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廟算備戰
字數:5270 加入書籤
為了一雪前恥,為了讓大唐北疆恢複往日的安寧,唐太宗李世民將他那如鷹般銳利的目光投向了更為遙遠的未來。他深知,若想真正徹底地擊退突厥,保護大唐邊疆的百姓不再遭受戰亂之苦,就必須在短時間內全麵提升大唐的綜合實力,做好萬無一失的反擊準備。
正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古人雲:“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在戰爭尚未開始之前,經過周密謀劃而取得勝利的,是因為謀劃周密,勝利的條件充分;而未經周密謀劃就去作戰的,是因為謀劃不周,勝利的條件不足。李世民對這句話有著深刻的理解,他明白,隻有在各方麵都做好充分準備,才能在與突厥的對抗中占據上風。
於是,李世民毫不猶豫地采取了一係列積極而果斷的舉措,從多個維度強化大唐的實力。這些舉措涵蓋了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旨在全方位提升大唐的綜合國力。
在大唐統一天下的征程中,大唐軍隊以其非凡的戰鬥力,一路勢如破竹,所向披靡,成為中原大地上的無敵之師。然而,當麵對來自北方草原的突厥騎兵時,唐軍卻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突厥騎兵以其彪悍凶猛而聞名於世,他們自幼在馬背上長大,騎射技藝高超,來去如風,常常令敵人聞風喪膽。相比之下,唐軍雖然精銳,但在騎射本領上與突厥騎兵還是稍有差距。這種差距在戰場上可能成為致命的弱點,尤其是在麵對突厥的閃電戰時。
為了彌補這一短板,讓唐軍能夠與突厥騎兵一較高下,李世民親自製定了嚴格的練兵計劃。他深知,隻有打造出一支能夠在騎射上與突厥抗衡的軍隊,大唐才能在北方邊境立於不敗之地。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向顯德殿時,李世民便會雷打不動地出現在殿前,親自督導訓練。他每天都會抽調幾百名軍士,這些軍士來自不同軍營,有著不同的戰鬥經驗,但在這裏,他們有了一個共同的目標——提升騎射本領。
在寬闊的訓練場上,陽光灑下,映照出一片繁忙的景象。士兵們整齊地排列著,每個人都全神貫注地注視著前方的靶心。
李世民身著戎裝,英姿颯爽地站在訓練場中央。他手中緊握著一把硬弓,弓弦緊繃,仿佛蘊含著無盡的力量。隻見他深吸一口氣,然後猛地一拉弓弦,一支羽箭如閃電般疾馳而出,直直地飛向遠處的靶心。
“嗖!”箭如流星般劃過天際,準確無誤地射中了紅心,發出清脆的撞擊聲。周圍的士兵們頓時爆發出一陣熱烈的喝彩聲,這聲音如同雷鳴一般,響徹整個訓練場。
然而,李世民並未停下,他迅速搭上第二支箭,再次拉弓射箭。這一次,箭矢如同被賦予了生命一般,以更快的速度和更精準的角度射中了靶心。
一箭接一箭,每一支都如同被李世民的意誌所引導,無一不是正中紅心。士兵們的喝彩聲越來越響亮,他們被李世民的技藝所震撼,同時也被他的勇氣和決心所感染。
李世民的示範不僅僅是一場技藝的展示,更是對士兵們的一種激勵。他用實際行動告訴士兵們,隻要努力訓練,他們也能夠達到如此高的水平。
除了注重訓練士兵的騎射技巧,李世民還時刻關注著他們的訓練狀態。他會在訓練場上巡視,觀察每一個士兵的動作和表情,及時給予指導和糾正。
對於那些成績優良的士兵,李世民從不吝嗇自己的誇讚與鼓勵。他會走到他們麵前,微笑著拍一拍他們的肩膀,然後用洪亮的聲音說道:“好樣的!你們的努力和進步朕都看在眼裏。繼續保持這樣的狀態,將來必定能成為我大唐的精銳之師!”
