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8章 匠心不語舟自言,一片赤誠動人心
字數:4990 加入書籤
喧鬧的議論聲,好奇的交談聲,都在這一刻悄然隱去。
無論是正在排隊等候的遊客,還是站在外圍的專家團成員,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位坐在八仙桌後、氣質溫文爾雅的老者身上。
這位在國內船舶史領域聲名顯赫的方教授,此刻卻沒有絲毫身處“講台”之上的威嚴。
他的目光,溫和地掃過眼前一張張年輕而好奇的臉龐,掃過那波光粼粼的河水,和他研究了一輩子的古老舟船。
“神話,固然動人,”方教授的聲音不疾不徐,如同這水鄉的流水,浸潤心田,“‘昆侖的竹’,‘東海的珠’,那是古人對美好事物,最浪漫的想象。但支撐起這份想象的,卻是實實在在的,一榫一卯,一鍬一土,是無數個日夜裏,匠人們熬紅的雙眼,和他們那顆,追求極致的心。”
他伸出一根手指,指向碼頭邊,那艘被何鏡山教授讚歎過的烏篷船。
“就說那艘烏篷船。剛才那位先生說,它的篷,是昆侖山的翠竹。這自然是美談。可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光景。”
“諸位請看那竹篷的弧度,圓潤飽滿,卻又帶著一絲恰到好處的韌性。這種弧度,不是將竹子強行用火烤彎就能成型的,那樣的竹子,早已失了魂,不出三五年,便會幹裂。要做出這樣的弧度,隻能用最‘笨’的法子——水磨。”
“要挑選生長了三年以上、竹節勻稱的壯年毛竹,浸泡在流動的活水裏,整整四十九天,去其野性。而後,再由經驗最豐富的匠人,用浸了水的麻繩,一點一點地,將竹竿,慢慢地,捆紮出想要的弧度。這個過程,不能急,不能快,每天,隻能將那繩索,收緊一分。耗時,又是百日。”
“百日之後,竹已定型。再用桐油,反複塗刷七遍。每一遍,都要等前一遍完全陰幹,滲入竹骨,方可進行下一步。如此,方能得這般,既堅韌,又能抵禦風雨侵蝕的完美弧度。諸位請想,光是這一頂小小的烏篷,背後,是多少個,枯燥而漫長的日夜?”
碼頭之上,一片寂靜。
遊客們臉上的表情,漸漸從聽故事的輕鬆,轉變為一種肅然。
他們再次看向那艘看似尋常的烏篷船,眼神裏,多了幾分,前所未有的敬重。
原來,那看似隨意的弧度背後,竟藏著這般近乎於“苦行僧”般的匠心。
“再說那畫舫。”方教授的目光,又落在了那艘更為華麗的大船上,“剛才那位先生說,它刷的是東海的珍珠漆,此言不虛。為何?”
他頓了頓,臉上露出了一個自嘲的笑容。
“因為要達到眼前這般,溫潤如玉,光華內斂,而非俗氣亮光的效果,所用的漆料,必定是價格堪比黃金的,純天然大漆。而這種漆,在調配之時,為了增加其硬度與光澤,古法中,確有加入珍珠粉、雲母粉的做法。”
“更不用說,它船身上那些繁複的雕花。我粗略看了一眼,僅是二樓回廊的雀替與掛落,就至少運用了平雕、浮雕、透雕三種不同的技法。要將這些技法,完美地呈現在一艘需要常年經受日曬雨淋的木船上,而不開裂、不變形……這背後所耗費的心血,恕我直言,已經遠遠超出了‘造一艘船’的範疇。”
“這,已經是在用雕琢一件傳世藝術品的態度,在對待它了。”
方教授緩緩地站起身,他沒有再繼續分析下去。他知道,說得再多,也不及遊客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
他對著眾人,微微躬身。
“神話,是這水鄉的‘魂’。”
“而這些,不計成本,不計工時,隻為追求一個‘對’字的匠心,才是支撐起這道魂魄的,真正的‘骨’。”
“諸位,有幸,能在此處,見到這般‘魂骨俱全’的江南景致。老朽,也與有榮焉。”
說完,他便走下台來,回到了專家團的隊列之中。
然而,整個碼頭,卻因為他這番話,徹底沸騰了。
“天哪!原來是這樣!”
“我剛才就覺得這船好看,沒想到背後還有這麽多門道!”
