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朱劉病逝
字數:3427 加入書籤
信中說:明王朱元璋,於三日前突發惡疾,藥石無效,溘然長逝!
幾乎就在同時,其最重要的謀士劉伯溫,也因悲痛過度,心力交瘁,追隨朱元璋於同日午後病逝!雲溪上下,舉國同悲!
朱元璋…劉伯溫…都走了?
寧晨捏著信紙,久久不語。那個在亂世中崛起,與自己隔江對峙多年,梟雄一世的老對手;那個運籌帷幄,給自己製造過無數麻煩的“神機軍師”…就這麽突然地,一起離開了人世?
他仿佛看到了當年烽火連天的歲月,看到了那些叱吒風雲的身影。嬴政、李世民、劉備、諸葛亮、孫武…一個個都化作了曆史的塵埃。
如今,朱元璋和劉伯溫也走了。而自己身邊的張良、韓信、荀彧、嶽飛、辛棄疾、薛仁貴…這些跟隨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們,也早已兩鬢斑白,垂垂老矣。
“唉…”一聲悠長而沉重的歎息,從寧晨口中發出,充滿了英雄遲暮、故人零落的無限感慨。“都走了…都走了啊…這天下,終究是年輕人的了…”
他沉默了許久,才收拾起心情,對許褚吩咐道:“傳旨:著文淵閣大學士張良,太子太傅王猛,代朕前往雲溪吊唁!備厚禮!”
“告訴李善長和徐達,朕…痛失故友,深感哀悼!望他們節哀!”
“末將遵旨!”許褚領命而去。
數日後,張良與王猛帶著寧晨的旨意和豐厚的祭品,抵達了籠罩在巨大悲痛中的雲溪。
朱元璋的葬禮極其隆重。這位出身草莽、最終割據一方的梟雄,走完了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靈堂莊嚴肅穆,手下文武百官縞素一片,哭聲震天。
葬禮結束後,在臨時的明王府議事廳,張良、王猛會見了剛剛繼承明王之位的朱標,以及明軍實際統帥、大將軍徐達,還有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
朱標麵容哀戚,身形瘦弱,但眼神還算鎮定。
他強打精神,對張良和王猛表達了謝意:“多謝夏皇陛下厚恩,多謝二位大人親臨吊唁。父王…與劉先生…在天之靈,亦當感念。”
徐達則沉默地坐在一旁,神情疲憊而凝重,顯然還未從巨大的打擊中完全恢複。
然而,朱棣卻顯得更加活躍。他身材魁梧,眉宇間帶著一股銳氣和野心,言語間看似謙恭,卻總在試探著大夏的底線。
“張大人,王太傅,”朱棣親自為二人奉茶,狀似無意地問道,“父王驟然離世,我大哥初掌大局,人心惶惶。夏皇陛下仁德,不知…對我明地日後的安排,可有示下?”
“是否…會重新劃分州郡,以安民心?”他話裏的意思很明顯,想趁機多要點地盤或實權。
張良不動聲色地端起茶杯,還未開口。旁邊侍立的一位身著樸素僧袍、麵容清臒、眼神卻異常深邃的老和尚,忽然低宣了一聲佛號:“阿彌陀佛!”
這聲佛號不高,卻仿佛帶著某種奇特的韻律,瞬間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隻見那老和尚上前一步,對著朱棣微微躬身:“殿下慎言。此事自有大殿下與徐大將軍秉承明王遺誌,與夏皇陛下商議。”
“夏皇陛下寬仁,追封厚葬,恩澤已極。此刻當以穩定為先,豈能妄議疆土?徒增紛擾,非智者所為,亦非吳地之福。”
朱棣被這老和尚一番話說得臉色微變,似乎有些不服,但看到老和尚那平靜卻仿佛能看透人心的眼神,以及朱標和徐達投來的不讚同的目光,他終究還是把後麵的話咽了回去。
“大師…教訓的是。是朱棣失言了。”
張良和王猛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這個突然出現的老和尚,不簡單啊!一句話就化解了朱棣的試探,也表明了明地目前的核心訴求是穩定。
張良順勢開口道:“諸位,陛下有言:明地新遭大喪,當以安撫民心,穩定局勢為首要。至於日後…陛下亦言,明地乃大夏不可分割之土,朝廷自有妥善安排,必不負明地軍民。”
這番表態,既給了明地定心丸暫時不動),又明確了主權不可分割),還留有餘地日後安排)。朱標和徐達明顯鬆了口氣,連忙道謝。
結束了雲溪之行,張良和王猛返回長安複命。
未央宮,禦書房。
張良詳細匯報了吊唁經過和與朱標、徐達等人的會談情況,尤其提到了朱棣的試探和那位神秘老和尚的幹預。
寧晨聽完,沉默良久,手指在禦案上輕輕敲擊。
朱元璋死了,南方的最大割據勢力失去了主心骨。這本是南征統一的最佳時機!但…
他眼前浮現出蕭何臨終前那雙憂慮的眼睛
“陛下…朱元璋…不要再動他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情…陛下若真想一統山河,就交給寧遠殿下,讓他去做吧…”
又想到楊再興與秦良玉的聯姻…
寧晨最終長長地歎了口氣,做出了決定:“罷了。朱元璋剛死,明地人心不穩。強行動兵,徒增傷亡,也顯得朕不近人情。況且…楊再興和秦良玉聯姻,也算是一道紐帶。”
他看向張良,眼神複雜:“南征之事…就依蕭相所言,暫且擱置。這未竟之功…就留給遠兒吧。讓他…去完成這最後一塊拚圖。也算是對他的一種磨礪。”
張良躬身道:“陛下聖明。如此處置,既顯天朝仁德,予吳地喘息之機,更可避免將士無謂傷亡。待太子殿下成長起來,承陛下之誌,再行統一,名正言順,水到渠成。”
寧晨點點頭,話題一轉,目光變得銳利起來:“子房,還有一事。科舉!”
張良心念一動,知道重點來了。
寧晨沉聲道:“朕已下旨給張居正,命他將此次開科取士的總理大臣之職移交於你!由你全權負責!從出題、監考、閱卷到最終殿試排名,一應事務,皆由你主持!吏部、禮部需全力配合!”
他盯著張良,語氣無比鄭重,甚至帶著一絲警告的意味:“子房,此事關乎國運,更關乎未來朝堂的格局!”
“朕將其托付於你,是信你之公心,信你之眼光!記住!務必為朕,為這大夏,選拔出真正德才兼備、忠於社稷的棟梁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