士兵們聽了李世民的話,心中充滿了自豪和動力。他們更加刻苦地訓練,希望能夠得到李世民更多的認可和讚揚。
站在士兵們麵前,李世民的目光堅定而有力,他的聲音如同洪鍾一般響亮:“諸位將士,我大唐軍隊乃虎狼之師,擁有著無與倫比的戰鬥力。平日裏,朕會親自教導你們武藝弓箭,讓你們不斷提升自己的實力。而當突厥入侵之時,朕將親自率領你們奔赴前線,與你們並肩作戰,擊退敵人!”
他頓了一頓,環顧四周,接著說道:“如今在朕的親自督導之下,大家定要奮發圖強,莫要辜負朕的期望!隻有通過不懈的努力,我們才能保衛我大唐的疆土,讓百姓安居樂業!”
士兵們齊聲高呼:“陛下萬歲!大唐萬歲!”他們的聲音在訓練場上回蕩,久久不散。士兵們無不被皇帝陛下的親力親為和殷切期望所鼓舞,誰不驕傲振奮?誰又能不拚命訓練騎射本領?他們日夜苦練,隻為了在大唐麵臨突厥威脅之時,能夠挺身而出,保家衛國。
然而,這一舉動卻在朝堂上引起軒然大波,一些大臣對此憂心忡忡。他們深知皇帝親臨訓練場的重要意義,這無疑是對軍隊士氣的巨大激勵,但與此同時,他們也無法忽視其中潛藏的安全風險。畢竟,訓練場並非絕對安全之地,萬一在訓練過程中發生意外,那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於是,這些大臣們紛紛挺身而出,勸諫李世民減少親臨訓練場的次數,以確保自身的安全。他們言辭懇切,苦口婆心地陳述著各種可能出現的危險情況,希望皇帝能夠重視起來。
然而,麵對大臣們的勸諫,李世民卻顯得頗為不以為然。他神情嚴肅地看著眾人,緩緩說道:“王者視四海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朕作為大唐的天子,與將士們同甘共苦,此乃朕之責任所在。且朕之安危,自有親衛守護,豈會輕易有失?”
接著,李世民話鋒一轉,繼續說道:“況且,朕親臨訓練場,不僅能鼓舞士氣,更能讓將士們感受到朕對他們的重視與關愛。如此一來,他們必然會更加奮勇殺敵,為我大唐建功立業。這對我大唐軍隊而言,實乃百利而無一害之事!”
李世民的這一番話,猶如醍醐灌頂,讓那些原本憂心忡忡的大臣們頓時啞口無言。他們不得不承認,皇帝的話確實有一定的道理。而且,從皇帝堅定的態度中,他們也能看出皇帝對於軍隊的重視以及與將士們同仇敵愾的決心。
經過數年的刻苦訓練,唐軍的戰鬥力得到了質的飛躍。每一位士兵都具備了過硬的騎射本領,他們不再是單純的步兵或騎兵,而是能夠熟練掌握騎射技巧的全能戰士。他們信心滿滿,隨時準備為保衛大唐疆土而戰。李世民的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唐軍的戰鬥力,更凝聚了軍隊的士氣,讓大唐軍隊在麵對突厥的威脅時,不再有任何畏懼。
唐代並州今山西太原)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它猶如一道堅固的屏障,橫亙在突厥南侵的必經之路上,是防備突厥南侵的戰略要地。並州北接草原,南控中原,是中原王朝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重要防線。為了鞏固這一戰略要地,李世民經過深思熟慮,最終任命李積為並州都督。李積不僅是一位勇猛善戰的將領,更是一位深諳治軍之道的能臣,他的任命無疑為並州的防禦增添了一份堅實的保障。
在與李積討論如何對付突厥的戰略戰術時,李世民深知,戰爭的勝負不僅取決於戰場上的拚殺,更離不開充足的後勤保障。因此,他不僅與李積商討軍事策略,還特別強調了後勤的重要性。他指示李積在並州推行屯田政策,以確保軍隊的糧食供應。李積到任後,雷厲風行地推行屯田政策。他組織士兵和當地百姓一起開墾荒地,興修水利,引進先進的農耕技術,使得並州的農業生產迅速發展起來。在他的帶領下,士兵們白天在田間勞作,夜晚則枕戈待旦,隨時準備應對突厥的侵襲。不久之後,“歲收穀數千斛”,隨著時間的推移,幾年下來,便積蓄了大批軍糧。這些軍糧不僅滿足了當地駐軍的日常需求,還為大唐在大軍出征之時提供了堅實的後勤保障,免去了長途調糧的困難,大大提高了軍隊的機動性和戰鬥力。
