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文舉武舉

字數:3638   加入書籤

A+A-


    寧晨身體微微前傾,一字一句,清晰無比
    “尤其要記住——”
    “絕不能再讓那些心思活絡、意圖攀附、站錯隊的人…混入朝廷!朕要的,是能踏實做事、心向社稷的幹才!是能輔佐太子、穩定江山的人才!你,明白朕的意思嗎?”
    張良迎著寧晨深邃而銳利的目光,感受到了沉甸甸的信任和巨大的壓力。
    他深深一揖:“陛下重托,臣張良,萬死不辭!請陛下放心!此次科舉,臣必殫精竭慮,秉公持正,為國選賢!絕不讓投機鑽營、心懷叵測之徒,玷汙朝廷清流!臣…定不負陛下所望!”
    他知道,接過科舉大權,就是接過了一把至關重要的鑰匙。
    這把鑰匙,將開啟未來朝堂的大門,也將成為他與王猛、張居正乃至霍貴妃勢力,進行無聲較量、為太子寧遠培植根基的第一個主戰場!
    武德三年,春。
    長安城的空氣中彌漫著一種不同尋常的躁動與希望。寒冬的肅殺已被和煦的春風取代,萬物複蘇,而比春光更熾熱的,是帝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國大考——科舉取士,以及與之並行的武舉選拔!
    兩場關乎帝國未來人才根基的盛事,如同兩條巨龍,在初春的暖陽下昂首咆哮,吸引了舉國上下無數英才的目光。
    文舉!天下才俊入彀中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為社稷計,茲定於武德三年二月初一,開科取士!
    “凡我大夏子民,無論出身寒微,唯才是舉!設州試、省試、殿試三級,由文淵閣大學士張良總理其事!”
    “吏部、禮部協理!大幽行省,由大幽布政使寇準主考!前秦故地設雍州),由雍州總督郭子儀主考!”
    “其餘夏國本土州郡,由張良大人於長安主持省試、殿試!望天下士子,踴躍赴考,以才學報國!”
    聖旨頒下,如同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激起了滔天巨浪!
    從繁華市井到深山寒門,無數苦讀多年的士子們激動得熱淚盈眶!
    這是真正的“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機會!是改變命運,實現抱負的青雲之梯!
    各大州郡瞬間成為了天下文脈匯聚之地。客棧爆滿,酒肆喧騰,處處可見身著儒衫、意氣風發的年輕麵孔。
    省試、殿試的主考場。
    張良親自主持,此刻端坐主考台,神情肅穆而專注。
    他深知肩上擔子的分量。陛下將科舉大權從張居正手中移交給他,是信任,更是要他為太子殿下、為帝國的未來,選拔真正可用、可靠的人才!
    他摒棄了一切華而不實的辭藻,親自擬定策論題目,緊扣時政,直指治國安邦的核心難題。
    如何在新附之地秦、幽故地)推行教化、穩定民心?如何平衡賦稅,富國而不傷民?如何應對北疆、南方的潛在威脅?
    考場內,鴉雀無聲,隻有筆尖劃過紙麵的沙沙聲。來自全國各地的精英們,凝神靜氣,奮筆疾書,試圖將自己的才華與抱負傾注於字裏行間。
    經過層層選拔,州試、省試、殿試,曆時整整兩個月,這場牽動帝國神經的盛事終於落下帷幕。金榜題名之日,長安城萬人空巷!
    張良親自宣讀最終殿試排名及授官旨意。
    “一甲第一名,狀元——李儒!授翰林院修撰,留任長安,入文淵閣行走!”
    “一甲第二名,榜眼——海瑞!授嶽州通判!”
    “一甲第三名,探花——柳宗元!授江州司馬!”
    “二甲傳臚——蘇軾!授青州郡守!”
    此外,還有眾多進士、同進士出身,被張良根據其策論所長、籍貫背景,以及他對未來朝局平衡的考量,一一分配。
    張良的策略很明確:既要為國選才,更要為太子殿下悄然布局,在地方和基層埋下忠於正統的種子。
    同時,也避免過度刺激霍貴妃一方,將一些背景複雜或策論中流露出攀附傾向的人,放在了非核心或需要曆練的位置。
    武舉!沙場點兵覓帥才
    幾乎與文舉同時,另一場同樣聲勢浩大的選拔在長安城西郊的皇家校場展開。
    嶽飛被寧晨從函穀關叫了回來,他本打算讓韓信回來,但想到鹹陽重臣太少,最後選擇了嶽飛。
    此刻嶽飛坐鎮中央高台,麵容嚴肅如鐵。
    他深知陛下舉行武舉的深意——不僅要選拔衝鋒陷陣的猛士,更要尋找能統領千軍萬馬、運籌帷幄的帥才!
    要像韓信,李靖,白起,徐達常遇春等等之輩。
    個人勇武的話, 非但要弓馬嫻熟、力能扛鼎,更要在亂戰之中保持清醒,懂得配合。
    兵法韜略的話, 策論題目由嶽飛親自擬定,全是實戰中可能遇到的棘手難題,如何以少勝多?如何應對敵騎衝擊?如何保障糧道?沙盤推演更是模擬真實戰場地形,考驗臨機決斷。
    校場上塵土飛揚,喊殺震天,金鐵交鳴之聲不絕於耳。嶽飛的目光如鷹隼般掃視著每一個表現突出者。
    同樣曆時兩個月,這場匯聚了天下武勇的盛宴也終於塵埃落定。
    在長安皇家校場,嶽飛代表陛下,親自宣布最終結果:
    “勇武、韜略、指揮三科綜合第一——曹參!授驍騎校尉,即刻起身趕赴鹹陽,入齊王韓信帳下聽用,隨軍曆練!”
    “勇武科第一——王彥章!授虎賁中郎將,留任長安禁軍!”
    “武舉魁首,羅成!授鷹揚校尉,留任長安禁軍!”
    此外,還有數十名在勇武、韜略或指揮某一項上表現極為突出的佼佼者,被授予都尉、校尉等軍職,分配至函穀關、大幽、雍州等邊軍或禁軍係統。
    文武兩科,碩果累累!
    為這台龐大的國家機器注入了新鮮血液。長安城沉浸在一種蓬勃向上的氛圍中,仿佛帝國的未來一片光明。
    然而,在這表麵的繁榮與喧囂之下,深宮之中,一股冰冷的暗流正在湧動。
    科舉和武舉塵埃落定數日後,一個沒有月亮的深夜。玉藻宮內,燭火通明,卻透著一股壓抑的寂靜。霍小玉屏退了所有宮女內侍,隻留下心腹大丫鬟碧荷在門外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