“聽這位老先生一說,我感覺我這船票買得太值了!我坐的不是船,是藝術品啊!”
“難怪青瑤山莊的東西看著就跟別處不一樣,這份‘笨功夫’,現在誰還願意下啊!”
遊客們的議論聲,如同潮水般,充滿了敬佩與讚歎。
他們看著周圍的一景一物,眼神都變得不同了。那不再是單純的欣賞,而是帶著一種對背後匠人與設計者的、深深的敬意。
就在這時,劉楚,這位一直沉默著的園主,緩緩地走到了那張八仙桌前。
他沒有坐下,隻是將手輕輕地,按在那張因為無數次使用,而被磨得有些光滑的桌麵上。
他看著眼前,那一張張因為方教授的話,而變得激動、感動的臉龐。
劉楚緩緩開口,聲音不大,卻奇異地,蓋過了所有的嘈雜。
“方教授,謬讚了。”
“其實,我們做的,也沒什麽了不起。”
他頓了頓,臉上露出了一個,有些無奈,卻又無比真誠的笑容。
“隻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太快了。”
“快到,很多時候,我們都忘了,一些本該有的樣子。”
“我去過很多地方,很多號稱是‘古鎮’、‘水鄉’的景區。我看到的是什麽呢?是統一采購的、粗製濫造的仿古工藝品;是千篇一律的、散發著塑料光澤的所謂‘烏篷船’;是為了趕工期,用現代發泡材料,偽造出來的假山,假樹。”
“我甚至看到過,一座耗資數十億的仿唐建築群,它的大殿屋頂上,用的鬥拱,居然是裝飾用的水泥預製件。”
他的聲音很平靜,沒有絲毫的批判,隻是在陳述一個事實。
可這個事實,卻像一根針,精準地,紮在了在場每一個遊客的心上。
因為他們知道,劉楚說的,是真的。
那是他們,在無數個假期裏,都曾親身經曆過的,“中國式景區”的通病。
“每一次,看到那些細節的時候,我都會有一種感覺,那就是‘出戲’。”
劉楚的目光,掃過全場。
“就像你在看一場精彩的電影,演員演得很好,劇情也很吸引人。可就在最高潮的時候,你突然看到了一個穿幫鏡頭,比如,一位古代的大俠,手腕上,戴著一塊電子表。”
“在那一瞬間,之前所有的沉浸感,都會,煙消雲散。你會立刻清醒地意識到,這一切,都是假的。”
“而我不想這樣。”
他的語氣,變得肅然。
“我想做的,很簡單。就是當一位遊客,願意花費時間,花費金錢,從天南海北來到我的山莊,走進這片水鄉時,我希望,他能完完整整地,做一場,屬於江南的夢。”
“我不希望,他因為一盞材質不對的燈籠,一塊鋪設得太過平整的石板,或是一艘刷著工業亮光漆的遊船,而從這場夢裏,‘驚醒’過來。”
“所以,我們隻能用最笨的辦法。能用桐油的,就絕不用油漆;能用榫卯的,就絕不用釘子;能用匠人一錘一鑿手工打磨的,就絕不用機器流水線。”
“我們追求的,不是‘差不多’,也不是‘看上去像’。”
“我們追求的,是‘真實’。是一種,哪怕你用放大鏡去看,用手去摸,用心去感受,也挑不出毛病的,絕對的真實。”
“因為我們堅信,隻有這種不計成本的真實,才能給予遊客最頂級的,沉浸感。”
一番話,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慷慨激昂的口號。
卻字字句句,都振聾發聵。
是啊,曾幾何時,他們也曾對那些粗製濫造的“仿古”景區,感到失望和麻木。
而此刻,劉楚的這番話,重新點燃了他們心中,那份對“品質”與“真實”的渴望。
短暫的寂靜之後。
“啪!啪!啪!”
不知是誰,第一個,鼓起了掌。
緊接著,雷鳴般的掌聲,響徹了整個碼頭。
那掌聲,是送給方教授的,也是送給劉楚的。更是送給,那份,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裏,顯得尤為珍貴的,匠人精神。
何鏡山與李敬同兩位泰鬥,也在此刻,緩緩地,帶頭鼓起了掌。
他們看著那個站在人群中央,神情淡然,卻用行動,踐行著自己承諾的年輕人。
眼神裏,是發自內心的,欣賞,與認可。
眼前這個人或許,真的能改變一些什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