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戰爭前戲
字數:3946 加入書籤
距離鄭清璿向威廉提出明帝國的要求的一周以後。來自柏林的電報傳到了威廉皇太子的手中:盡一切可能滿足明帝國的胃口。
威廉看著手中的電報,神色複雜。他原本以為柏林會強硬回絕,沒想到父皇竟做出了這樣的決定。這不像是威廉二世做出的抉擇,倒像是外交大臣阿爾弗雷德·馮·克德林的抉擇,畢竟那家夥總是以拆散協約國體係為己任,要是把明帝國推向協約國一方這反而會壯大協約國一方的實力。
1908年4月10日,鄭清璿婚禮後的第一個好消息到來,德國人願意重修《遠東共同防禦協定》,這次與上次不同,德國人給出了實質性的好處,列如:280艦炮液壓駐退係統圖紙並歸還1893年以來涉及軍工領域、化學領域、冶金領域等領域的十七項技術資料副本。但是相對的,明帝國需要讓出手裏的青黴素製作技術。4月15日,明德雙方代表在應天府國界議會大樓簽訂條約。
4月20日巴黎發麵發表了一篇名為《世界包圍網》的文章,文章以極具煽動性的筆調宣稱,"德國與明帝國正聯手構築一道從北海到南海的鋼鐵鎖鏈,而法蘭西與大英帝國正被這條鎖鏈緩緩絞殺",迅速點燃法英兩國民眾的焦慮情緒。4月23日,巴黎街頭爆發反德示威,抗議者高呼"粉碎柏林應天軸心",部分激進分子甚至衝擊德國駐法使館,遭憲兵鎮壓。4月24日,法國外長緊急召見明帝國駐法公使,質詢《明德技術協定》是否包含"針對第三國的軍事條款",明帝國外務部發表聲明,強調協定"純屬技術合作,不針對任何國家",但未正麵回應是否涉及軍事條款。這一切宛如1895年《遠東軍事協定》簽署後的翻版。
《泰晤士報》社論:"大英帝國必須選擇——是坐視明德蠶食我們的貿易線,還是與法俄攜手打破這道鐵幕?"
而沙俄這次也展示出了堅硬的一麵,俄國外交大臣亞曆山大·彼得羅維奇·伊茲沃利斯基在4月26日針對遠東明帝國的聲明中表示:"俄羅斯帝國在遠東的利益不容侵犯,任何試圖將德國軍事存在引入該區域的行為,均將被視作對俄國安全的直接挑戰。"
柏林方麵對此反應低調,僅由外交部發言人表示"德國艦隊活動符合國際法,不受他國指揮"。
明帝國外務部則發表聲明,強調:"大明帝國與德國的合作僅限於技術交流,並無在遠東引入德國艦隊的計劃。"
鄭清璿站在國界議會大樓的窗前,望著窗外繁華的應天街景。這場外交博弈的結果,比他預想的要好得多。德國人的讓步出乎意料,但各國的反應卻在他的預料之中,與此同時到來的還有一個好消息:裝甲鋼已經初步實驗出來了。
新裝甲鋼采用鉬鎳合金配方,抗彈性能較傳統克虜伯裝甲提升23,而重量減輕15。完美符合了鄭清璿要的仿製vii型潛艇外殼的鋼材。
一起到來的還有:“軍用拖拉機”的試驗機“鐵牛”已經製作出來,120馬力柴油機,配備20滲碳鋼斜麵裝甲足夠它在頂在士兵前麵撕扯出一條道路,而其主炮塔上的75火炮與副炮塔上的47火炮則是徹底讓其化為了撕碎敵人堡壘的攻堅利器。
1908年6月26日,曆經依靠自美國“偷來”的軍工底蘊和鄭清璿給出的部分關於航母的構想與提議,世界上第一艘實驗航空母艦“盤龍”號自廣州造船廠成功下水,共8座鍋爐與2台蒸汽輪機為它提供了足夠的航速與功率輸出,艦體結構,包括耐壓殼體和外部艇殼由鋼材組成,而飛行甲板則是全由複合木板組成。
英國人將其稱為:奇怪平頂船毫無戰術價值,戰艦主炮才是海戰王道。
1908年7月1日,鄭清璿簽下艦載機製造計劃,“魚鷹一號”俯衝轟炸機和“鷹隼一式”戰鬥機,進入改編行列。明帝國工程師們通過參考信天翁的著陸姿態,於1908年8月31日,第一架改造用於艦載機的“鷹隼一式”艦載戰鬥機設計完成,並在1908年9月的海上軍事演習中首次試飛成功。
