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繞過東林黨

字數:2602   加入書籤

A+A-


    天啟二年的秋意,已悄然浸透了北京城的青磚灰瓦。紫禁城角樓的飛簷上,昨夜落了層薄霜,晨光漫過琉璃瓦時,霜花融成細珠,順著簷角垂掛的銅鈴滴落,叮咚聲裏裹著幾分清寒。戶部衙門外的老槐樹落了半樹葉子,風一吹,金黃的葉兒打著旋兒飄,落在往來官吏的靴底,碾出細碎的聲響。
    沈文魁揣著剛整理好的山東遷民名冊,快步穿過回廊。他這戶部主事的官帽戴了三年,從未像此刻這般腳不沾地——自上月徐督師下令各地核查可遷之民,他與幾十個戶部同僚被派往北方各省,如今差事辦得利落,帶回的名冊在案幾上堆得快有半人高。
    “沈主事,河南的奏報也到了!”小吏抱著個牛皮紙封套從廊那頭跑過來,氣喘籲籲地把封套往沈文魁懷裏塞,“剛從驛站遞來的,說是南陽府三天就攏了八萬百姓,個個願去遼東拓荒。”
    沈文魁掂了掂懷裏的奏報,封套邊角被驛站的馬夫磨得發毛,卻透著股滾燙的勁兒。
    遷民的事情做得很順利,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地方官員配合,雖說百姓多少是政績的一部分,但是現在中原天災人禍不斷,水澇災害時有發生,經過這麽多年的發展,人口早就達到了飽和。
    雖說大明百姓常年受儒家教化,即便是吃不飽飯也不會造反,但是吃不飽飯和餓死人那是兩碼事,真要是快餓死了,照樣會揭竿而起。
    中原百姓多,隻要有一人造反,響應著眾多山呼海嘯之間,小縣令人人自危,性命隨時可能不保,畢竟現成的病例可抵擋不住數萬數十萬的百姓。
    而大一點兒的州府官員也不好受,叛亂以來,若不能及時平定他們的官位,也會不保,所以如今徐天爵提出遷民至遼東,他們是100個讚同,恨不得能多送走一些百姓,這樣一來,對他們來說,壓力能小很多。
    再加上徐天爵給的政策很好,如此一來,才有了現在的局麵。
    他推開戶部公房的門,裏頭早坐滿了人,案幾上的筆墨硯台擺得滿滿當當,幾個書吏正埋頭謄抄數據,墨汁在宣紙上暈開,把“歸德府:五萬三千人”“濟南府:七萬八千人”的字樣襯得格外清晰。“都別擠了!”
    戶部侍郎王敬之拍了拍案幾,手裏的算盤珠子打得劈啪響,“把各省的數都匯總到我這兒,半個時辰後給周尚書送去——徐督師還等著呢,耽誤了時辰,誰也擔待不起。”
    “是。”
    眾人應了聲,手裏的活計更快了。沈文魁找了個空凳坐下,翻開山東名冊,指尖劃過“登州府百姓. . . . . .願往遼東。”的字樣,忽然想起離京時,徐督師在府裏召見他們的模樣。
    徐督師雖然年少,但卻給人一種異常穩重的感覺,仿佛一條蟄伏多年的猛獸,當時他說:“百姓不是數字,是遼東的根。你們去了地方,多看看他們的難處,別讓一人一丁寒了心。”此刻再想這話,紙頁上的名字仿佛都活了過來,成了一個個背著行囊、望著北方的身影。
    徐府的朱漆大門外立著兩尊石獅,鬃毛上落了層薄塵,卻依舊透著威嚴。府內西廂房裏,徐天爵正站在地圖前,指尖按著遼東向北的路線。
    他穿了件藏青色便袍,腰間束著玉帶,墨發用玉簪束起,側臉的輪廓在窗紙透進的晨光裏顯得格外清俊,隻是眉峰擰著,眼下有淡淡的青黑——這幾天他幾乎沒怎麽合眼,各地的奏報一封封遞來,他得逐字逐句看,連百姓的口糧、車馬的調度都要親自核。
    “督師,周尚書和袁尚書到了。”親兵在外頭稟報。
    徐天爵轉過身,剛要應聲,就見門被推開,兩個身影一前一後走進來。前頭的是戶部尚書周顯平,他有些胖,走一步喘一口氣,顯然是急著趕路來的;後頭的則是工部尚書袁弘
    “督師,你可算讓我們進來了!”周顯平把拐杖往地上一頓,坐下喝了口丫鬟遞來的熱茶,才緩過勁來,“剛到門口就見你這府裏的兵丁個個繃著臉,我還以為出了什麽事。”
    徐天爵笑了笑,親自給兩人續了茶:“周大人說笑了,是我讓他們守嚴些,免得雜人進來擾了正事。”他拿起案上的一摞奏報,推到兩人麵前,“你們看看,這是昨兒夜裏到的最後幾份奏報——山東、河南、山西等地算下來攏共是一百多萬三萬百姓,車馬、口糧也都齊了。”
    袁弘拿起奏報翻了翻,眉頭忽然挑了挑:“山東竟來了三十三萬?我原以為山東百姓戀家,最多來十多萬,這倒是超出預料了。”
    “不是超出預料,是百姓信咱們。”徐天爵指尖敲了敲奏報,“前幾日青州府遞來的折子說,有個老秀才帶著全村人寫了血書,說‘督師若能護咱安穩,遼東便是家’。”他說著,聲音沉了沉,“可眼下有件急事——你們看窗外。”
    兩人順著他的目光看向窗外,隻見院角的梧桐樹葉落了滿地,風一吹,卷著葉子往廊下跑。周顯平歎了口氣:“已經入秋了啊. . . . . .”
    “可不是入秋了,時間不等人。”徐天爵走到窗前,望著天上飄的薄雲,“昨兒我讓人去欽天監問了,說今年秋寒來得早,最多再有兩個月的時間,山海關外就得下第一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