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上書建言三)

字數:5744   加入書籤

A+A-


    七,確定“就近輸倉”原則作為百姓納公糧的基本準則,以此確保糧食運輸過程的高效與穩定。
    在交通條件有限、運輸成本較高的古代,從遠處的糧倉進糧,往往會麵臨諸多問題,進一成糧食,途中便可能浪費十成,沿途的損耗實在過大。而就近從本地糧倉進糧,不僅能夠降低運輸成本,還能減少糧食在運輸途中的損耗,保障糧食供應的穩定。
    此外,要明確並確定“關市津梁正稅”,也就是關卡、集市、渡口橋梁等地方應征收的正常稅收標準。在商業活動中,要嚴厲禁止各處行商坐賈巧取橫奪,杜絕他們通過不正當手段獲取利益,維護市場的公平與秩序。
    同時,為了提倡節儉的社會風氣,要禁止社會上的奢華之風,嚴格按照規定製定上下服飾的標準,讓人們明確服飾的規範,避免過度追求華麗服飾而造成資源浪費。並且,進一步減輕百姓的賦稅負擔,使他們能夠在相對寬鬆的經濟環境中生活和發展。同時,派遣勸農官前往各地,監督和指導農桑生產。勸農官要深入田間地頭,了解農民的需求和困難,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和指導,確保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
    劉秉忠深刻指出:“從遠處糧倉調運糧食,其弊端顯而易見。運輸過程中,沿途的花費巨大,吃喝招待等開支過分鋪張。這種情況,應該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合理調配,避免不必要的浪費。關卡渡口的稅收,正常的稅率是十五分取一分,這是以往就確定下來的製度,應當嚴格遵從。對於當前存在的濫收稅現象,必須堅決禁止,並且要減免不合理的稅賦,切實減輕老百姓的負擔,讓稅收政策真正有利於老百姓的生存與發展。”
    倉庫損耗問題也不容忽視,劉秉忠進一步提出:“倉庫損耗嚴重,這不僅導致糧食等物資的大量浪費,也影響了國家物資儲備的穩定性。應立即命令統一度量標準,明確度量的尺寸規格,確保全國範圍內度量衡的統一,做到公平公正,以此取信於民,防止有人利用度量衡的差異進行欺詐行為,維護市場的正常秩序。”
    對於社會上的奢靡裝飾現象,劉秉忠也表達了強烈反對:“珍珠寶石、金銀首飾等奢華物品,都是經過人們淘沙煉石,付出巨大努力才獲得的,其獲取過程實在艱難。如今,這些珍貴資源卻被隨意浪費,僅僅用來纏在絲線上、裝飾在皮革上、塗在木頭石頭上、嵌在器物上,隻為一時的華麗外表,卻毫無實際價值,實在是暴殄天物,令人惋惜。對於這種鋪張浪費的行為,應當嚴加懲治。除了皇帝、皇族、功臣、達官的服飾可以有特定製度外,沒有官職的普通百姓不得越份,穿戴超越自身身份的服飾,以此維護社會的等級秩序和公序良俗。”
    在農業發展方麵,劉秉忠結合當時的實際情況,憂心忡忡地說:“如今,國家土地廣闊,但人口相對稀少,而賦稅卻依然繁重,百姓生活困苦,根本沒有足夠的力量來專心耕種土地,更無法增加產業,改善生活。鑒於此,應當派遣一位德才兼備的勸農官,率領天下的老百姓積極從事農業生產和養蠶事業,用心經營產業。農桑是國家經濟的基礎,隻有農業得到發展,國家的糧食安全和財政收入才能得到保障,這實在是對國家大有好處的事情。”
    八,興辦學校、實行科舉製是培養人才、選拔人才的重要舉措。
    劉秉忠指出:“古代,學校教育從未被廢棄,它是傳承文化、培養人才的重要途徑。然而,現在郡縣雖然也設有學校,但這些學校並非由政府統一建置,缺乏係統性和規範性。應當依照原來的製度,重新修建學校,延請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教師,選拔有才華的學生。學校的教育內容,應以經義為首要課程,因為經義是儒家經典的核心思想,是培養人們道德和智慧的重要基石。詞賦論策為第二,通過學習詞賦論策,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思辨能力,培養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兼設科舉製度,讓學生通過科舉考試,憑借能力獲得晉升機會,遵循合罕皇帝的聖旨,選拔真正有才能的人為國家效力。如此一來,人才的選拔和培養就有章可循,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和治理能力也將得到顯著提升。”
