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三勸杜預

字數:10625   加入書籤

A+A-


    杜預看著放聲大笑的廖武。
    試圖從他臉上尋找一絲強撐鎮定的惶恐。
    結果卻讓杜預大失所望。
    眼前這個年輕的大漢使者,似乎是真的不怕死。
    他的臉上沒有絲毫對於馬隆屠刀的畏懼,隻有淡定赴死的從容。
    以及為國赴義的慷慨。
    廖武看向馬隆的表情隻有坦然。
    幾個月前,出使東吳的時候,吳主孫醱才是真的要殺自己。
    那種直麵死亡的滋味,廖武到現在都忘不了。
    相比較眼前這個隻敢舉刀恐嚇自己的馬隆。
    廖武實在是生不出半點害怕的感覺來。
    因為他沒有從馬隆的身上感受到一絲殺意。
    眼見廖武臉上沒有絲毫懼色,馬隆卻陷入了兩難的境地。
    手中的刀舉也不是,放也不是。
    一股尷尬的情緒開始在他的心中蔓延。
    好在杜預沒有讓他為難太久。
    “孝興,你太放肆了!”
    聽到杜預帶著責備意味的話語,馬隆的心裏反而鬆了一口氣。
    冷哼一聲,收刀入鞘。
    馬隆再次坐回原位。
    “說吧,你此次前來所為何事?”
    “若是為勸降而來,就免開尊口了。”
    “杜某雖才疏學淺,但也頗知忠義二字。”
    杜預看著廖武說道。
    廖武沉吟了一下,拱手道:
    “將軍既知忠義二字,豈不聞忠有大忠小忠,義分大義小義?”
    杜預看向廖武的眼神中帶著一絲詫異。
    “司馬氏祖上食漢祿,為漢臣。”
    “江山傾覆之際,卻屈身事曹,而不念劉氏厚恩。”
    “以某言之,當遺千古罵名!”
    “然我家陛下曾言,社稷一時崩潰,乃天家之過,非凡人所能力扛。”
    “趨吉避凶,亦是人之常情。”
    “故我家陛下向來不以此論罪。”
    “否則我朝司空早以叛國之罪論處!”
    杜預聞言麵露沉思之狀。
    他知道廖武嘴裏的司空是譙周,當初以一篇《仇國論》,差點讓蜀漢徹底趴下。
    事後劉諶不僅沒有怪他,反而以司空之職賜予譙周。
    說他是作秀也好,另有想法也罷。
    但確實憑借此舉迅速的安定了成都人心。
    “然司馬氏歸曹之後,便棄忠義於不顧。”
    “學曹氏把持朝政不說,更是當街刺死小兒曹髦。”
    “那曹髦雖為傀儡,卻是汝朝共主。”
    “便是那逆賊曹操,當初挾持湣帝之時,也不敢當街行此逆舉!”
    “司馬攸更是連兄弟親情都一並拋棄。”
    “假秦王之名,割據長安,與洛陽分庭抗禮。”
    “如此不忠不義,不仁不孝之人,如何值得將軍效死?”
    “今大漢天子率百萬仁義之師,出益州而過祁山。”
    “入天水而克隴西。”
    “所到之處,百姓無不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此非大漢三興之兆乎?”
    杜預聞言心中一震,大漢真的要三興了嗎?
    廖武的這番話,杜預確實聽進去了。
    不光聽進去,還知道廖武這番話的意思。
    從頭到尾,大漢都沒有把亡國之罪強加到他們這些當初曾經是漢臣的家族身上 。
    隻說錯誤都是劉家自己的。
    但現在劉家的錯誤已經改了,就連百姓都開始對劉氏進行擁護。
    那你們這些曾經食漢祿,為漢臣的家族,就不要再執迷不悟了。
    見杜預陷入沉思,廖武從懷裏掏出劉諶的親筆書信:
    “將軍,在下才疏學淺,有些話說的不夠透徹。”
    “此乃我家陛下之親筆書信,望將軍親覽之!”
    杜預聞言,立刻從沉思中清醒過來。
    抬手阻止了想要幫自己把書信接過來的親隨。
    起身來到廖武麵前,親自從廖武手中接過書信。
    “給使者賜座!”
    說罷便回到座位上,打開書信開始看起來。
    “朕知將軍歸司馬之後,嚐有善舉於關中百姓。”
    “由此可見,將軍之宅心仁厚。”
    “將軍既有此心,又何忍見數萬將士因此不義之戰而死?”
    “須知兵士皆百姓出身,身後亦為父母妻兒所念。”
    “將軍豈非家中親人所念乎?”
