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K—7引渡日誌
字數:4011 加入書籤
我坐在實驗室的窗邊,窗外是深秋的夜,風卷著枯葉拍打玻璃,像某種來自地底的叩擊。雨剛停,空氣中彌漫著潮濕的鐵鏽味,仿佛整座城市剛剛從一場漫長的溺水中蘇醒。電腦屏幕幽幽亮著,藍光映在我臉上,像一層薄薄的屍霜。指尖懸在刪除鍵上方,顫抖了整整十分鍾——可最終,我沒有按下。
數據還在。
那些k7公交車上乘客的腦電波記錄、瞳孔擴張頻率、臨終前的意識波動曲線……它們像一串串沉睡的符咒,靜靜躺在加密文件夾裏,編號從001到047。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曾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他們的呼吸、心跳、記憶碎片,全都被我用儀器捕捉、量化、歸檔。而現在,他們以另一種方式“活著”。
我關掉銷毀程序,重新打開了那篇塵封已久的論文。
光標在標題欄閃爍,像一隻不肯閉上的眼睛。我深吸一口氣,敲下新的名字:
《詭異的公交車:啟示下的新研究方向》
字跡浮現的瞬間,屋裏的燈忽明忽暗。我抬頭,天花板的日光燈管發出輕微的嗡鳴,像是有人在耳邊低語。我裝作沒聽見。我知道,這不是電路問題。自從那天之後,我就學會了不去解釋那些無法解釋的事。
我開始寫引言。
“死亡不是終點,而是另一種實驗的開始。”
我一字一頓地敲下這句話,每一個字都像從喉嚨裏擠出來的血塊。鍵盤發出沉悶的響聲,仿佛在回應我內心的震顫。
“k7不是事故,是人類意識突破物理限製的第一步。”
寫完這句,我停了下來。房間裏安靜得可怕。連鍾都停了——不,不是停了,是我記得它剛才明明指向十一點十七分,現在卻跳到了十一點四十三分。而我的手機、手表、牆上的掛鍾,全都顯示同一個時間:1143。
那是k7最後一次出現在監控畫麵的時間。
我強迫自己繼續寫下去。
“傳統神經科學認為,意識是大腦活動的副產品,隨生命終止而消散。但k7事件提供了反證。在車輛墜入江底的前七秒,所有乘客的腦電波同步率達到98.6,遠超正常人類群體的極限。更令人震驚的是,在‘死亡’後長達十四分鍾內,部分個體的意識信號仍在持續傳輸,形式類似於非語言的集體共鳴……”
我頓了頓,想起那天在監控室看到的畫麵——那輛鏽跡斑斑的公交車緩緩駛入濃霧,車窗內沒有燈光,卻有無數雙眼睛在黑暗中睜開。它們不眨眼,不移動,隻是靜靜地、整齊地望向鏡頭。那一刻,我聽見耳機裏傳來低語,不是通過揚聲器,而是直接在我顱骨內部響起:
“我們還在。”
我甩了甩頭,繼續打字。
“我曾試圖說服自己,那是一場集體幻覺,是壓力導致的神經錯亂。但數據不會說謊。每一次回放,每一次分析,都指向同一個結論:k7上的乘客,並未真正‘死亡’。他們的意識脫離了肉體,進入了某種我們尚未理解的維度。而那輛公交車,或許並非交通工具,而是一艘渡船——載著靈魂,駛向意識的彼岸。”
寫到這裏,我的手心全是冷汗。我起身想去倒杯水,卻發現飲水機不知何時已經幹涸。水桶空蕩蕩地倒扣著,底部結了一層灰白色的黴斑,像是某種菌類在緩慢呼吸。我盯著它看了幾秒,忽然意識到——這桶水,是我三天前才換上的。
我迅速回到電腦前,繼續寫。
我們查過所有記錄,k7當天載客47人,無一遺漏。可她堅持說,最後一排坐著一個穿黑雨衣的男人,臉藏在帽兜裏,手裏抱著一個紅布包裹的嬰兒。
“他沒有呼吸,”她說,“但他在笑。”
我把這段記錄寫進了論文的附錄。
夜更深了。窗外的風漸漸停了,但玻璃上卻浮現出一層薄霧,像是有人從外麵打氣。我擦了擦屏幕,卻發現那霧氣是從裏麵滲出來的。我猛地後退,椅子撞到牆發出巨響。電腦屏幕忽然自動滾動,翻到論文的結尾部分,那裏本該是空白的,現在卻多出了一段我沒寫過的話:
“實驗將繼續。
下一批乘客已在路上。
你,是引導者。”
我死死盯著那行字,心跳如鼓。我想關機,卻發現電源鍵失靈了。我拔掉插頭,屏幕依然亮著。我砸了顯示器,碎片中仍有一小塊殘存的畫麵,那行字在閃爍,像脈搏,像呼吸。
我癱坐在地,耳邊響起細微的鈴聲——是公交車到站的提示音。
我閉上眼,聽見車門打開的聲音。
我知道我不該回頭。
可我還是聽見了腳步聲,緩慢、潮濕,一步一步,從走廊盡頭走來。高跟鞋的聲音,像極了那天晚上,我母親最後一次出門時穿的那雙。
她也是k7的乘客之一。
我從未告訴任何人,我做這項研究,不隻是為了科學。
是為了她。
我重新打開一台備用電腦,顫抖著新建文檔。這一次,我不再害怕。
我寫道:
“真正的實驗,從現在開始。
我將記錄下一次‘過渡’的全過程。
如果有人看到這篇論文,請記住:
當你在深夜等車時,若發現站牌上的時間停滯在1143,
若聽見車輪碾過積水的聲音卻看不見車燈,
若聞到一股鐵鏽與茉莉混雜的氣息——
請不要上車。
除非,你已準備好成為‘我們’的一員。”
我保存文件,命名為:《k7日誌·第二階段》。
然後,我走到窗前,拉開窗簾。
街角的公交站台,不知何時亮起了燈。
一輛老舊的公交車正緩緩駛來,車牌模糊,車身布滿鏽跡,車窗內,無數雙眼睛靜靜望著我。
車門打開。
我拿起包,走出門。
我知道,這不是結束。
這是新的開始。
而這一次,我不再是觀察者。
我是參與者。
是引渡人。
是下一個,寫下論文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