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太子謀反

字數:5621   加入書籤

A+A-


    貞觀十七年643 年),大唐皇宮的平靜之下,暗流湧動。皇太子李承乾與漢王李元昌、駙馬都尉杜荷、兵部尚書侯君集等人勾結,企圖謀反,一場巨大的風暴正在悄然醞釀。
    謀反的原因大致可歸結為以下兩點:
    一、唐太宗過度寵愛四皇子魏王李泰,使得太子李承乾的地位受到極大的衝擊。
    魏王李泰文武全才,風度翩翩,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深受李世民和群臣的喜愛。他憑借著自身的才華與魅力,曾經多次出使突厥。在那遙遠的塞外,他以卓越的外交智慧和沉穩的氣度,為唐朝締結了和親和盟約,為兩國之間的和平穩定奠定了基礎,也為自己贏得了極高的聲望和廣泛的人脈。
    他還曾率軍平定吐穀渾的叛亂,在戰場上,他身先士卒,英勇無畏,率領士兵們衝鋒陷陣,曆經艱難險阻,最終成功平定叛亂,為唐朝擴大了疆土,也為自己增添了無數的功績和威信。他的一言一行,都頗有乃父之風,這讓他在朝野上下的威望日益高漲。
    然而,他與李承乾的關係卻一直緊張,猶如水火不容。兩人經常為了一些小事爭吵不休,甚至發展到冷戰的局麵。
    李泰深受太宗溺愛,所享受的待遇與太子李承乾幾乎不相上下。而因為父親的種種溺愛,李泰心中逐漸萌生了對儲位的非分之想。他開始明裏暗裏地對哥哥李承乾進行排擠、誣陷,試圖以各種手段取代對方,登上太子之位。他在朝中四處拉攏勢力,散布謠言,意圖削弱李承乾的威望和影響力。
    二、唐太宗對太子李承乾期望太高,要求過嚴。
    由於唐太宗決定以道治國,並且自己身體力行,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麵,使國家被治理得井井有條,民間達到了能夜不閉戶的繁榮境地,大唐的國力也如日中天,迅速得以充實壯大。因此,他希望太子李承乾能夠完美地接好自己的班,成為一代聖君,繼續書寫大唐的輝煌。所以,他對李承乾的要求近乎苛刻,絕不允許李承乾有任何驕奢淫逸的表現。
    而李承乾自幼頗受李淵寵愛。玄武門之變後,八歲的他就穩穩地坐在了太子之位上,從小就被眾人環繞,眾臣們大多捧著哄著他。長孫皇後也護著他,對他百依百順。李世民又忙於國事,很少親自教導他。他又從來沒有深入接觸過民間生活,根本不知民間疾苦的滋味。所以,李承乾根本達不到唐太宗的期望。
    長大後的李承乾不僅不努力學習治國理政之道,反而沉溺於遊樂無度之事。他整日與一群紈絝子弟混在一起,玩物喪誌,對朝廷政務不聞不問。
    貞觀十六年642 年),李世民發現李承乾養男寵。在那個保守的時代,李承乾的這種斷袖之癖讓李世民大為光火。他狠狠地訓斥了李承乾一頓,然後就下令處死了太子宮中的寵童稱心等人。這一事件,如同一把利刃,深深刺痛了李承乾的心,也引發了李承乾的不滿和恐懼。他開始覺得父皇偏愛李泰,對自己卻如此嚴厲,這讓他感到無比的委屈和不安。而且,這一事件也導致了父子之間的關係出現了難以彌補的裂痕,父子離心。
    李世民對於李泰的偏愛,就像一顆定時炸彈,時刻懸掛在李承乾的心頭。李承乾既嫉妒又恐懼,聯想到父皇當年對伯父李建成所做的一切,他便會感到不寒而栗。雖然太宗並沒有流露出易儲的想法,但危峻的局麵讓李承乾覺得必須要主動做些什麽,以免自己步伯父之後塵,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
    要說李家人心狠手辣,真是一點兒都沒錯。李承乾為了消除李泰對自己儲位的威脅,首先想到的方式,便是采用暗殺,讓親弟弟在人世間消失。
    他暗中策劃了一場陰謀,企圖在某個夜深人靜的夜晚,將李泰刺殺。並且,他也迫不及待地欲登大寶,心急火燎地想通過政變,迫使唐太宗退位,自己早日登上那個至高無上的寶座。
