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狄仁傑忠的是國家和百姓,而不是某一個人

字數:6060   加入書籤

A+A-


    “通天元年696年)五月,
    契丹首領李盡忠與孫萬榮起兵反叛,
    向河北發動猛烈攻勢。
    為了穩定河北動亂的局勢,武則天急調狄仁傑任魏州刺史。
    魏州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是北方勢力進入中原的必經之地,
    其安危,直接關係到洛陽地區的安全。
    狄仁傑到任後,立即著手穩定局勢。
    他一方麵安撫百姓,確保他們能夠繼續從事農業生產,從而保障糧食的充足供應;
    另一方麵,則積極整頓軍備,為可能到來的戰鬥做好充分準備。
    在狄仁傑的治理與防守下,
    魏州成為了契丹叛軍難以攻破的屏障。”
    “不久之後,
    反叛的孫萬興在官軍與突厥人的聯手打擊下戰敗身亡,叛亂終於得到了平息。
    值得一提的是,
    戰亂期間在狄仁傑治理下的魏州,
    不僅安然無恙,
    而且百姓們還安居樂業,農業豐收,
    使魏州成為了當時河北最為安定富足的地方。
    為了表達對狄仁傑的感激與愛戴,當地百姓也自發地立碑頌德。”
    “此後,
    狄仁傑又相繼被調任為河北安撫使和幽州都督,
    負責戰後的重建與恢複工作。
    在這期間,他一直勤勉盡職,
    不僅繼續安撫百姓、嚴厲打擊貪腐官員,
    還大力發展生產,推動了許多有利於國家和民眾的舉措,
    充分展現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和無私的為民情懷。“
    百姓看到這兒,忍不住讚歎起來,
    “狄仁傑不僅才智過人,更難得的是他那一顆為民之心。你看他日夜操勞,全都是為了百姓的福祉啊!“
    “沒錯!這才是咱們百姓的青天大老爺啊!”
    “若是狄仁傑能早生500年,真希望他能來我們這裏做官!”
    視頻繼續播放,
    “神功元年697年)十月,狄仁傑再次拜相,
    同時還被委以鸞台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的重任,
    並加授銀青光祿大夫,
    達到了人臣地位的巔峰。
    神功元年697年)至久視元年700年),
    這三年,
    成為了狄仁傑人生中最平穩安定的時期,
    但也是最後的三年。
    經過官場長期的風浪顛簸,狄仁傑終於能夠安穩下來。
    在這最後的幾年時間裏,
    狄仁傑始終保持著對國家大事的深切關注,
    不斷思索著定國安邦的良策。”
    “也是在這三年裏,
    狄仁傑與武則天的君臣關係愈發深厚。
    武則天對狄仁傑的信任,也達到了無以複加的地步。
    一方麵,是因為她自身年事已高,急需一位德才兼備的重臣輔佐;
    另一方麵,狄仁傑在官場的起伏中,始終保持著堅強積極的精神。
    因此武則天十分倚重狄仁傑,常常稱呼他為國老,並在他入宮時免去了繁瑣的叩拜禮節。
    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被進一步擢升為內史,並隨武則天巡遊三陽宮。
    在眾多隨行的百官公卿中,
    武則天唯獨賜予了狄仁傑一所宅第,
    這足以彰顯她對這位老臣的厚愛與器重。”
    “狄仁傑但的官場生涯,一直都秉持著謹言慎行的原則。
    他性格耿直,敢於直言進諫,
    但同時又極富智慧,
    總能恰到好處地把握進諫的分寸。
    在朝堂上,
    狄仁傑敢於與武則天進行辯論,
    但他的言辭始終緊緊圍繞著國家大事,
    從不觸及敏感話題或武則天的私人生活。
    對於狄仁傑而言,
    他並不反對武則天的統治,
    也承認並擁戴其執政的合法性。
    他知道政治格局的變遷,非他個人所能左右.
    而且在他看來,
    武則天的執政,隻是唐朝統治的延續而已。
    因此,他將自己的全部努力和智慧,
    都投身於為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的事業中,
    而非局限於為武則天個人服務。
    正是基於這種認知和信念,
    狄仁傑在對待武則天繼承人問題上,態度十分鮮明。
    他力主李氏子弟為繼承人,
    以此匡複唐室,
    維護大唐的穩定和繁榮。
    這種立場和主張,不僅體現了他的政治智慧,
    也彰顯了他對大唐和人民的深厚感情。”
    唐太宗李世民看到這兒,忍不住微微有些動容。
    狄仁傑這一生,
    不管是高官還是遭貶謫,
    一直都在兢兢業業的造福百姓。
    “這才是真正的好官啊!”漢光帝劉秀也忍不住由衷地讚歎道,
    “狄仁傑始終將百姓的福祉放在首位,兢兢業業,無私奉獻。
    這樣的官員,才是百姓心中真正的好官,
    才是國家所需要的棟梁之材!”
    蘇治繼續講解道,
    “其實,
    如何選擇皇位繼承人,
    也是一直困擾著武則天的一個大難題。
    她在武氏子弟與自己的兒子之間,始終搖擺不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若是選擇自己的兒子繼承皇位,
    則意味著她親手創立的‘大周政權’將走向終結。
    而若傳位給武氏子弟,她又擔憂自己兒孫未來的命運將會如何。
    正是在這種關鍵的時刻,
    以狄仁傑為首的擁李派朝臣,便發揮出了重要作用。
    他們積極遊說武則天,
    力勸她接回廬陵王李顯,並將其立為皇太子。
    在他們的努力下,武氏子弟奪取皇位的企圖,最終宣告失敗。
    其實,武則天是有意傳位於武氏子弟的。
    天授二年691年),
    即武則天稱帝後的第二年,
    她的侄子武承嗣,便暗中指使王慶之等人上表,
    請求武則天立自己為皇太子。
    但這一提議遭到了兩位宰相的強烈反對,最終未能實現。
    當武則天召見王慶之,
    詢問他為何要立武承嗣為太子時,
    王慶之直言不諱地表示:"今日誰有天下,而立李氏子弟為繼承人?"
    武則天聞言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好言勸慰王慶之。
    這表明武則天其實並不反對立武承嗣為太子,
    隻是由於朝中重臣的反對,
    她無法公開表明自己的態度。”
    “後來,
    武則天又產生了立武氏子弟為繼承人的想法,
    但遭到狄仁傑的堅決反對。
    狄仁傑不僅態度明確,
    還十分懂得武則天身為人母的心理,
    並針對這一點,進行了巧妙的諫勸。
    狄仁傑對武則天說道:‘姑侄與母子孰親? 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於廟者也。’
    武則天歎息道:‘此朕家事,卿勿預知。’
    狄仁傑回應道:‘天子以四海為家,四海之內,孰非臣妾?何者不為陛下家事!君為元首,臣為股肱,義同一體。況臣位備宰相,豈得有所不知?"
    最終,在狄仁傑等朝臣的極力勸說下,
    武則天於聖曆元年接回廬陵王李顯,立為太子,
    恢複了李氏弟子對皇位的合法繼承權。”
    喜歡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請大家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