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八第8章甘肅結案

字數:2485   加入書籤

A+A-


    乾隆四十七年正月初七,潛邸擷芳殿沉浸在一片清冷又神秘的氛圍中。簷角的冰棱在晨光的輕撫下,折射出奇異的光暈,仿佛蘊含著《周易》中“大衍之數”的深邃奧秘。十四歲的侯佳氏,宛如一幅靈動的畫,靜靜地立在廊下,手中捧著那本《禦製數理精蘊》。她辮梢的銀箔蝴蝶隨著她輕柔的動作微微顫動,恰似《詩經》中描繪的“蝴蝶飛”的美妙意象,給這略顯凝重的場景增添了幾分活潑。
    案頭之上,邸報上“甘肅冒賑案定讞”的朱批,大半被《周易折中》壓著,隻露出些許邊角,像是在提醒著這一事件難以被輕易掩埋。永琰則正對著抄沒清單上“王亶望家藏翡翠白菜”的批注,眉頭緊蹙。在他心中,這顆看似普通的白菜,在古老的《周禮·地官》換算規則裏,竟等同於三千石粟米,足夠三千編戶之民吃上一季。這背後所反映出的,是民生的艱難與官場貪腐的沉重。
    “殿下瞧這題,”侯佳氏清脆的聲音打破了寂靜,她小跑著靠近,腕間新換的“長樂未央”玉鐲不小心磕在廊柱上,發出清脆聲響,驚飛了停歇在附近的麻雀。她急切地指著書中的“粟米章”,眼中閃爍著求知的光芒,“‘今有粟三鬥,換米二鬥’,若按戶部新到的‘衍數賬本’,能買多少匹綢緞呀?”她的指尖輕輕點在“平準”圖上,那線條的走勢,竟與永琰昨夜在《九章算術》注疏夾頁中,暗自記錄的“綢價衍數圖”不謀而合。
    永琰聽聞,伸手取過內務府製式算盤,神情專注。算珠在代表“大衍之數二百八十一”的位置上,被他重重落下,發出一聲脆響,仿佛是對這複雜計算與沉重現實的一聲回應。“依‘今有術’,銀綢互換看市平。”他說道,同時刻意用赤珠代表綢緞,黃珠表示衍數,白珠象征編戶,開始熟練地撥弄起算盤,“若綢緞十兩一匹,衍數可買二十八萬一千匹。”在清脆的算盤聲中,侯佳氏緊緊盯著珠陣,突然說道:“這珠陣像極了前日《四庫全書》裏的‘織具圖’。”
    侯佳氏興致盎然,隨即將算珠又分成了三堆,再次強調:“赤珠記綢緞,黃珠算衍數,白珠數編戶。”她輕輕推過算盤,眼中帶著一絲狡黠,問道:“要是綢緞八兩一匹呢?”永琰看著她辮梢新換的梅花發簪,思緒不由自主地飄到了查抄清單裏那顆值一千二百兩的夜明珠上。在《詩經·綢繆》所構建的情境裏,這一千二百兩銀子,足夠買下一百二十匹綢緞,足夠二百四十戶百姓製作春衣。這看似簡單的數字換算,背後卻是百姓生活的冷暖寫照。
    “算得倒快。”永琰嘴角浮現出一抹淡淡的笑意,捏起一顆黃珠,在指尖緩緩摩挲,仿佛要從這顆珠子中探尋出更多關於民生與貪腐的真相。此時,案頭的銅漏滴答作響,與遠處刑部傳來的敲梆聲,奇妙地同頻,恰似《尚書》中所倡導的“協和萬邦”的和諧節律,但現實卻遠非如此和諧。侯佳氏並未留意到永琰袖中那本《九章算術》注疏夾頁,上麵用極為細小的蠅頭小楷寫著“赤珠一二白二四,豐卦六二問寒衣。十兩一匹均人製,《無衣》三章證民饑。”,字體刻意模仿了梅文鼎算學批注的風格,其中蘊含著對民生細致的考量與憂慮。
    “張媽媽說,”侯佳氏像是想起了什麽重要的事,壓低聲音,神色中帶著擔憂,“通州布莊都掛著‘江南貢綢’的幌子,可庫房裏隻剩下布頭了。”永琰握著算珠的手猛地一頓,心中一緊。他此前用《周易》“豐卦”暗自記錄的災民數量,此刻竟與江南綢價的波動曲線詭異般地重合在一起。這一重合,讓他更加深刻地意識到民生問題的錯綜複雜。他神色凝重,指著那堆代表綢緞的赤珠,嚴肅地說道:“所以更要算清,每匹布都該合乎《周禮》‘均人’之製,切切實實地保障百姓的生活。”
    侯佳氏聽後,沒有絲毫懈怠,立刻在書頁邊上畫起了模仿《璿璣圖》的回文曲線,認真地說道:“按殿下說的,把每月綢價排作回文詩。”永琰接過她遞來的紙,目光落在那曲線之上,心中不禁一驚。這曲線的走勢,竟暗暗契合他此前用《詩經》篇數記錄的流離失所百姓的數據。他在代表“正月”的位置,畫上了《豳風》的符號,並題下“數窮理,理達情”。這看似簡單的一組回文,實則巧妙地運用《綢繆》《無衣》等詩篇的篇數,暗自記錄著災民的分布情況,將經義與現實民生緊密相連。
    “殿下的字像算珠排列。”侯佳氏歪著頭,好奇地看著永琰寫下的字,發間的梅花不小心掉進了硯台。墨汁迅速暈染開來,竟呈現出《周易》“坎卦”的水紋形狀,仿佛是命運在這不經意間,又為這複雜的情境添上了神秘的一筆。永琰盯著墨汁中漂浮的花瓣,思緒瞬間回到了熱河,想起曾經教恕妃排《洛書》九宮的那段時光。“算珠要合《洪範》九疇,”他緩緩放下筆,目光堅定而深邃,“就像這天下的賬,總得合乎經義,遵循著世間的道理與正義。”
    就在這時,窗外突然傳來差役們匆忙奔走的聲音。侯佳氏好奇地撩起簾子向外張望。永琰看著她腕間玉鐲在陽光下閃爍的光芒,竟像極了《四庫全書》裏“玉藻”的圖解。他下意識地在掌心用算籌排出《大衍曆》中的“二百八十一”衍數,而臉上卻依舊帶著溫和的笑容,說道:“用午膳了,今兒有糖蒸酥酪。”可這看似平常的一碗酥酪,在他心中,也有著特殊的意義——這碗酥酪值三錢,在《禮記》的換算體係裏,可換三尺綢緞,足夠一個孩童做半件《無衣》篇裏所描述的“同袍”,恰合《豳風·七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之歎。算珠雖小,當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這一切的一切,都在他心中編織成了一張緊密的網,將經義、算學與民生緊緊相連,時刻提醒著他所肩負的責任與使命。
    喜歡嘉慶變法:數據治國請大家收藏:()嘉慶變法:數據治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