    然而,正當他的謀劃即將實施前,先前奉命暗殺李泰的刺客紇幹承基,或許是害怕事情敗露後遭受更嚴厲的懲罰,或許是良心發現,向朝廷告了密。這個消息如同一道驚雷,瞬間打破了李承乾的美夢,他的謀反計劃被唐太宗知道了。
    在暗殺行動失敗後,李承乾的內心已經被絕望和瘋狂所吞噬。他深知自己的處境已經岌岌可危,如果不采取極端手段,恐怕再也沒有機會登上那至高無上的皇位。
    於是,李承乾決定不顧一切地冒險一搏。他暗中與漢王李元昌、兵部尚書侯君集以及駙馬都尉杜荷等人勾結在一起,共同策劃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陰謀。
    他們選定了一個絕佳的時機——李世民的生日。這一天,皇宮中的兵力相對空虛,而李世民也會因為慶祝生日而放鬆警惕。李承乾等人認為,這是他們發動突然襲擊的最佳時機。
    他們詳細地謀劃著每一個細節,集結軍隊,準備在李世民毫無防備的情況下,舉兵逼宮。他們的目標隻有一個,就是迫使李世民提前退位,讓李承乾能夠如願以償地登上皇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場陰謀一旦成功,李承乾將成為大唐的新皇帝,實現他多年來的夢想。然而,他們也清楚地知道,這是一場生死賭局,一旦失敗,後果將不堪設想。
    李世民得知後,沒有立即采取大規模的公開行動,而是暗中謹慎地安排了對策。他深知此次事態嚴重,稍有不慎,就可能引發更大的危機。他命令尉遲敬德、程知節等忠心的武將,在壽宴當天,提前在太極殿外布置了重兵,嚴密防守,以防止齊王李佑可能的進攻。
    這些武將們個個身經百戰,對皇帝忠心耿耿,接到命令後,迅速行動起來,將太極殿周圍圍得水泄不通。同時,他還命令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忠心的文臣,在壽宴結束後,陪同他回宮,並隨時準備應對突發情況。這些文臣們智謀過人,深知此次事件的嚴重性,紛紛表示會全力保護皇帝的安全。
    在壽宴上,李承乾等人還在暗中觀察著局勢,等待著時機。
    然而,他們沒想到的是,唐太宗早已識破了他們的陰謀。就在李承乾認為時機成熟,準備行動時,齊王李佑按照計劃率領士兵向太極殿進發的消息傳來,卻如同一個響亮的耳光,狠狠地打在了李承乾等人的臉上。
    齊王李佑本是李承乾等人計劃中的一個棋子,他們企圖利用齊王府中的兵力來達到自己的目的。然而,他剛剛到達太極殿外,就被尉遲敬德、程知節等人果斷攔截和攻擊。雙方在太極殿外展開了一場激烈而殘酷的戰鬥。喊殺聲震天,刀光劍影閃爍,鮮血染紅了地麵。李佑的士兵們雖然奮力抵抗,但在唐軍將士們的猛烈攻擊下,漸漸力不從心。
    齊王李佑見勢不妙,便想退回齊王府。但是,在路上又遇到了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率領的援軍。李佑陷入了絕境,被兩麵夾擊,無法脫身。最後,在一片混亂中,齊王李佑被尉遲敬德親手斬首,血濺當場。他的士兵們見主將已死,頓時軍心大亂,紛紛四散逃竄。
    而在漢王府中,漢王李元昌也沒有能夠發揮任何作用。他原本想要出兵支援齊王李佑,但是他的士兵卻不願意跟他走。
    原來,他的士兵中有一些是李世民的親信,他們早就得到了李世民的密令,要在謀反發生時,製止漢王李元昌的行動。當李元昌召集士兵準備出征時,這些親信士兵們麵麵相覷,無人響應。
    他們對漢王李元昌說:“齊王已經被殺,太子已經被廢,你還想去做什麽?你不怕死嗎?”漢王李元昌聽了,驚恐萬分,雙腿發軟,不敢再動彈。他明白自己的計劃已經徹底失敗,隻好束手就擒,被送到了李世民的麵前。
    至此,李承乾謀反的事件就完全平定了。李世民將李承乾幽禁別室,命李積與司徒長孫無忌、司空房玄齡、特進蕭瑀等共同審問此案。