    劉秉忠特別強調:“開設學校,應當優先選擇開國功臣的子孫來接受教育。這些功臣為國家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們的子孫接受良好的教育,不僅能夠傳承家族的榮耀,還能將所學知識和才能用於國家建設。同時,在學校中,要注重選拔真正有才能的人,不論其出身背景,隻要有才華,都應給予任用,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儲備大量優秀人才。”
    九,在地方治理中,慎擇縣官、招撫流民、撫恤孤寡殘疾者、製止朝廷使臣騷擾、合理製定賦稅政策以及照顧弱勢群體等方麵,都至關重要。劉秉忠說:“在國家的治理體係中,朝省雖然地位重要,但與百姓關係最為密切的還是縣官。縣官的行為直接影響到百姓的生活。因此,雖然朝省製定了各項法規,但縣官的選拔更應謹慎。一個正直的縣官,能夠公正執法、關心百姓疾苦,百姓自然就能安居樂業,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也就有了保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對於關西、河南地區,劉秉忠有著深入的考量:“關西、河南地區土地廣闊肥沃,本應是國家的重要產糧區和稅收來源地。但由於該地區長期軍馬活動頻繁,地方治理卻未能跟上,導致當地經濟並未得到充分發展,並不富饒。應當盡快設置專門的官職,負責對這些地區進行撫養和管理。通過合理的規劃和發展,吸引百姓回歸家園,開墾荒地,增加糧食產量。如此一來,不僅能夠解決當地百姓的生活問題,還能為國家的軍費開支提供有力支持,這實在是國家發展的大事。”
    針對朝廷使臣在地方的活動,劉秉忠嚴肅指出:“移剌中丞負責監督鹽鐵等產業、買賣酒醋等貨物的交易,並確定課稅。在這個過程中,應嚴格按照實際情況辦理稅收事務。然而,目前存在一些問題,賦稅不足的情況時有發生,甚至已經積累了相當數量。奧魯合蠻奏請加倍征收賦稅,這種做法往往會加重百姓的負擔,導致苛取民間的現象出現。製定賦稅政策時,不應過於沉重,要讓百姓能夠在經濟上承受得起,避免讓他們感到手足無措。應當根據以往的合理辦法,對賦稅進行適當減輕,簡化繁瑣的手續,堅決製止科稅過程中的不合理行為,杜絕那些謀取私利的人借機剝削百姓,損害國家利益。”
    在對待鰥寡孤獨和殘疾人的問題上,劉秉忠心懷悲憫:“鰥寡孤獨和殘疾人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他們需要社會的關愛和支持。應當設立專門的孤老院,為他們提供衣服、糧食等基本生活物資,保障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讓他們能夠安享晚年,感受到社會的溫暖。”
    對於因公出差的官吏,劉秉忠也做出了合理安排:“因公出差的官吏到達州郡後,應開辦專門的旅店供他們居住,而不得隨意在官府或百姓家居住。這樣可以減少對官府工作的幹擾,也能避免給百姓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營造一個和諧的社會環境。”
    劉秉忠所提出的這些措施,從經濟發展、輕徭薄賦到不與民爭利、妥善安置鰥寡孤獨以及不擾民等諸多方麵,全方位地關注到了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旨在讓老百姓生活安定、生活便利。這些理念和實踐,完全符合道家思想中順應自然、關愛百姓、倡導無為而治、讓社會自然和諧發展的核心要義。通過這些政策的實施,能達到與道家所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相契合的效果,實現國家與百姓的共同繁榮與穩定。
    十,敕令全國各地立廟祭祀孔子,同時派遣官員訪察當地名儒,舉行隆重祀典。
    劉秉忠神色莊重地說道:“孔子,堪稱所有皇帝的老師,他所確立的學說與政策,乃是萬代傳承、不可違背的根本準則。彼時,孔廟雖因歲月變遷或種種緣由而廢棄不少,但留存至今的仍為數眾多。如今,應當讓各州郡依照舊有的儀式,虔誠地祭祀紀念這位至聖先師。近代以來,用於祭祀的禮樂器物大多散失,此乃文化傳承之憾事。故而,應立即下令重新精心設置這些禮樂器物。同時,大力征集曾在太常任職的舊人,由他們來教導後來的年輕人,使祭祀時所需器件一應俱全,培養出傳承禮儀文化的人才。如此循序漸進,方能逐漸恢複祭祀禮儀的盛景。這實在是一統太平的重要基石,亦是推行王道的關鍵根本。現今,天下廣袤遼闊,百姓得以安居樂業,此雖是成吉思皇帝威德福澤所惠及,但亦離不開天地神明的暗中庇佑。因此,我們應當四處訪問有名的儒士,遵循傳統的禮儀規範,懷著崇敬之心尊奉、祭祀天地間的上下神靈,調和天地陰陽之氣,順應時節變化的規律,讓神靈得到應有的供奉與敬享,使百姓有所依托,讓聖德的恩澤惠及天下,讓世間萬物皆能沐浴在神靈與聖德的福澤之下,如此,天下百姓皆能依靠皇帝一人的浩蕩福分而生活康泰。”
