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查抄鐵坊

字數:2390   加入書籤

A+A-


    正月初八,嘉慶帝坐在龍椅上,目光掃過殿內群臣,神色嚴肅地宣布:“從即日起,改革書法方式,取消毛筆書法,推行硬筆書法,書寫格式由豎式改為橫式。此乃順應時代之舉,諸位務必執行。”群臣麵麵相覷,雖有疑惑,卻也不敢多言。
    政令頒出後,嘉慶帝便帶著一行人直奔順天府。當順天府的差役撞開和珅冶鐵坊的木門時,嘉慶帝正盯著門楣上的“和記鐵號”匾額——前世在博物館見過的同款匾額,此刻掛在真實的曆史場景裏,漆色還未褪盡。他袖中緊攥著昨夜默寫下的《天工開物》目錄,記得“冶鑄”篇裏對活塞式鼓風爐的記載,比歐洲早了近百年。
    “皇上,地窖裏發現怪爐子!”衙役的喊聲驚醒了沉思。嘉慶帝跟著陳阿福鑽進潮濕的地窖,火光映出鏽跡斑斑的鼓風爐,活塞部件上的“和記”刻痕清晰可見。他蹲下身,指尖劃過爐壁上的“活塞式”三字,心跳陡然加快——這不是史書裏的記載,而是真實的技術遺產。
    “回皇上,這爐子比尋常鼓風爐快三成,”陳阿福握著錘子的手在發抖,他從未見過皇帝親臨工坊,“但炭火比總對不上,匠人說……”
    “炭火比13,爐溫需達1200c。”嘉慶帝脫口而出,話出口才驚覺失言。陳阿福愣住,李煌更是瞳孔驟縮——這些數據分明超出了當下冶鐵的常識。嘉慶帝幹咳一聲,指著爐壁上的刻度:“按這個比例記錄,再把爐溫時辰分十二時辰標注——就像給爐子寫脈案。”
    李煌立刻明白,這是皇帝昨日說的“數據化冶鐵”。他掏出隨身攜帶的算盤,在掌心默默計算:若真能提升三成效率,直隸的兵器鍛造至少能省二十萬兩白銀。而嘉慶帝此刻正盯著牆角的殘卷,泛黃的紙頁上“天工開物”四字若隱若現。
    “把殘卷送去數據房,”嘉慶帝聲音平穩,內心卻在沸騰——這正是他記憶中的《天工開物·冶鑄》篇,“李煌,你親自整理,尤其注意‘活塞式鼓風爐’的尺寸和炭火配比。”他忽然轉向陳阿福,“你帶十個匠人,按殘卷複原爐子,若成了,賞銀百兩。”
    陳阿福跪地叩謝時,嘉慶帝注意到他袖口的補丁——這是個真正的匠人,不像那些隻會克扣工銀的監工。前世學過的“工業革命”理論告訴他,技術改良需要尊重匠人,而不是把他們當會動的算盤。“以後工坊設‘匠人日誌’,”他補充道,“記錄每日鍛造斤兩、損耗比例,按月匯總到數據房。”
    地窖外傳來爭吵聲,是和珅的管家在阻攔查抄賬冊。嘉慶帝冷笑一聲,從袖中掏出“和珅商業網絡分布圖”——這是昨夜根據記憶繪製的,錢莊、當鋪、冶鐵坊的位置精確到縣。“順天府尹,”他將圖遞給隨駕的官員,“按圖查封,尤其注意揚州的鹽號和廣州的洋行。”
    李煌捧著殘卷跟在身後,看見皇帝突然停步,盯著冶鐵坊牆上的“工匠懲戒榜”。上麵寫著“鍛造不足百斤者笞二十”,而真實的匠人手掌,正因為過度勞作而龜裂。嘉慶帝忽然撕毀榜單:“以後按‘產量  能耗比’計酬,多勞多得——數據房會定出合理標準。”
    這句話讓陳阿福抬頭,眼中閃過希望。他不知道,皇帝口中的“數據房”將改變工匠的命運,就像不知道眼前的新君,竟能說出“多勞多得”這種聞所未聞的詞。當嘉慶帝走過他身邊時,他聽見皇帝低聲自語:“工業革命,原來要從算盤開始。”
    查抄持續到黃昏,當最後一箱賬冊抬出時,嘉慶帝望著冶鐵坊上空的炊煙,忽然想起前世看過的《全球通史》——當英國開始工業革命時,中國的工匠還在依靠經驗冶鐵。而手中的《天工開物》殘卷,或許能讓這個古老帝國,在算籌與技術的結合中,走出不一樣的道路。
    “李煌,”他忽然駐足,“派人去江南織造局,查抄和珅名下的紡織作坊。記得找《天工開物·乃服》篇,那裏麵有提花機的改良之法。”李煌記下時,注意到皇帝提到“提花機”時,語氣裏帶著不容置疑的肯定,仿佛早已知道這些技術的存在。
    歸途經過通州倉,嘉慶帝看見幾個旗人在踢打新收的糙米。他忽然命停轎,走到倉前:“從今日起,旗人領米按‘墾殖積分’折算,多墾田者得精米,不事生產者領糙米——數據房會按月公示。”旗人麵麵相覷,沒敢反駁,卻看見皇帝眼中的銳意,比倉中冷鐵還要鋒利。
    暮靄中,冶鐵坊的火光映紅天際。嘉慶帝摸著袖中殘缺的《天工開物》頁角,想起後世學者說“明清錯失工業革命”,此刻卻冷笑——當算盤與技術結合,當數據房開始記錄每一寸爐火的溫度,這個帝國的齒輪,已在不知不覺中開始轉動。
    “皇上,該回宮了。”李煌低聲提醒。
    嘉慶帝點頭,目光落在遠處正在繪製的“直隸工匠分布圖”上。那些紅色的工匠聚集點,終將在算盤的規劃下,變成支撐起數據治世的基石。而他,作為一個穿越者,正用記憶中的知識,在曆史的賬本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喜歡嘉慶變法:數據治國請大家收藏:()嘉慶變法:數據治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