    太子左庶子王珪、太子右庶子魏徵、太子左率府司馬薛道衡、太子右衛率府司馬劉洎等人,作為太子的助手和親信,對李承乾的謀反行為負有監管不力的責任,被追責。唐太宗對於他們的失職深感失望,認為他們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沒有及時勸阻李承乾,讓他走上這條不歸路。於是,把他們全都貶為了庶民,讓他們失去了曾經擁有的榮華富貴和地位。
    虎毒不食子,李世民雖然對李承乾此次叛亂深感痛心,但念及父子之情,最終並沒有殺李承乾,隻是把他廢為了庶民,並流放黔州看管,希望能讓他在這偏遠之地,好好反思自己的過錯。李承乾在流放途中,整日鬱鬱寡歡,心中悔恨交加,身體也每況愈下。最終,他在時年二十五歲時,病死在了流放之地。
    而後,李世民在與李積、長孫無忌、房玄齡、褚遂良等重臣商議重新立太子之事。
    其實,這時魏王李泰憑借著自己的才華和軍方的支持,在幾個皇子中脫穎而出,最有希望被立為皇儲。但他也不知是不是在這大好的機遇麵前歡喜過了頭,急於向父皇表白自己的忠心。
    在與李世民交談時,他說漏了嘴,信誓旦旦地宣稱自己百年之後必定會殺掉親兒子,然後將皇位傳給弟弟李治。
    他的這番話,讓在場的人都不禁倒吸一口涼氣。時任宰相的褚遂良卻認為不可信,他敏銳地察覺到李泰此話背後所隱藏的狠毒心性。李世民也覺得李泰這話顯露出他內心的陰暗,深以為憂。
    李世民與李積等人商議的,是究竟立誰為太子才能既不會再有如同李承乾般的謀反,又能保全所有王子。他既擔心兒子像他一樣奪老子的權,又不想如同他發動玄武門之變那樣弄得弟兄手足相殘。這無疑是一個艱難的抉擇,關乎著大唐王朝的未來命運。
    褚遂良認為,一旦李泰登基,憑借著他的性格和他對權力的渴望,必定會除掉李治這個“心腹大患”,以確保自己皇位的穩固。所以,為了保障李泰、李治都能活下來,並且維護大唐的穩定和諧,隻能采取其他方案。
    李世民征詢李積的意見。李積說自己任過晉王李治的手下,不便發表意見。其實,李泰挺受軍方擁戴這回事李世民是清楚的。就連尉遲恭與程咬金等一眾名將也曾向李世民提起過要重用魏王李泰,以確保大唐雄風霸業的延續。李世民如此問李積,其實也等於在試探軍方的意思。但李積如此一回答,李世民瞬間秒懂了其中深意!他權衡再三,最終決定立晉王李治為太子。
    於是,李世民將李泰降封為東萊郡王,並在詔書中毫不留情地對李泰排擠兄長、謀奪儲位的行為大加指責,字裏行間充滿了對他這種行為的痛心和失望,以此警示他,防止他以後興兵作亂。當然,把他弄得離長安遠點兒,也免得萬一以後又與李治發生衝突,引發新的紛爭。
    李泰因為說錯一句話被揭穿,不僅與太子之位失之交臂,而且還被降封,從此之後,他整日沉浸在悔恨和痛苦之中,最終鬱鬱而終。
    其後,唐太宗改授李積為太子詹事兼左衛率,加位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其意就是要讓李積代表軍方支持和維護李治。他深知,李積在軍方威望極高,隻有李積才能夠彈壓得住軍方那些將軍,確保李治的太子之位穩固。
    李世民對李積說道:“朕的這個兒子剛當上太子,你原來是他的長史,如今把宮中的事情委托給你,所以有這樣的任命。雖然這樣委屈了你的階位、資曆,希望你不要見怪啊。”李積深知此事關係重大,連忙叩謝皇恩,表示一定不負重托,會全力輔佐太子。
    同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又命人畫二十四功臣畫像於淩煙閣,李積名列其中,位於第二十三名。這是對他多年來為唐朝立下的赫赫戰功和忠誠的褒獎,也是對他未來輔佐李治、維護大唐穩定的一種期待。
    喜歡大謀謀天下請大家收藏:()大謀謀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