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閃擊突厥

字數:5697   加入書籤

A+A-


    為什麽說頡利可汗的這種決策無疑是在加速突厥的覆滅呢?原因其實很簡單,關鍵在於時間的選擇。此時已經接近冬季,北方廣袤無垠的草原逐漸被嚴寒籠罩,而漠北更是苦寒之地,凜冽的寒風如刀子一般割在臉上,風雪更是呼嘯而來,遮天蔽日。在這種極端惡劣的環境下,若此時向漠北轉移,大批的婦孺和牲畜必然難以承受嚴寒的侵襲。食物在這種環境下也極度匱乏,運輸和獲取都極為困難。那些老弱婦孺,身體本就孱弱,麵對如此寒冷的天氣,很容易被凍傷甚至凍死;而牲畜在缺乏足夠草料的條件下,也會一批批地倒下,甚至死亡。因此,隻有等待來年雪化,大地回暖,才有大規模遷移的可能。然而,即便到了來年,遷移之路也充滿了未知的危險和挑戰,突厥麵臨的困境已經愈發嚴峻。
    而且,頡利可汗這次也犯了一個嚴重的經驗主義錯誤。他憑借以往的經驗,以為唐軍此刻是在虛張聲勢,真實出兵時間是在春暖花開的時候。以往中原王朝出兵草原大漠,往往選擇在春夏之交。這個時節,草原上的氣候相對較為宜人,既不像冬季那般寒冷,又不會像夏季那般酷熱,方便大軍行動。士兵們不會因為惡劣的天氣而影響戰鬥力,而且對於糧食運輸也極為有利。在頡利可汗看來,冬天的草原大漠是不適合作戰的,哪有在寒冬臘月出塞作戰的?他認為唐朝皇帝定不會拿士兵的性命和國家的資源開玩笑,在這冰天雪地的時候出兵,無異於自尋死路。因此,他完全沒有意識到唐軍可能會打破常規,選擇在冬季發動突襲。
    然而,頡利可汗忽略了唐太宗李世民的非凡膽識和軍事才能。李世民深知,突厥內部矛盾重重,正是趁虛而入的絕佳時機。他決定打破常規,利用突厥的這種思維定式,出其不意地發動冬季攻勢。唐軍在李世民的指揮下,經過充分的準備,攜帶足夠的糧草和禦寒物資,迅速穿越冰天雪地的草原,直搗突厥的心髒地帶。這一舉動完全出乎頡利可汗的預料,使得突厥軍隊措手不及,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麵。
    頡利可汗的錯誤判斷和決策,最終導致了突厥的覆滅。他沒有意識到,戰爭的勝負不僅僅取決於氣候和季節,更取決於統帥的智慧和勇氣。李世民的果斷和創新,使得唐軍在冬季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為大唐的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而頡利可汗則因為自己的經驗主義和固步自封,加速了突厥的滅亡。
    然而,李靖和李世績這兩位堪稱戰神級的人物,他們的軍事智慧和膽略遠超常人。他們深知,戰爭的勝負往往取決於能否抓住關鍵的時機,而這一次,他們決定將唐軍出兵的時間定在天寒地凍的正月。這是一個大膽而冒險的決定,但正是這種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策略,才有可能打破突厥的防線,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他們通過細致入微的情報網絡,早已探得頡利可汗並沒有北遷,而是仍然停留在漠南地區。這一情報讓李靖和李世績意識到,這正是破其主力的大好時機。在軍事領域,時機往往決定了勝負的走向,而他們深信,隻有抓住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才能一舉重創突厥,徹底消除北方的威脅。
    貞觀四年正月,李靖親率三千精銳騎兵悄無聲息地從馬邑先行出發。這三千精銳騎兵,皆是挑選出來的身經百戰的勇士,他們騎術精湛,箭術高超,每個人都如同戰場上的幽靈,行軍速度極快,且行動極為隱秘。他們穿著厚重的皮甲,臉上蒙著麵紗,隻露出一雙銳利的眼睛,仿佛夜幕中的獵豹,悄無聲息地朝著目標前進。他們的目標是頡利可汗的牙帳,一場突襲戰即將展開。這正是騎兵的經典打法,與唐太宗李世民的軍事理念一脈相承,係出同源。唐太宗一直以來都強調戰爭中的突然性和靈活性,而突襲戰正是這種理念的最佳體現。李靖的這次行動,正是對唐太宗軍事思想的完美詮釋。
    與此同時,李世績率領大軍主力由雲中出發,準備斜插到白道。白道位於今天的呼和浩特西北,是突厥軍隊後撤的重要通道,也是通往漠北的關鍵要道。李世績深知切斷這一通道對於此次戰役的重要性。如果能夠成功切斷白道,突厥軍隊將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無法順利北撤,從而為唐軍的後續行動創造極為有利的條件。
