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雙邦歲華展新意,學子聯吟頌太平

字數:4410   加入書籤

A+A-


    瑞國都城的上元節,花燈如晝,人流如織。皇宮東側的文華殿外,一場別開生麵的“雙邦歲華展”正吸引著無數百姓駐足。殿前的空地上搭著數十個展台,既有雲羅的焰靈花繡品、雙花泥陶器,也有瑞國的瑞雲紋銀器、雲錦綢緞,更有兩國工匠合製的“雙花爐”“連理錦”,每一件展品前都圍滿了驚歎的看客。
    “這‘雙花鼎’真是神了!”一個穿著瑞國錦袍的老者指著展台中央的鐵木合鑄鼎器,鼎身的瑞雲紋與焰靈花交纏共生,在燈籠映照下泛著溫潤的光澤,“鐵不生鏽,木不腐壞,兩國手藝合在一起,竟有這般奇效!”
    旁邊的雲羅商販錢老板笑著接話“張老爺有所不知,這鼎裏的木胎用了雲羅的‘防腐漆’,鐵殼摻了瑞國的‘鎏金粉’,別說放十年,就是放百年也跟新的一樣!”他身邊的王織娘正給看客講解一匹“流霞錦”,錦緞上的焰靈花用雲羅盤金繡法勾勒,花瓣間的瑞雲卻用瑞國的緙絲技法織就,流光溢彩,引得姑娘們爭相詢價。
    “這錦緞多少錢?”一個瑞國貴女指著最顯眼的那匹,上麵用金線織著“雙邦共春”四個字,字間纏繞著銀線瑞雲,奢華又雅致。
    王織娘笑著回話“回姑娘,這是阿禾姑娘設計的‘賀歲錦’,一匹要八兩銀子。今日展會上買的,送一對阿禾姑娘親手繡的燈籠穗。”
    展台另一側,趙老根和孫師傅正給看客倒新釀的“上元酒”。酒液盛在雙花泥做的小盞裏,盞沿刻著“瑞雲映月”的字樣,孫師傅得意地介紹“這酒用瑞國的桂花和雲羅的焰靈花蜜釀的,喝著甜絲絲的,暖身子還不醉人!”
    一個紮著總角的孩童端著酒盞,被父親抱在懷裏,抿了一口便咯咯直笑“爹爹,這酒像糖水裏摻了花香!”引得周圍人都笑起來。
    文華殿內,林羽正陪著蘇婉、蘭妃、柳妃觀賞孩子們的畫作。牆上掛滿了聯韻學堂學子的作品,阿豆畫的《雪夜共守圖》把“共守亭”的燈火畫得像星星,狗蛋的《農具合璧圖》裏,瑞國曲轅犁和雲羅踏水車並排立在田埂上,最惹眼的是阿禾與王硯之合畫的《雙邦歲華卷》——長卷從初春的農技學堂寫到深冬的守歲宴,兩國百姓勞作、歡宴的場景栩栩如生,卷尾題著“一疆同日月,兩邦共歲華”,筆法雖嫩,意境卻深遠。
    “這畫裏的細節真動人。”蘭妃指著畫中一個角落,瑞國的泥瓦匠正幫雲羅的木匠扶梯子,兩人手裏還各拿著半個剛掰開的饅頭,“連吃飯的樣子都畫出來了,可見孩子們是真的看在眼裏、記在心裏。”
    柳妃拿起一幅《聯藝坊錘聲圖》,畫中秦木匠和吳師傅正掄錘打鐵,火星濺在旁邊王織娘的織機上,竟像撒了把金粉,她笑道“這孩子把錘聲都畫出來了,你看這火星的走向,多有動感。”
    蘇婉望著《雙邦歲華卷》,輕聲道“孩子們的眼睛是最亮的,他們畫的不是景象,是人心。你看這卷裏的人,穿瑞國衣裳的在學雲羅的織錦,裹雲羅頭巾的在仿瑞國的剪紙,早就分不清誰是誰了。”
    林羽點頭“這才是‘雙邦歲華展’的意義。讓百姓們看看,咱們能一起做多少事,能把日子過得多紅火。”他對身後的李德全說,“把展台上那匹‘流霞錦’取來,給各宮姐妹都做件新衣裳,再送幾匹去雲羅,給張奶奶她們也添件體麵衣服。”
    展廳外忽然響起一陣喝彩,原來是聯韻學堂的學子們在即興聯詩。阿禾站在台上,手裏拿著一卷詩稿,王硯之在旁撫琴伴奏,兩人一唱一和,聲音清亮“瑞雲生遠岫,焰靈綻平疇——”
    台下的學子們立刻接道“共飲河濱水,同耕陌上秋!”
    一個雲羅少年上前一步,朗聲道“鐵爐融兩藝,錦緞綴雙花——”
    瑞國的一個少女應聲對出“何分你與我,皆是梓桑家!”
    詩句質樸卻真摯,聽得百姓們陣陣叫好。李大叔站在人群裏,拍著大腿喊道“說得好!咱們本就是一家人!”
    蘇婉看著這熱鬧的景象,對林羽笑道“陛下你看,不用咱們多說,孩子們自己就懂了‘梓桑一家’的道理。”
    林羽眼中笑意更深“這比任何詔令都管用。讓翰林院把這些詩都抄錄下來,編一本《雙邦聯吟集》,刻印後送到各學堂,讓學子們都學學。”
    展會一角,周明博士正帶著幾個老學究觀賞《雙邦俗誌》的手稿。手稿裏不僅記錄了兩國的節氣習俗,還畫著各種“合璧技藝”的圖譜——瑞國的醃菜法配雲羅的陶甕,雲羅的釀酒術搭瑞國的蒸餾器,連張奶奶的“雙味餃子”做法都記了滿滿三頁。
