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 返還京城
字數:2814 加入書籤
廣順三年,閏正月!
在汲縣王村堡壩,在楊駿的不懈努力下,終是艱難地掙脫了危局的枷鎖。然而,與此同時,京城中那決定無數少年命運的童子試,也已悄然臨近。終於,關乎此地安危的接力棒,朝廷方麵終於派遣戶部侍郎兼端明殿學士王溥,帶著朝廷的重托,前來接任。
天剛蒙蒙亮,王村堡壩的泥濘路上就擠滿了人。最先來的是瞎眼老嫗,她拄著根磨得發亮的棗木拐杖,懷裏揣著個油紙包,站在草棚外的老槐樹下,時不時朝村口方向探探身子,枯瘦的手把拐杖攥得發白。
“楊大人要走啦?”
不知是誰喊了一聲,原本在壩上忙活的漢子們直起腰,手裏還攥著沒放下的鐵錘;正在縫補衣物的婦人抱著針線笸籮跑過來,針還別在衣襟上;連壩上那些剛學會認字的孩童,也捧著用樹枝寫的“平安”二字,排著歪歪扭扭的隊。
楊駿披著那件打補丁的棉袍走出草棚時,人群忽然靜了靜。李二柱婆娘懷裏的嬰兒“哇”地哭出聲,才打破這片刻的凝滯。
老嫗摸索著上前,把油紙包往楊駿懷裏塞,油紙包上還留著她掌心的溫度,粗糙的紙頁被摩挲得發皺:“大人,這是家裏最後一捧炒黃豆,路上嚼著解乏。”
“楊大人,俺們給您編了個草墊!”三個扛過夯土的漢子抬著個新草墊,麥稈編得細密,邊緣還綴著幾穗飽滿的穀粒——那是去年洪水裏搶出來的種子,如今當成了最金貴的謝禮。楊駿剛要推辭,卻見漢子們直接往馬背上一鋪,麥稈蹭著馬毛,發出簌簌的輕響。
狗剩領著十幾個孩子,舉著用紅泥塗過的河石,石頭上歪歪扭扭刻著“楊”字。孩子們齊聲喊:“大人要回來教我們算糧賬!”
喊完又怕他忘了,一個個把石頭往他馬兜裏塞,石棱硌著布囊,沉甸甸的全是土腥味。劉元博站在一旁,手裏捧著本厚厚的冊子,是他連夜抄錄的災民名冊,他看著楊駿,不由地淺笑一聲道:“楊直學士,一路順風,如今想來,著實是我誤會你了,今日你走之前,我向你認錯。”
楊駿笑著搖了搖頭道:“你說這話就見外了,都是為了治下百姓,我相信你能說出這番話時,我便知曉你的本心了!”
說完這話,楊駿便起身向著遠處的馬車方向走去,一些人看了又看不幹上前,有個剛會走路的娃,掙脫娘的手,跌跌撞撞走了過來,手裏舉著塊啃剩的麥餅,餅渣掉在泥裏,混著眼淚珠子亮晶晶的。楊駿見狀後便蹲下身把娃抱起來,麥餅的焦香鑽進鼻腔,竟比京城的糕點還讓人喉頭發緊。
“都回去吧,壩上還等著修呢!”他把娃遞還給婦人,聲音裏帶著些微的沙啞。可沒人動,老嫗摸索著往他手裏塞了把炒麥粒,麥粒硌著掌心,像是攥了把碎金;李二柱婆娘把個繡著“平安”的荷包塞給他,針腳歪歪扭扭,卻把棉線勒得死緊。
馬蹄踏出第一步時,不知是誰先哼起了壩上的號子:“夯土要七遍喲,守壩要十年……”接著,越來越多的人跟著唱,漢子們的粗嗓門混著婦人的柔腔,還有孩子們跑調的跟唱,在晨霧裏蕩得老遠。
楊駿從著馬車內回頭望,隻見黑壓壓的人群站在泥濘裏,像一片剛從土裏鑽出來的莊稼,帶著濕漉漉的水汽和不肯彎折的韌勁。老嫗的棗木拐杖在泥地裏敲出節拍,孩子們舉著的河石在晨光裏閃閃爍爍,連那匹黃驃馬都似懂非懂地打了個響鼻,蹄子踏過的地方,留下深深淺淺的印子,像是給這段日子蓋了個鮮紅的戳。
“送君千裏,終須一別,走吧,鐵柱!”
鐵柱雖對個中緣由不甚了了,卻也能隱約感知到,鄉親們此番贈別自家大人,必是大人在此地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讓百姓們銘記於心,方有此深情厚誼。他輕輕揮動著馬鞭,駕著馬車,步伐沉穩而緩慢地駛離了這片充滿溫情的土地……
楊駿的馬車悠悠駛離王村堡壩,正緩緩邁向縣界的邊緣,一抹斜陽灑落,為這趟旅程平添了幾分不舍的溫情。就在即將抵達縣界時,前方驀地出現一行人,鐵柱下意識地握緊拳手,準備應對這突如其來的阻礙,卻不料對方先一步開口,聲音中帶著幾分驚喜與熟絡:“楊直學士,真是人生何處不相逢,竟在此地遇見您!”
楊駿輕輕躍下馬車,目光落在對方那身耀眼的官袍之上,它在周遭褐黃泥濘的映襯下,更顯尊貴不凡。他仔細端詳了來人一番,心中已有了幾分猜測,遂以一種溫文爾雅的姿態試探問道:“莫非,閣下便是戶部侍郎王大人?”
王溥可謂是少年英才,他二十七歲時,為朝廷狀元,授秘書郎,深得郭威的賞識。如今才剛剛過了而立之年,便在戶部內擔任要職,可見能力非同一般!
王溥淺笑一聲道:“哪裏哪裏,我來這裏後,一路之上可是聽遍了楊大人的好名聲,就剛剛進入汲縣內,預想中的殘垣斷壁沒有見到,反倒是新搭的草棚整齊排列,遠處的田埂上,已有災民趕著牛犁地,犁尖劃破凍土的“咯吱”聲,在曠野裏格外清亮。”
“王大人遠道而來,辛苦了。”
楊駿迎上前去繼續道:“現在縣內最緊要的地方就是王村堡壩,隻要那裏沒有問題,這個縣就能保住,不過年前年後不少人都在修築堤壩,眼下水位已穩,新種的春麥也下了種。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王溥點了點頭道:“楊直學士,此番你在這裏的情況陛下已然知曉,此番回去後,可是步步生蓮,前途不可限量!”
“哈哈,王大人客氣了,關於縣內的情況,我都交由縣丞劉元博處,接下來這裏就交由給王大人了!”
“好,楊直學士,一路順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