1908年10月6日,奧匈帝國正式宣布吞並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波斯尼亞危機正式爆發。整個歐洲為之震撼,但是鄭清璿並沒有,他甚至沒有過多驚訝,畢竟波斯尼亞危機他已經在腦海中預演過無數遍,也思考過大明改在波斯尼亞危機中扮演什麽角色,最終的答案隻有一個:保持沉默,不承認也不否認其吞並合法性。這樣模棱兩可的回答更適合國家在外交上的描述。
但是暗中呢?自然不可能這麽做,大明必須要在歐洲列強將目光重新放回歐洲時以最快的速度發展自己,於是一個大膽的計劃誕生了。
向奧斯曼出售武器裝備。
10月10日,奧斯曼軍購代表團以購買農業用具的名義乘船到達了廣州,在那兒他們並沒有見到鄭清璿而是被接待他們的禮部官員,明帝國明顯對這次奧斯曼的到來變現出了巨大的興趣,甚至就連呈給奧斯曼軍購團團長哈米德帕夏的茶都是上等的鐵觀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哈米德帕夏端起茶杯,輕輕抿了一口,濃鬱的茶香在口中彌漫。他注意到禮部官員臉上始終掛著得體的微笑,卻又透著幾分難以捉摸的深意。
"我們此行是為了考察貴國的農業機械。"哈米德帕夏謹慎地說道,"特別是那種...能夠在複雜地形上作業的重型設備。"
禮部官員微微頷首:"當然。我們的"鐵牛"確實很適合在各種地形上工作,它那堅固的裝甲...啊不,外殼,能夠抵禦惡劣天氣的侵蝕,當然因為我國沒有沙漠,所以它在沙漠地區的作...播種能力我們也不知曉。"
哈米德帕夏眼中閃過一絲精光。他很清楚,這位禮部官員話中有話。"鐵牛"的"外殼"究竟有多"堅固",恐怕連子彈都打不穿吧?至於"播種能力",怕不是指的是火炮射程。
"我們對貴國的"農業機械"非常感興趣,"哈米德帕夏放下茶杯,正色道,"不知可否安排實地考察?特別是它在...不同土質上的表現。"
禮部官員輕輕搖動茶杯,茶水泛起細微的漣漪:"這是自然。不過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先確認一下貴方的誠意。畢竟這些"農具"的製造工藝都頗為精密,若要出口,需要支付相當可觀的"訂金"。"
"這一點請閣下放心。"哈米德帕夏從懷中取出一份文件,"這是我們預計采購的清單,以及相應的預付款額度。"
禮部官員接過文件,仔細瀏覽著清單上的內容。他的眉頭微微挑起,嘴角泛起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清單上詳細列明了需要采購的"農具"數量:五百台"鐵牛",以及配套的"耕種工具"——顯然是在暗指炮彈。
"數量倒是不小。"禮部官員不動聲色地說道,"不過這些"農具"的使用方法頗為講究,需要專門的"農夫"來操作。"
哈米德帕夏立刻會意:"這一點我們也考慮到了。希望貴國能派遣一些...經驗豐富的農業專家,指導我們的農夫正確使用這些機械。"
禮部官員站起身朝著哈米德帕夏伸出了手,“那麽...合作愉快。”
於是在10月15日,明奧兩國迅速簽下了對奧斯曼極其友好的軍火貿易,可以說這完全是明帝國在做虧本買賣。500輛“鐵牛”外加彈藥與指導人員的費用,再加上貨運成本如果是德國人來做這筆生意,怎麽也要收奧斯曼500萬馬克約等於50萬英鎊),但是明帝國的費用隻有20萬金明元。約等於30萬英鎊,有人要問為什麽前文我說的1英鎊等於1.5金明元,現在怎麽不一樣了。這不是把美國的黃金搶過來了嘛!)
奧斯曼人自然樂在其中,但是德國人卻因此不爽了。
德國克虜伯公司駐君士坦丁堡代表憤怒的喊道:明國人這是在破壞市場!他們的武器裝備成本都不止這個數!
但結果呢?也不過是像石入大海一樣沒有任何一點動靜。
喜歡明1914請大家收藏:()明1914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