    “周博士,這俗誌編得好啊!”一個白胡子老學究撫著胡須讚歎,“以前總覺得雲羅是蠻夷之地,讀了這書才知道,他們的農桑、手藝竟有這麽多精妙之處。”
    周明笑著點頭“老夫編這書,就是想讓大家知道,文化無高低,技藝有短長,互相學習才能共進。你看這‘雙味餃子’,瑞國的麵粉筋道,雲羅的餡料鮮香,合在一起才是至味。”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展會的熱鬧傳到後宮,蘭妃特意讓人在禦花園設了個“品藝台”,請了雲羅的張奶奶、李大叔和瑞國的幾位老工匠來宮裏做客。張奶奶帶來了親手做的焰靈花糕,用瑞國的椰漿打底,雲羅的紅糖調味,甜而不膩;李大叔則扛來了一把新做的“雙用鋤”,鋤刃是瑞國精鐵,鋤柄是雲羅硬木,還刻著“勤耕共獲”四個字。
    “張奶奶這花糕真好吃!”柳妃嚐了一塊,眼睛一亮,“比禦膳房做的還香甜。”
    張奶奶笑得合不攏嘴“娘娘不嫌棄就好。這椰漿還是錢老板特意從瑞國都城買的,說配焰靈花最對味。”
    李大叔把鋤頭遞給林羽“陛下,您看這鋤頭,吳師傅幫我打的鋼刃,秦木匠做的木柄,早上試了試,一天能多耕半畝地!”
    林羽接過鋤頭,掂量了一下,讚道“又輕便又結實,真是好物件。李大叔,這鋤頭的樣式能不能讓工部照著做一批,發給兩國的農夫?”
    李大叔連忙點頭“當然能!俺這就去找吳師傅和秦木匠畫圖樣!”
    傍晚時分,展會接近尾聲,百姓們卻遲遲不肯散去。錢老板的綢緞鋪前,最後一匹“流霞錦”被瑞國的戶部侍郎買走,說是要給女兒做嫁妝;趙老根的“上元酒”賣得隻剩最後兩壇,被周明博士包了去,說要給《雙邦聯吟集》的作者們慶功;連阿豆畫的小燈籠,都被一個外國使臣高價買走,說要帶回本國當稀罕物。
    “今日真是開了眼了!”一個剛買了雙花泥茶具的瑞國婦人對身邊的雲羅商販說,“以前總覺得雲羅的東西粗糙,現在才知道,你們的陶土燒出來的茶具,泡茶比官窯的還香。”
    雲羅商販笑著回禮“姑娘過獎了。我們的陶土是好,但釉料還是瑞國的好,又亮又結實。明年我打算請瑞國的窯匠去雲羅,咱們合開個新窯,保證做出更好的物件。”
    敖風站在展台前,看著大家互相道別、約定來年合作,心裏像揣了個暖爐。他想起剛到瑞國時,麵對林風的盤問,自己句句帶刺;想起第一次修堤壩,瑞國工匠質疑雲羅的夯土法,他氣得摔了工具。而現在,那些隔閡早已像冰雪般消融,留在心底的,是李大叔遞來的半個饅頭,是張奶奶縫補的衣裳,是孩子們“一疆同日月”的詩句。
    “敖風督查,這是今日的訂單簿。”錢老板拿著一本厚厚的冊子走過來,上麵記滿了兩國商戶的合作意向,“光雙花錦就訂了三百匹,‘雙用鋤’要兩百把,趙師傅的酒坊都排到後年的訂單了!”
    敖風接過冊子,翻看著密密麻麻的字跡,忽然覺得眼眶發熱。他抬頭望向瑞國都城的方向,宮牆上的“四海同春”匾額在夕陽下閃著金光,他仿佛看到林羽正站在那裏,朝他點頭微笑。
    後宮的夜宴上,林羽舉起酒杯,對眾人道“今日的‘雙邦歲華展’,展的是技藝,聚的是人心。朕敬大家一杯,願瑞國與雲羅,年年有今日,歲歲共繁華!”
    “願歲歲共繁華!”眾人齊聲響應,杯盞相碰的聲音清脆悅耳,與遠處的花燈、近處的笑語交織在一起,像一曲流淌在歲月裏的歡歌。
    阿禾和王硯之坐在角落,正小聲討論著《雙邦俗誌》的續編計劃。阿禾說想加一章“孩童遊戲合編”,把瑞國的投壺和雲羅的踢毽子寫在一起;王硯之則提議加些“醫者合璧”的方子,瑞國的草藥配雲羅的針灸,定能救更多人。
    窗外的煙花驟然綻放,照亮了兩人年輕而堅定的臉龐。屬於林羽與三千嬪妃的故事,在這璀璨的燈火裏繼續鋪展。而瑞國與雲羅的土地上,“雙邦歲華展”的餘溫未散,學子的聯吟聲、工匠的錘聲、商販的吆喝聲還在繼續——這些聲音匯聚成一股暖流,淌過田埂,穿過市集,湧入人心,讓“兩邦共歲華”的誓言,在每一個尋常日子裏,都開出最樸素也最絢爛的花。
    喜歡穿越做皇帝,體驗三千嬪妃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穿越做皇帝,體驗三千嬪妃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