    “天下百姓,亦朕之子民也,朕亦不忍也!”
    “望將軍早返迷途,朕於冀縣掃榻相迎!”
    這封信寫的很短,卻讓杜預的心情十分的凝重。
    把天下百姓都當成自己的子民,就連敵國的也不例外。
    這個劉諶,果然有雄主之相!
    然而在思索一番之後,杜預還是搖頭拒絕了廖武:
    “汝主既言大忠小忠,大義小義。”
    “便知道這天下之事,非一言所能概括之。”
    “我雖愚陋之人。”
    “卻受秦王厚恩。”
    “豈能不念,豈能不感?”
    “使者請回吧!”
    說罷便命人將廖武送走。
    不給廖武多說一句話的機會。
    等到送走廖武之後,馬隆來到杜預麵前欲言又止。
    說實話,廖武的那番話,就連馬隆都聽進去了。
    而且從實際的角度出發,陳倉丟失,自己這群人已經成了甕中之鱉。
    敗亡是早晚的事。
    投降不投降,都改變不了這個事實。
    現在投降,沒有人會怪他們的,為什麽車騎將軍不願意這麽做?
    但是看著杜預一臉的沉默不語,馬隆沒敢問出這句話來。
    很快,廖武便返回天水,把這個結果告訴了劉諶。
    劉諶的眉頭皺的更深了。
    沒想到這個杜預如此的油鹽不進!
    竟然兩次拒絕自己的好意。
    現在陳倉已經被大漢攻克。
    張翼和霍弋他們應該也在殺來的路上。
    滅掉這群人是早晚的事。
    再次勸降,無非就是不想多造殺戮,也想給這個曆史上文武廟第一人的杜預一個機會。
    可這個杜預似乎跟自己了解的那個杜預有很大的出入。
    竟然是個冥頑不靈之人!
    難道他還真想給司馬攸陪葬不成?
    “算了,就當朕這一片真心都喂了狗!”
    “即令伯約攻殺,不給他喘息之機!”
    “等霍弋他們一到,就立刻將其絞殺!”
    劉諶說道。
    廖化聞言再次勸道:
    “陛下息怒!”
    隨後又將目光看向廖武:
    “睿卿,那杜預當真沒有一絲投降之念?”
    聽到廖化的話,廖武沉思一番後說道:
    “那倒未必!”
    “雖說對我有威脅之舉,但對陛下卻無絲毫不敬。”
    “就連陛下的書信都是他親手接過去的。”
    廖化撫掌道:
    “那就是了!”
    “看來還是睿卿你不夠分量啊!”
    說罷又將目光看向劉諶道:
    “昔日昭烈帝請丞相出山,可是足足三次才得見丞相之顏。”
    “陛下又怎能輕易放棄?”
    聽到這話,劉諶皺眉道:
    “祖父三次去請丞相,蓋丞相乃千古奇人。”
    “他杜預有何能耐與丞相相提並論?”
    “就算他有這等能耐,但是別忘了,朕與他是敵非友。”
    “難道還讓朕親自去請他不成?”
    廖化笑著說道:
    “那倒不至於,隻是臣以為以此人之能,短時間恐怕拿不下他。”
    “此前杜預曾派人回長安求援,那司馬攸多半已經知道此事。”
    “說不定此時已經派人往這裏趕。”
    “若是能勸降他,即可少造殺戮,也可省下一些時間。”
    “不過事不過三。”
    “臣覺得陛下可以再給他一個機會。”
    “若是還不行,那便是他自斷生路,臣也無話可說!”
    劉諶聞言沉思片刻後說道:
    “那老將軍覺得這次以誰為使?”
    廖化道:
    “臣以為歸義侯可再次出使!”
    誰?司馬楙?
    廖武聞言臉上也露出驚訝之色:
    “陛下,臣臨回來的時候,大將軍也托臣向陛下舉薦 歸義侯再出使敵營!”
    “他說,歸義侯乃司馬氏之人。”
    “更是司馬望之子,司馬攸族兄。”
    “由他去勸說杜預,杜預再無堅持之理!”
    廖化笑道:
    “沒想到大將軍也作此想!”
    “歸義侯乃陛下親封司馬氏之人,就連他都成了漢臣,便可知司馬氏再無天命。”
    “而且這也算是給杜預一個台階下,連司馬氏的人都降了大漢。”
    “他一個司馬氏的臣子,又有什麽理由堅持!”
    “當然,若是歸義侯出麵,杜預還不願意投降的話,那隻能說此人是不識時務之人,妄想對抗天命。”
    “當速斬之!”
