這個來自現代的、充滿了童趣的“文化符號”,融入到了自己的創作之中。
“你們看,”那位社會學專家,輕聲感歎道,“這,才是真正的,‘活著的’民俗啊。”
就在眾人,都沉浸在這份,充滿了煙火氣的溫暖之中時。
一位對食品安全看的比較重的教授,卻皺起了眉頭。
他指著不遠處,一個同樣被遊客圍得水泄不通的、賣“冰鎮酸梅湯”的小攤,臉上露出了職業性的、審慎的表情。
“劉園長,”他有些擔憂地說道,“這裏的環境,固然是古色古香。但這食品安全……似乎,有些,不好把控啊。”
“你們看,”他指著那個攤位,“那酸梅湯,就裝在一個個巨大的、敞口的陶甕裏。這若是放在古代,自然是風情。可放在現代,這衛生條件……還有那用來舀湯的木勺,若是反複使用,這交叉感染的風險……”
這個問題一出,瞬間,讓所有專家,都從那份詩情畫意中,清醒了過來。
是啊。
沉浸感,固然重要。
但安全與衛生,才是一個現代化景區,最根本的底線。
麵對這位專家的“職業病”式發問,劉楚非但沒有絲毫的慌亂,臉上反而露出了一個,淡然的笑容。
“先生,請隨我來。”
他引領著眾人,走到了那個酸梅湯的攤位前。
那攤主見園主親臨,連忙起身行禮。
劉楚擺了擺手,他沒有說話,隻是當著所有專家的麵伸出手,在那口看起來古樸無比的陶甕的側麵,一個毫不起眼的、雕刻著蓮花圖案的凸起上,輕輕地,按了一下。
“嗡——”
一陣輕微的、充滿了科技感的機械傳動聲響起。
在所有人,難以置信的目光注視下。
那口他們以為是實心陶土燒製的巨大陶甕,其上半部分,竟如同一朵盛開的蓮花般,無聲地,向上,升起!
露出了裏麵那閃爍著冰冷金屬光澤的、真正的不鏽鋼內膽,以及那套,正在緩緩運轉的,小型的,製冷循環與紫外線消毒係統!
而那個他們以為是用來舀湯的木勺,其底部竟連接著一根同樣是不鏽鋼材質的,隱藏式的,自動出水口!
整個世界,在這一刻,仿佛都安靜了下來。
那位,剛剛還一臉嚴肅的專家,此刻正張著嘴,呆呆地,看著眼前這,近乎於“魔幻”的一幕。
他的大腦,一片空白。
許久之後,他才緩緩地,轉過頭,看著劉楚,那張,始終掛著淡然微笑的臉。
他的嘴唇,哆嗦著,最終,隻說出了一句話。
“劉園長……您……您真是個……魔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