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死諸葛嚇走活仲達

字數:5460   加入書籤

A+A-


    “後世有人認為,諸葛亮其實應讓魏延來指揮撤退。
    不過隻要稍加分析就應該知道,
    諸葛亮不把指揮權交給魏延,是相當明智的。
    在諸葛亮生前,魏延其實就已經野心勃勃,
    甚至常有取代諸葛亮之意。
    在聽聞諸葛亮去世後,魏延甚至揚言不能因其身死而荒廢北伐大業。
    若魏延為總指揮,則漢軍基本沒有回撤的可能性。
    司馬懿怕諸葛亮,可他絕不會怕魏延。
    若是任由魏延繼續與司馬懿對峙,恐怕蜀軍最後隻能成為魏軍的軍功。”
    魏延看到這兒,臉色驟然一變。
    他完全沒想到,蘇治竟然會把他的真實心理給當眾爆了出來,這下諸葛亮會怎麽收拾他?
    魏延顧不得其它,連忙單膝跪下說道:“丞相明鑒,末將絕無此等心思啊!”
    諸葛亮現在的心情很不錯。
    如果他死,魏延自然蜀漢內部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但現在,他可以轉世重生,那也就意味著魏延可以繼續重用。
    畢竟,魏延算是蜀漢這個時期裏,為數不多的名將了。
    “起來吧,本相可以饒恕你一次。”
    諸葛亮淡然一笑,說道:“但你野心已經為眾人所知,日後恐怕你也再難有機會得逞了。”
    “你隻需好好為大漢、為陛下效力,我依舊可以保你兵權與榮華富貴!”
    魏延聽後,心裏鬆了一大口氣。
    同時,那一直躁動不已的心,也終於徹底踏實下來。
    他向著諸葛亮深深一拜,感激無比的說道:“多謝丞相開恩!末將願為陛下、為大漢赴湯蹈火,萬死不辭!”
    諸葛亮微微點頭,
    隨後向著一直盯著自己的馬岱,隱晦的丟了一個眼神過去。
    馬岱秒讀懂了諸葛亮的意思,隨即微微低頭一拜,以示明了。
    視頻繼續播放,
    “魏延與楊儀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
    接受命令的他不願意回撤,
    更不願意屈尊於楊儀之下。
    可將個人恩怨淩駕於國家利益之上,顯然是不明智的行為。
    作為前軍司馬,
    魏延其實完全有資格,也有能力承擔起斷後的重任。
    當初,趙雲和張飛在箕穀之戰和長阪之戰中,也曾做過相同的事情。
    退一萬步說,
    就算諸葛亮的命令不符合程序,
    但當前最緊迫的任務,
    依然是確保全軍安全撤離五丈原,保留有生力量,
    而不是沉溺於權力的爭鬥。”
    “遺憾的是,
    魏延因一時之氣,
    竟然無視諸葛亮的遺命,煽動軍隊製造騷亂。
    這邊是魏延放火燒毀棧道,那邊是楊儀打通道路緊急回撤。
    一邊是楊儀上表稱魏延謀反,另一邊則是魏延上表反咬一口。
    這頭是魏延搶占穀口堵住楊儀,那頭是王平出麵斥責叛軍。
    蜀軍內部是你來我往,當真搞成了一鍋亂燉。”
    “此時的漢軍,
    因內亂和後撤節奏的混亂,已經變得極為脆弱。
    這應該魏軍將其一網打盡的大好時機,
    但他們卻好像沒看見一樣,任由蜀軍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撤走了。
    那麽,司馬懿到底在想啥?
    後世有人猜測到,
    應該是因為魏軍從上到下都十分消極,司馬懿本人也不例外。
    他們的追擊速度之慢、動作之消極,
    簡直令人匪夷所思。
    早在漢軍撤退時,他們就燒毀了之前的營寨。
    衝天的大火無疑是向所有人宣告:他們已經撤出了這塊已經堅守了三個月的土地。
    熊熊大火無疑向所有人宣告:他們已經放棄了這塊堅守了三個月的土地。
    然而司馬懿的反應卻出奇地遲鈍,
    他甚至要等到漢軍完全撤出後,才率軍進行追擊。
    後續當與楊儀的部隊相遇時,
    司馬懿又萌生了退意,還抬出了‘窮寇勿追’的兵家古話,頗有黃維的作風。
    這段內容,在《晉書·宣帝紀》中有記載:
    ‘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
    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
    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
    “《晉書》是華夏二十四史之一,
    乃唐房玄齡等人合著,作者共二十一人。
    在《晉書》中,
    房玄齡等人還是給司馬懿留了一些麵子,沒有寫得過於具體。
    但東晉史學家習鑿齒所著的《漢晉春秋》,
    反而毫不給麵子的記載到:
    ‘楊儀等整軍而出,百姓奔告宣王,宣王追焉。
    薑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將向宣王者,宣王乃退,不敢逼。
    於是儀結陳而去,入穀然後發喪。
    宣王之退也,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
    或以告宣王,宣王曰:‘吾能料生,不便料死也。’
    這也是‘死諸葛亮嚇走活仲達’的諺語的出處。”
    “曹叡最初下達的命令是:
    ‘但堅壁拒守以挫其鋒,彼進不得誌,退無與戰,久停則糧盡,虜略無所獲,則必走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走而追之,以逸待勞,全勝之道也。’
    所以,
    當蜀軍後撤的時候,
    按照曹叡最初的命令,司馬懿是應該要展開追擊的。
    但司馬懿並未遵循這一命令,曹叡也並未因此責怪司馬懿。
    很明顯,這倆貨已經達成了默契。
    因為先前在與諸葛亮的交鋒中,魏軍已經深刻體會到了諸葛亮的厲害,
    不可主動出擊,
    似乎已經成了魏軍默認的潛規則。
    想當初,即使隔著一條河,
    諸葛亮也能憑借其火力優勢,擊退司馬懿的騎兵。
    外加張合、王雙的前車之鑒,
    追擊蜀軍,似乎就已經等同於送死。
    因此,司馬懿和曹叡的心態已經很是明顯,
    那就是隻要諸葛亮離開,就是最大的勝利,他們不再奢求更多。
    基於這樣的心理,
    司馬懿便隻能在口頭上重拳出擊,
    現實裏卻唯唯諾諾,幾乎是放任漢軍自由離去。
    麵對入侵者都不敢追擊,
    或者說追擊的風險已經遠遠大於可能的收益,
    這足以看出諸葛亮給魏軍留下了極大的心理陰影。“
    “司馬懿是真的慫啊!”
    看到這兒,唐太宗李世民終於忍不住開始吐槽起來了,
    “司馬懿士兵比蜀漢多,士兵戰鬥力比蜀漢強,但卻隻敢據守軍營,不敢和諸葛亮爭鋒。
    等到諸葛亮去世,
    司馬懿竟然還在懷疑諸葛亮是不是詐死,
    被薑維、楊儀一嚇就給嚇退了,簡直不要太慫。
    要換做是朕和李靖,肯定早就殺過去了!”
    李靖:“?”
    喜歡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請大家收藏:()曆史排行榜,萬朝皇帝卷起來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