    劉諶思索片刻後,同意了廖化的說法。立刻說道:
    “來人,速至歸義城宣司馬楙前來!”
    沒過多長時間,司馬楙便從歸義城匆匆趕到冀縣,跟著他一起來的還有陸機。
    和劉諶見禮之後,司馬楙開口問道:
    “不知陛下召臣前來所為何事?”
    劉諶笑道:
    “司馬卿,你可知杜預此人?”
    司馬楙聞言,一臉義正言辭的說道:
    “臣當然知道,此賊攜重兵進犯上邽,實在是罪大惡極!”
    “如今朝廷已經拿下陳倉,當以陳倉之兵,配合大將軍絞殺此獠,以震懾長安不臣!”
    劉諶擺了擺手說道:
    “朕是問你知不知道此人才學如何?”
    司馬楙頓時麵露哂然之色:
    “臣在洛陽之時,曾與此賊有過數麵之緣,此賊不過是一個不學無術之徒,誇誇其談之輩,不值一哂!”
    劉諶麵露一絲無奈,這個司馬楙,這麽長時間還是改不掉這個揣摩人心的毛病。
    關鍵是每次都揣摩不到點上,這馬屁自然也拍不對地方。
    “朕打算讓你去勸降杜預!”
    劉諶開門見山的說道。
    聽到這話,司馬楙滿臉的憤慨頓時僵住,話也開始變得結巴起來:
    “陛,陛下的意思是勸降杜預?”
    “這...這...這,臣才疏學淺,恐怕難當此任啊!”
    杜預此人,司馬楙當然知道。
    而且也絕不是什麽隻有數麵之緣。
    早在洛陽的時候,杜預就已經頗有名聲。
    作為司馬氏族人的司馬楙也曾試圖交好過此人。
    可惜的是,彼時的司馬楙不過是以紈絝子弟,仗著父祖的名聲在洛陽倒也算混得開。
    但在杜預麵前,可就不夠看了。
    杜預對他根本不假辭色。
    而且當初從漢中逃往幽州的時候,路上也撞見過杜預,他還騙了杜預呢。
    可以說司馬氏走到今天這地步,他司馬楙脫不了幹係。
    這會兒讓自己出使魏營,那跟送死有什麽區別?!
    “慌什麽,你也是當了大漢歸義侯的人。”
    劉諶沒好氣的說道,
    “此前朕已經派了兩個人出使過了。”
    “都安然無恙的回來了。”
    “這次他也肯定不會為難你。”
    “而且這次他有很大的概率會投降,朕是把這個潑天的功勞送給你。”
    “你不要不知好歹!”
    話說到這個份上,司馬楙也知道去不去已經由不得自己。
    而且也確實如劉諶所言,前兩次派去出的使者都沒殺,又怎麽可能單單殺了司馬楙。
    若是真能勸降杜預成功,這還真是潑天的功勞。
    但是司馬楙還是習慣性的想賣一下慘:
    “陛下,若是臣此去不回,還望陛下善待臣的兩個兒子,司馬忠,司馬漢!”
    劉諶聞言一滯:
    “滾滾滾,趕緊滾!”
    三天後,聽到大漢又派出使者前來的時候。
    杜預心中先是一歎,隨後又命人將其迎了進來。
    當司馬楙帶著符節出現在杜預麵前的時候。
    杜預也認出了這個司馬氏的族人,臉上頓時露出詫異之色:
    “孔偉?你不是戰死在並州了嗎?”
    “怎麽會出現在這裏?”
    杜預怎麽都沒想到這次出使的人是司馬楙。
    司馬楙的臉上露出一抹一閃而逝的尷尬。
    “不敢相瞞,在下當初確實是差點死在了並州。”
    “但是被關將軍所救,後來便一直跟著關將軍在塞外謀生。”
    “歸漢之後,又被陛下封為歸義侯!”
    杜預沉默了,司馬楙嘴裏的關將軍杜預知道。
    當初自己在墾荒的時候就曾經和此人遭遇。
    兩人之間還發生過一次戰鬥。
    隻是彼時的自己還不知道對方的名字。
    之前的那幾本書還是從他手裏繳獲的呢。
    後來在阻截鮮卑人的時候, 又和此人相遇。
    那時候才知道此人是關羽後裔。
    說起來,他還幫過自己忙呢。
    所以杜預對關彝的印象並不算差。
    隻不過杜預沒想到司馬楙居然從那個時候就已經跟在關彝左右了。
    沉默良久之後,杜預才開口說道:
    “汝此番前來,可是為勸降杜某而來?”
    司馬楙點了點頭說道:
    “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