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短暫安寧

字數:5095   加入書籤

A+A-


    1)戰後休整
    青龍澗一戰後,日軍華北方麵軍司令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震動。岡村寧次站在作戰地圖前,手中的紅鉛筆在青龍澗位置畫了一個刺眼的紅圈,筆尖幾乎戳破了地圖紙。
    "將軍,這是三個月內損失的第三個聯隊級部隊了..."參謀長小野少佐聲音發顫,"大本營已經來電質詢..."
    岡村寧次猛地轉身,眼中布滿血絲:"告訴那些東京的官僚!如果他們能給我調來一個師團的裝甲部隊,或者足夠的空中支援,我早就..."
    話到一半突然頓住。老將軍深吸一口氣,緩緩摘下眼鏡擦了擦:"給大本營回電,就說...就說我軍遭遇八路軍主力,雖給予重創,但亦付出相當代價。請求暫緩對晉察冀地區的掃蕩,集中兵力確保交通線安全。"
    與此同時,八路軍根據地卻是一片歡騰。各村的百姓自發組織起來,簞食壺漿犒勞凱旋的戰士們。婦女們連夜趕製布鞋,孩子們追著戰士們要摸繳獲的鋼槍,連最年長的老人都說從沒見過這麽多精良的裝備。
    "團長,統計結果出來了。"趙剛推了推眼鏡,臉上難得露出笑意,"繳獲的武器足夠裝備兩個主力團,藥品和糧食夠根據地用三個月。最重要的是——"他壓低聲音,"那四輛完好的戰車已經秘密轉移到後山溝裏了。"
    陳長安站在新開辟的訓練場上,看著戰士們操練新繳獲的武器。遠處,老王正帶著徒弟們拆卸一門九二式步兵炮,準備研究仿製。
    "老趙,你覺得鬼子會沉寂多久?"
    趙剛的笑容收斂了:"根據情報,岡村寧次正在收縮防線。但以他的性格,絕不會善罷甘休。我擔心..."
    "他在醞釀更大的陰謀。"陳長安接過話頭,目光投向遠方,"通知各部隊,抓緊這段寶貴時間休整訓練。另外,兵工廠要立即開始轉移。"
    正說著,張大彪興衝衝地跑來:"團長!總部來人了,說要嘉獎咱們呢!還帶來了一批文化教員!"
    2)文藝春風
    總部的嘉獎令在露天會場宣讀時,整個根據地都沸騰了。老總親自授予獨立團"鋼鐵勁旅"的錦旗,還帶來了延安最新印發的學習材料。
    但最讓戰士們驚喜的,是隨行而來的文藝工作隊。這支由北平、天津等地進步學生組成的隊伍,很快就和根據地群眾打成一片。
    "同誌們!"宣傳科長站在臨時搭建的土台上高聲宣布,"從今天開始,我們要在全根據地開展文化教育活動!掃盲班、識字班、文藝班,人人都要參加!"
    台下響起熱烈的掌聲。陳長安注意到,坐在前排的魏大勇正偷偷把受傷的右手往身後藏——這個鐵骨錚錚的漢子,卻因為不識字一直很自卑。
    當晚,文藝工作隊在打穀場上表演了第一場節目。學生們演的活報劇《放下你的鞭子》,讓許多戰士和百姓都紅了眼眶。一個紮著麻花辮的女學生唱起《鬆花江上》時,不少東北籍的戰士忍不住低聲啜泣。
    "團長,您看這個。"演出結束後,趙剛遞給陳長安一份手稿,"宣傳科的同誌想排新劇,聽說您在燕京大學讀過書,想請您給把把關。"
    陳長安接過手稿,就著油燈翻看起來。那是一出關於地主壓迫農民的劇本,雖然感情真摯,但情節有些簡單。
    "筆墨伺候。"陳長安突然說。
    在眾人驚訝的目光中,陳長安伏案疾書,一夜未眠。天亮時分,一部名為《白毛女》的劇本初稿完成了。這個故事講述了一個農家女喜兒被地主迫害,逃入深山變成"白毛仙姑",最終被八路軍解救的感人故事。
    "這..."宣傳科長讀完劇本,手都在發抖,"團長,這劇本寫得太好了!我這就組織人手排練!"
    很快,《白毛女》的排演成了根據地最熱鬧的事。老王帶著徒弟們連夜趕製舞台布景;婦女救國會主動請纓縫製戲服;連炊事班都貢獻出了珍藏的紅紙,用來做喜兒頭上的發飾。
    首演那天,方圓幾十裏的百姓都趕來了。當演到喜兒被逼逃進深山時,台下哭聲一片;而當八路軍戰士最終解救喜兒,鬥爭惡霸地主時,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口號聲。
    "打倒封建地主!" "共產黨萬歲!"
    演出結束後,一個白發蒼蒼的老農拉著陳長安的手老淚縱橫:"首長啊,這演的不就是俺們村的李老漢家的事嗎?他閨女就是被張財主給..."
    陳長安拍拍老人的手:"老人家,這樣的悲劇不會再發生了。咱們八路軍來了,就是要讓窮人翻身做主人!"
    3)識字浪潮
