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舟楫雲集待高士,一席話本說江南
字數:4842 加入書籤
那句“魔鬼”般的讚歎,消散在水鄉午後溫暖的空氣裏。
剛剛還因那口“賽博朋克”陶甕而緊繃的神經,此刻終於緩緩鬆弛下來。
專家團的成員們相視苦笑,每個人的眼神裏,都帶著一種被徹底折服後的無奈。
“走吧,”何鏡山教授率先邁開了腳步,他搖了搖頭,自嘲般地輕歎一聲,“再看下去,我怕我這顆老心髒,要提前向馬克思報到了。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古人誠不欺我啊。”
劉楚隻是微笑著,再次做了一個“請”的手勢,引領著這群仿佛剛剛經曆了一場認知風暴的泰鬥們,繼續沿著那條青石板鋪就的沿河長街,向著水鄉深處的碼頭走去。
一路行去,之前還讓眾人讚不絕口的那些民間手藝店鋪,此刻在專家們眼中,竟又多了另一層截然不同的意味。
那位紡紗的老奶奶,她身旁的加濕器是不是也偽裝成了某個古樸的陶罐?那位打鐵的老師傅,他那熊熊燃燒的爐火,其燃料供給係統,是否也暗藏著什麽現代科技的玄機?
這份疑神疑鬼,讓他們看得更仔細,也讓他們對青瑤山莊那深不可測的設計功力,有了更為恐怖的認識。
穿過一條掛滿了紅色燈籠的曲折回廊,前方的視野豁然開朗,一陣更為喧鬧,卻又奇異地並不讓人感到煩躁的人聲,伴隨著微鹹的湖風,撲麵而來。
碼頭,到了。
呈現在眾人眼前的,是一個由巨大的防腐原木為主體、青石為基座搭建而成的半圓形濱水廣場。數十根粗壯的木樁深深紮入水底,支撐著寬闊的木質棧橋。棧橋之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其熱鬧程度,竟絲毫不亞於他們初入甕城時的景象。
然而,與這股熱鬧相悖的,是現場那井然有序的氛圍。
長長的隊伍,沿著棧橋的邊緣,排成了幾條整齊的“長龍”,卻無人推搡,無人喧嘩。遊客們或三三兩兩地低聲交談,或舉著手機拍攝著水鄉的美景,臉上都洋溢著閑適又期待的神情。
這份秩序,讓那位社會學專家下意識地推了推眼鏡,輕聲對身旁的同伴說道:“你看,這便是環境對人的塑造。整個園區的氛圍都在引導遊客放慢腳步,遵守規矩,這比一百句‘請勿喧嘩’的標語都有用。”
專家們的目光,很快便被碼頭上停泊著的那些船隻所吸引。
那不是現代景區裏千篇一律的電動觀光船,而是一支仿佛從《清明上河圖》中直接駛出的、真正的“古代船隊”。
有船體寬大、雕梁畫棟、窗欞之上還掛著竹簾與紗幔的“畫舫”;有船身狹長、船篷由竹篾和桐油氈布糊製而成、充滿了煙火氣的“烏篷船”;還有更為小巧玲瓏、僅容二三人、可供遊客自行劃槳的“一葉扁舟”。
每一艘船,都像是一件精雕細琢的藝術品。
“老何,你來看!”李敬同教授指著一艘烏篷船的船體,對何鏡山說道,“你看這船板的拚接,嚴絲合縫,找不到一顆鐵釘的痕跡。這用的是不是失傳已久的‘平頭搭掌’榫卯工藝?”
何鏡山早已走了過去,他甚至半蹲下身,伸出手,在那光滑而堅實的船舷上輕輕撫摸著。
“不止是榫卯,”他的聲音裏,帶著一絲難以抑製的激動,“你摸這質感,這觸感……這是上了七遍以上的桐油,才能有的溫潤光澤!桐油這東西,工序繁複,氣味又大,現在的仿古建築,有幾個還願意下這種笨功夫?他們……他們竟然用在了每一艘船上!”
一位專攻船舶史的教授更是看得入了迷,他指著畫舫船頭那高高翹起的弧度,對劉楚問道:“劉園長,這艘畫舫的形製,我看著,似乎帶著一點宋代福船的影子,但船身的線腳和水密隔艙的設計,又明顯更偏向於明代的漕船。這……這是何講究?”