    李世績率領的大軍一路疾馳,浩浩蕩蕩,軍旗飄揚,士兵們士氣高昂。他們雖然人數眾多,但行軍速度絲毫不慢,每個人都深知自己肩負著重大的使命。他們不僅要堵住突厥軍後撤的要道,還要與李靖的騎兵部隊形成夾擊之勢,將突厥主力徹底包圍。一路上,李世績不斷激勵士兵們,強調此次戰役的重要性,士兵們也深受鼓舞,個個摩拳擦掌,準備在戰場上大顯身手。
    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軍事行動,李靖和李世績的配合堪稱完美。他們一個負責突襲,直搗敵人心髒;一個負責切斷退路,形成包圍之勢。兩支部隊如同兩把利刃,直插突厥的要害。而頡利可汗卻仍然沉浸在過去的勝利和經驗之中,完全沒有意識到唐軍已經悄然逼近,一場決定性的戰役即將拉開帷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李靖率領三千精銳騎兵進抵突厥龍庭所在地定襄城旁的惡陽嶺,這裏距離定襄城並不遠。他選擇在這裏發起攻擊,目的就是要打亂突厥的防禦部署,讓他們陷入混亂之中。惡陽嶺地勢險要,是突厥防禦體係中的重要節點,一旦這裏被突破,定襄城將直接暴露在唐軍的攻擊範圍之內。李靖深知這一點,因此他決定在這裏發動突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給突厥一個沉重的打擊。
    騎兵們如風暴般席卷而來,喊殺聲震天,他們手中的彎刀在陽光下閃爍著寒光,馬蹄聲如雷,瞬間讓突厥部落陷入一片恐慌之中。這些突厥部落的百姓和士兵們完全沒有預料到唐軍會在如此寒冷的季節發動攻擊,他們驚慌失措,四處逃竄。李靖的騎兵們如同一把鋒利的刀刃,迅速切入突厥的防線,將他們的防禦體係撕開了一道巨大的口子。
    頡利可汗始料未及,他原本以為唐朝在寒冬臘月不會出兵,即便出兵也不會有太大的動作。當他得知李靖敢率三千孤軍深入定襄,心中大驚。他暗自思忖:“兵不傾國來,靖敢提孤軍至此?”在他看來,李靖必定是後麵有主力隨行,才敢如此大膽地孤軍深入。這種錯誤的判斷讓他陷入了慌亂之中,而慌亂之中,頡利可汗出了昏招。他帶領突厥主力後撤至磧口,準備以定襄城為點,觀察李靖大軍的虛實。他在心中盤算著:如果是唐軍主力到來,自己帶領人馬後撤還來得及保存實力;如果是偏師,前有堅城定襄需要堅守,後有自己帶領的主力部隊作為後盾,正好前後夾擊李靖。然而,他的想法很美好,現實卻無比殘酷。
    李靖敢偏師深入,早就考慮好了攻克定襄的辦法。他深知,用騎兵攻堅,實在是下下之策,智者不為。作為兵法大家,李靖決定用計。反間計,這是他精心策劃的策略。他的手下在唐軍的安排下,四處散播消息,對頡利的心腹康蘇密進行離間。康蘇密本就心懷鬼胎,看到突厥局勢日益危急,他開始動搖。最終,在唐軍的離間下,康蘇密挾隋煬帝皇後蕭氏及其孫楊政道降唐。這一事件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突厥軍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此時困守定襄的突厥部眾已人心惶惶,群龍無首,都無心守城。李靖旋即大破突厥守軍,輕鬆攻克定襄。他的軍事才能和智慧在這場戰役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不僅成功地打亂了突厥的防禦部署,還巧妙地利用反間計,瓦解了突厥的內部團結。這一係列的行動,為唐軍後續的軍事行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大唐的統一大業立下了赫赫戰功。
    頡利得知康蘇密降唐,定襄丟失,心急如焚。他意識到形勢已經急轉直下,自己所處的局勢極為不利。他深知,如果再不迅速做出反應,突厥的主力可能會被唐軍全殲。因此,他不再停留,果斷決定繼續率部向陰山撤退,試圖尋找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重新整頓兵力。
    然而,頡利的撤退之路並不順利。當他率部抵達渾河邊時,遭遇了柴紹部的猛烈攻擊。柴紹率領的軍隊訓練有素,他們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對突厥軍隊展開了瘋狂的進攻。一時間,箭如雨下,喊殺聲震耳欲聾,戰場上彌漫著濃烈的硝煙和血腥味。唐軍士兵們士氣高昂,他們憑借著精良的裝備和出色的戰術,對突厥軍隊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頡利不敢停留,隻能率領殘軍繼續北撤,試圖擺脫唐軍的追擊。
    然而,頡利的噩夢並未結束。當他率部撤退到白道時,又遭到了李世績率領的唐軍主力的截擊。白道是突厥軍隊後撤的重要通道,李世績深知其戰略意義,因此提前在此設伏,等待突厥軍隊的到來。一方是士氣正旺、經過一係列戰鬥洗禮的唐軍,他們早已摩拳擦掌,準備徹底消滅突厥;另一方則是驚弓之鳥般的突厥軍隊,他們在接連的打擊下,士氣低落,軍心渙散。在這場力量懸殊的血戰之後,突厥軍隊大敗,死傷慘重,無數士兵倒在了血泊之中,而頡利隻能帶著少數殘兵敗將繼續北逃。