與此同時,李積在任職期間,還積極開展對突厥的刺探工作。他深知,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因此,他派遣了精明強幹的探子,深入突厥境內,對突厥的山川地貌、部落分布、人口數量、軍事部署等都進行了詳細的偵查,掌握了第一手的詳細情報。這些情報為唐軍日後製定對突厥作戰計劃提供了重要依據,讓唐軍在戰場上能夠占據主動,做到有的放矢。
突厥騎兵的強大,讓李世民下定決心建立一支更為強大的騎兵隊伍。在建國過程中,李世民就善於運用騎兵,常常憑借奇襲追擊的戰術,以少勝多,取得關鍵勝利。然而,由於國內長時間的戰爭頻繁,良馬大批戰死,使得唐軍的騎兵實力受到嚴重影響。馬匹的短缺成為製約唐軍騎兵發展的一大瓶頸。
正因為如此,李世民將馬政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任命以太仆卿張萬歲為長官,負責掌管全國的馬政。張萬歲不負使命,在隴左地區廣開牧馬監,精心培育和繁殖軍馬。他組織了一批經驗豐富的牧馬人,采用科學的飼養方法,確保馬匹的健康和繁殖。為了保證軍馬的品種和數量,李世民還多方向周邊少數民族購買良馬,不惜重金引進西域的汗血寶馬等優良品種。在他的努力下,隴右的牧馬地自太宗貞觀年間開始,馬匹繁殖極快,大量的良馬為後來唐軍大規模地組建騎兵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經過數年的努力,唐軍的騎兵隊伍逐漸壯大,成為大唐軍隊中一支不可或缺的精銳力量,為大唐的邊疆安寧和統一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東突厥雖然表麵上看似統一了大漠草原,但實際上,這僅僅是靠著強大的武力征服暫時維持的假象。在其內部,矛盾重重,根本不是鐵板一塊。頡利可汗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欲,頻頻發動南侵,他以為這樣能夠掠奪更多的財富和資源,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然而,他卻不知,每次南侵的獲利,大都被突厥貴族收入囊中,而其他部落所獲甚少,甚至還要承擔戰爭帶來的巨大損失。
長期的戰爭讓突厥的普通百姓苦不堪言。戰爭的陰影籠罩著整個草原,“兵革歲動,國人患之,諸部多苦。”連年的征戰耗盡了部落的資源,讓百姓失去了安寧的生活。戰爭不僅奪走了無數年輕的生命,還破壞了草原的生態環境,使得牛羊的生存空間被嚴重擠壓。再加上自灞橋退兵之後,連續幾年草原大雪肆虐,牛羊大批死亡。在草原上,牛羊是牧民們的基本生活物資,是他們生存的根本。大批牛羊的死亡,直接動搖了許多部落的生存根基,讓部落的經濟陷入困境,百姓的生活陷入絕境。
然而,頡利可汗此時卻誌驕意滿,被眼前的利益衝昏了頭腦。他不僅沒有體恤部落的疾苦,反而變本加厲地向各個部落收取重稅。這一舉措直接引發了其他部落的強烈不滿,“六畜多死,國中大餒,頜利用度不給,複重斂諸部,由是下不堪命,內外多叛之。”部落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內部叛亂不斷。頡利可汗的暴政和貪婪,使得原本就脆弱的統一局麵更加岌岌可危,突厥內部的離心離德之勢愈發明顯。
由於李積的情報工作做得十分出色,唐太宗對突厥內部的矛盾了如指掌。他深知,這是一個削弱突厥實力的絕佳機會,於是果斷采取了遠交近攻的策略。他開始積極扶持突厥內部心懷不滿的部落,為他們提供物資援助和軍事支持,幫助他們對抗頡利可汗。這些部落在唐軍的支持下,逐漸壯大起來,成為頡利可汗統治的有力挑戰者。同時,李世民還派遣使者,與突厥周邊的小部落和勢力交好,達成聯盟協議,共同對抗突厥。他巧妙地運用“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策略,利用突厥內部的矛盾,分化瓦解其勢力。
喜歡大謀謀天下請大家收藏:()大謀謀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