    隨著《白毛女》的成功,根據地的文化教育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了。每個村子都辦起了識字班,教員由文藝工作隊的學生和識字的戰士輪流擔任。
    魏大勇是學習最刻苦的一個。這個曾經大字不識的漢子,現在兜裏總揣著識字卡片,一有空就拿出來認。有戰士打趣他:"老魏,這麽用功,是想給姑娘寫情書啊?"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放屁!"魏大勇漲紅了臉,"老子是要...是要能看懂作戰命令!"
    陳長安聽說後,特意安排趙剛給魏大勇"開小灶"。不到一個月,魏大勇已經能歪歪扭扭地寫下自己的名字了。他把第一次寫好的名字鄭重地貼在床頭,逢人就炫耀。
    掃盲運動很快從部隊擴展到了整個根據地。婦女識字班、兒童識字班、老人識字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最受歡迎的是"田間識字法"——教員們把字寫在木板上,插在地頭,農民一邊幹活一邊認字。
    一天傍晚,陳長安路過村口的老槐樹,看見一群孩子圍著一個女學生學認字。那個紮著麻花辮的姑娘正耐心地教孩子們寫"八路軍"三個字。
    "首長好!"孩子們看見陳長安,齊刷刷地站起來敬禮。
    女學生轉過身,陳長安這才認出她就是那天唱《鬆花江上》的姑娘。陽光下,她的眼睛亮晶晶的:"報告首長,北平女子師範學生林小曼正在執行教學任務!"
    陳長安注意到她手中的識字課本是用廢舊報紙糊的,上麵的字跡卻工整清秀:"課本不夠用?"
    "嗯..."林小曼有些不好意思,"紙張太緊缺了。不過沒關係,我們發明了"沙盤識字法",用樹枝在沙地上寫..."
    第二天,兵工廠就送來了一批用彈藥箱木板製作的識字板。老王還特意改造了一台廢舊印刷機,開始批量印製簡易課本。
    4)岐黃新篇
    隨著根據地的擴大,一個嚴峻的問題日益凸顯——缺醫少藥。野戰醫院的張院長向陳長安匯報時,眉頭緊鎖:"團長,咱們的傷員越來越多,可藥品來源卻越來越緊張。最要命的是,合格的醫護人員太少了..."
    陳長安沉思良久,突然問道:"根據地裏有老中醫嗎?"
    "有倒是有幾個,但..."張院長欲言又止。
    "但什麽?"
    "這些人思想保守,有的還留著"傳男不傳女"的老規矩..."
    第二天,陳長安親自拜訪了根據地最有名的老中醫李杏林。這位須發皆白的老先生住在山腳下的一個小院裏,門口掛著"濟世堂"的匾額。
    "八路軍長官駕到,有失遠迎。"李老先生拱手行禮,語氣卻不卑不亢。
    陳長安還禮:"李老先生,我是來求教的。"
    兩人在堂屋坐定,陳長安開門見山:"我軍缺醫少藥,想請老先生出山,傳授醫術,培養醫護人才。"
    李杏林捋著胡須,半晌不語。最後歎了口氣:"長官,非是老朽推辭。這醫術一道,講究個"因材施教"。沒有三年五載,難窺門徑啊..."
    "如果隻需要學戰場急救呢?"陳長安追問,"止血、接骨、處理傷口,這些能速成的技術。"
    李杏林眼睛一亮:"這倒是個法子!"
    三天後,根據地"岐黃培訓班"正式開班。李杏林和其他五位老中醫輪流授課,首批學員是從各部隊選拔的兩百名機靈戰士。更讓人驚喜的是,有三十多名婦女也報名參加,其中就有林小曼。
    "首長,我在北平學過一些護理知識。"林小曼認真地說,"現在國家有難,女子也該盡一份力!"
    培訓班的教學極具特色。沒有教材,老中醫們就口述心傳;沒有藥材,學員們就上山采集;沒有教具,就用木頭雕刻人體模型。最受歡迎的是李杏林發明的"實戰教學法"——讓學員們在動物身上練習縫合、包紮等技術。
    一個月後,第一批學員畢業了。陳長安在畢業典禮上宣布,將這些學員分配到各營連擔任衛生員,同時繼續跟隨老中醫深造。
    "同誌們,你們學到的不僅是醫術,更是救死扶傷的革命精神!"陳長安的話引來熱烈掌聲。
    結業典禮後的篝火晚會上,林小曼帶著學員們表演了新編的《衛生員之歌》。看著這些朝氣蓬勃的年輕人,陳長安想起了自己學生時代參加進步活動的日子。他悄悄離席,獨自走到村口的老槐樹下。
    月光如水,遠處的歌聲隱約可聞。陳長安知道,這段難得的安寧時光終將結束,但在這片土地上播撒下的文化種子,必將生根發芽,開出希望之花。
    喜歡亮劍大別山裏的軍工請大家收藏:()亮劍大別山裏的軍工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