    頡利見北撤通道被堵截,無奈之下,隻好收集餘眾數萬退屯鐵山。此時的頡利已經深刻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已經大不如前,眼前的唐軍已經成為他無法逾越的障礙,他已不是唐軍的對手。麵對如此困境,頡利開始考慮如何為自己爭取一線生機。於是,他決定用起了緩兵之計。他派親信執失思力為使者,快馬加鞭趕往長安向唐太宗謝罪請降,表示願舉國內附。他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暫時穩住唐軍的攻勢,為自己爭取時間和空間。
    然而,頡利的真實意圖卻並非真心歸降。他內心深處仍然懷揣著東山再起的希望,妄圖利用唐太宗的大度和對和平的渴望,來換取自己的生機。他計劃等待春暖花開、冰雪消融之時,再突破唐軍防線,轉移到漠北戈壁,伺機卷土重來。他深知,隻要能夠暫時穩住局勢,突厥就還有重新崛起的可能。因此,他不惜一切代價,試圖與唐太宗達成某種妥協,為自己爭取到寶貴的時間。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但頡利的這一如意算盤,卻低估了唐太宗的智慧和決心。唐太宗李世民並非易與之輩,他早已看穿了頡利的虛情假意。麵對頡利的請降,唐太宗表麵上接受了,但內心卻早已做好了應對之策。他一方麵派遣使者與頡利進行談判,穩住頡利的心;另一方麵,卻暗中加強了對突厥的軍事部署,準備隨時發動致命一擊。頡利的緩兵之計,最終未能得逞,而他所期待的東山再起,也成為了泡影。
    唐太宗李世民,乃是千古一帝,其深邃的目光和敏銳的洞察力,讓他對於頡利的想法洞若觀火。他深知頡利的請降不過是緩兵之計,其內心的真實意圖是等待時機北逃,伺機再起。然而,唐太宗也明白,此時的局勢極為微妙。如果斷然不允許投降,便是逼突厥殘部與唐軍拚個魚死網破。在冰天雪地、彈盡糧絕的情況下,突厥殘部必然會做困獸之鬥,這樣一來,雙方必定死傷甚眾,這對於大唐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失。但若是輕易允許他們投降,等天氣轉好,頡利必定會北逃,到時候就是放虎歸山,日後必定後患無窮。
    唐太宗經過深思熟慮,權衡利弊之後,決定將計就計。他派鴻臚卿唐儉前去談判,安撫頡利。唐儉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外交官,他帶著唐太宗的詔書和豐厚的禮物,前往鐵山與頡利會麵。這看似是一個善意的使者,實際上卻是一個精心布置的誘餌,一個死間!
    唐太宗的真實想法是拖延頡利,為大軍全殲突厥餘部創造條件。他深知,頡利此時雖然表麵上表示願意投降,但實際上仍在觀望局勢,等待時機。因此,唐太宗希望通過唐儉的談判,穩住頡利的心,讓他誤以為唐朝真的接受了他們的投降,從而放鬆警惕。與此同時,唐太宗已經暗中下令,讓李靖、李世績等將領迅速集結大軍,準備發動最後的攻擊。
    唐太宗相信,憑借李靖、李世績等將領的軍事才能和唐軍的強大實力,在這段時間內,必定能將突厥的殘餘勢力徹底消滅,永絕後患。他深知,隻有徹底消滅突厥的主力,才能確保大唐的邊疆安寧,為大唐的長治久安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他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將這場戰爭進行到底。
    唐儉到達鐵山後,與頡利進行了長時間的談判。他以誠懇的態度和優厚的條件,安撫頡利的情緒,讓他相信唐朝的誠意。頡利雖然心懷鬼胎,但在唐儉的巧妙言辭下,也不得不暫時穩住陣腳,等待進一步的消息。而此時,唐軍的主力已經在李靖和李世績的指揮下,悄然向鐵山進發。他們如同黑夜中的幽靈,悄無聲息地接近突厥的營地,準備發動最後的攻擊。
    唐太宗的這一決策,展現了他作為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和深謀遠慮。他不僅能夠看穿敵人的陰謀,更能夠巧妙地利用敵人的心理,將計就計,最終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場戰役不僅消滅了突厥的主力,也徹底消除了大唐北方的威脅,為大唐的統一大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
    喜歡大謀謀天下請大家收藏:()大謀謀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