麵對這專業到極致的提問,劉楚隻是淡然一笑,並未直接回答,而是看向了碼頭一側,一棵大榕樹下。
“先生,您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該由更專業的人來解答。”
眾人順著他的目光望去,這才發現在那濃密的樹蔭之下,竟還別有洞天。
一張小小的八仙桌,兩把長條凳,一位穿著青布長衫、留著一撮山羊胡、麵容清瘦的老者,正坐在桌後。他麵前,擺著一塊醒木,一柄折扇,一壺清茶。
竟是個說書先生。
此刻,他正說到興起之處,那略帶沙啞卻又中氣十足的聲音,清晰地壓過了周圍的嘈雜,傳入每一個排隊遊客的耳中。
“……要說咱們這青瑤水鄉的船,那可就不是凡品了。諸位隻知其形,可知其魂?”
說書先生將折扇“啪”地一合,端起茶杯,不緊不慢地潤了潤嗓子,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這魂,便在這十二座橋上!便在這橋下之水裏!”
“話說當年,劉園主欲在此處引水造景,可挖至三尺,便遇堅石,工匠們束手無策。夜裏,園主夢見一白須老者,自稱乃是此地水君,言說:‘汝欲借我水脈,需得以禮相待。當效仿那洛神行波,一步一景,十步一橋,方可水到渠成。’”
“園主醒後,恍然大悟!遂請來天下巧匠,耗時半載,費盡心血,根據這河道每一處的寬窄、水流的緩急,乃至兩岸的風光,設計建造了這十二座,完全不重樣的寶橋!”
“這便有了,那氣勢最是恢宏的‘迎賓橋’,有了那如長虹臥波的‘月橋’,更有了那艘,橫跨河道、如同巨舟的‘乘風橋’!”
“橋建成了,那水脈啊,也就通了。從此,這河裏的水,便帶著一股子靈氣。所以啊,諸位再看水裏那些船。那烏篷船,用的是昆侖山巔的鐵骨翠竹做的篷;那畫舫,刷的是東海千年老蚌腹中的珍珠磨成的漆!”
“坐上這船,您遊的,可不僅僅是這江南水鄉。您品的,更是這一段,藏在磚瓦與流水之間的,神仙傳說啊!”
一番話說得是天花亂墜,神乎其神,卻又與眼前的實景絲絲入扣,聽得排隊的遊客們如癡如醉,非但不覺得無聊,反而頻頻撫掌叫好,隊伍也在這不知不覺間,向前挪動了不少。
“好!說得好!”
“原來這橋和船,還有這等來曆!”
專家們站在人群外圍,聽著這番“杜撰”出來的民間故事,臉上卻都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那位船舶史專家撫掌讚歎:“高明!實在是高明!他這番話,看似是在說神話,實則句句不離建築的‘用心’。用一個有趣的故事,將這水鄉的景觀特色、設計理念,全都給串聯了起來。這才是最高明的‘文化解說’啊!”
李敬同教授也笑著點頭:“是啊,他讓每一艘船,每一座橋,都有了自己的‘性格’和‘故事’。遊客們坐船時,便不再是單純地看風景,而是在親身驗證一個美麗的傳說。這種體驗感,是無價的。”
他們看向劉楚的眼神,又多了幾分深意。
眼前這個年輕人,他不僅僅是在建造一個景區。
他是在用一種近乎於“創世”的方式,為他所創造的這個世界,編織著屬於它自己的曆史、傳說,與靈魂。
就在這時,那說書先生的一段話,也已告一段落。他端起茶杯,正準備歇息片刻。
劉楚卻在那位船舶史專家的耳邊,輕聲說了幾句。
那位專家先是一愣,隨即臉上露出了幾分猶豫,但最終,還是在劉楚鼓勵的目光下,點了點頭。
他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衫,穿過人群,走到了那說書先生的桌案前,對著那老者,恭恭敬敬地,拱手行了一禮。
“先生,高論。”
這突如其來的一幕,讓周圍的遊客都安靜了下來,好奇地看著。
那說書先生抬起眼皮,打量了一下眼前這位氣質儒雅的老者,不卑不亢地回了一禮:“客官謬讚了。”
“在下,鬥膽,想借先生的寶地,也說上兩句,不知可否?”專家緩緩開口。
說書先生眼中閃過一絲訝異,隨即爽朗一笑,竟真的站起身,將自己的座位,讓了出來。
“有何不可?此地,本就是談天說地之所。先生請。”
在數百道目光的注視下,這位在國內船舶史領域,足以被稱為泰山北鬥的老教授,就這麽,坐到了那張小小的八仙桌後。
他沒有拿醒木,也沒有拿折扇。
他隻是看著眼前,那一張張好奇的、年輕的臉,看著那波光粼粼的河水,和那造型古樸的舟船。
方教授的臉上,露出了一個,發自內心的、無比真誠的笑容。
他緩緩開口,聲音不大,卻帶著一種學者獨有的、強大的穿透力。
“剛才,這位先生的故事,說得好啊。不過,他說的,是神話。”
“而我,想給諸位,講一講,神話背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