    十一,鄭重向蒙哥汗請命頒行新曆,並著手撰修《金史》。劉秉忠神色嚴肅地陳述道:“現今通行的遼代曆書,經我們仔細觀測與推算,發現其記載的日月運行軌跡,與實際情況差得較遠,已然無法準確地指導百姓的生產生活與國家的事務安排。我們有幸聽聞,司天台經過一番精心的研究與測算,已然改成了新曆,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至今尚未正式施行。如今,恰逢新皇即位這一意義非凡的時刻,當應借此良機,頒布新曆,同時改換紀元,向天下昭示新的氣象與開始。此外,應當令京府、州郡統一設置更漏,此物看似普通,實則為百姓生活之必需,有了它,百姓便能清晰知曉時間,合理安排農事、生活與各類活動。”
    “國家興衰交替,朝代更迭乃曆史常態,昔日的國家雖已滅亡,但它的曆史卻不能隨之被遺忘。《金史》作為一部記錄金朝曆史的史書,詳細記載了一代君臣的宏偉事業與諸多事跡,若不將其保存下來,後世子孫將無從知曉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諸多寶貴的經驗教訓亦會隨之湮滅。國家撰寫《金史》,意義重大且深遠,它不僅能讓一代君臣的豐功偉績在後世得以銘記,不致被歲月塵封,更能為後人研究曆史、汲取經驗提供詳實的資料,對國家的治理與發展有著極大的幫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十二,國家從經費中撥出一部分,專門用於贍養生活困難的名士學者。對於其中自有產業的學者,根據先前皇上的聖旨,免去其餘大小雜碎的賦稅差役,僅讓其交納該交的賦稅;對於無產業的學者,則免去所有賦稅差役,使其能夠全身心投入學術研究與傳承,為國家盡其才能。劉秉忠慷慨激昂地說道:“國家廣袤無垠,猶如蒼天般博大包容。若能從國家浩如煙海的資源中取出一萬份中的一份,用以養護天下那些名士、老儒中失去產業之人,使他們免受窮困之苦,得以繼續鑽研學問,傳承文化,這無疑是一件意義非凡的大事。而對於那些依然擁有產業的名士學者,按照先前皇上所頒布的聖旨,讓他們交納規定數額的賦稅,再免去其餘各類繁雜瑣碎的賦稅差役,使他們能夠依靠自身產業自給自足,安心致力於學術研究,為國家培養人才,鼓勵百姓積極向學,這實在是關乎國家長遠發展、培養人才的頭等大事,對國家的興盛與繁榮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十三,廣泛開辟進諫之路,大力鼓勵臣民直言不諱。
    明君治國,恰似技術高超的木匠運用木材,需依據木材粗細長短的不同特性,施以不同的處理方式,做到人盡其才。
    劉秉忠緩緩說道:“孔子曾言:‘君子不拘小節而能注意大的方麵。小人不注意大的方麵而可以解決小問題。’這大約是說君子心中關注的是關乎國家社稷的大問題,無法顧及小人所能解決的小事瑣事,如此或許會有某些短處;而小人的目光狹隘短淺,無法與君子寬廣的胸襟和遠大的氣量相提並論,但也可能會在某些特定方麵展現出一技之長。因此,身為君主,應當讓君子與小人各自發揮出他們全部的長處與才能,並加以妥善任用,如此方為治國成功之道。同時,君子不會因為別人說了不妥當的話,就全盤否定他這個人;也不會僅僅因為不喜歡那個人,就對其提出的建議棄之不用。唯有廣開言路,方能在爭奪天下之時贏得民心,成功安定百姓。天地雖廣袤宏大,日月雖光輝明亮,卻也難免有所蒙蔽。而蒙蔽天的光明的是彌漫的雲霧,蒙蔽人的聰明的,則是自私自利之心與阿諛奉承之言。一般之人被蒙蔽,不過影響一人之判斷;而君主若被蒙蔽,則會致使天下大事陷入混亂,萬民受苦。所以,君主應當時常精心挑選那些賢能之士充任左右進諫之臣,讓他們在錯誤尚未形成之前就及時加以勸阻,為國家的決策周密地出謀劃策。君子之心,專注於理義,胸懷忠君愛國之良念;而小人的心思,卻一味追逐利欲,滿心都是諂媚之態。君子為官,心懷寬廣,能夠容納小人的存在;而小人一旦得勢,必然會不擇手段地排擠君子。所以,明君在上,對此絕不可不加以細致辨察。孔子曾說:‘遠遠地避開諂媚的小人。’又說:‘最為討厭那些花言巧語、阿諛奉承,最終將國家推向滅亡之路的人。’這說的正是這一深刻的道理啊。”
    喜歡大謀謀天下請大家收藏:()大謀謀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