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爭奪汗位一)
字數:4881 加入書籤
公元1259年七月,驕陽似火,炙烤著大地,仿佛連空氣都燃燒起來。蒙古大軍如洶湧的洪流,將釣魚城團團圍住。戰場上,戰旗獵獵,刀光劍影閃爍,喊殺聲震天動地,仿佛要撕裂這熾熱的空氣。然而,就在這樣一場看似勢如破竹的戰爭中,命運的轉折卻在不經意間悄然降臨。
蒙哥汗,這位蒙古帝國的可汗,正意氣風發地視察前線。突然,一支宋軍的床弩如利箭般破空而來,猝不及防地射中了他。這突如其來的變故,讓這位威震天下的可汗身負重傷,最終在悲憤與不甘中不治身亡。蒙哥汗的突然離世,恰似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在蒙古帝國的權力結構中激起了千層巨浪。他沒來得及留下隻言片語的遺囑,這使得蒙古帝國的汗位瞬間出現了巨大的空缺。隨之而來的,是一場圍繞汗位展開的激烈爭奪大戰,再次無情地拉開帷幕。
此時,在這場權力的角逐中,窩闊台家族的勢力無疑陷入了絕境。自窩闊台去世後,其家族內部紛爭不斷,內耗嚴重,實力大打折扣。在政治、軍事等各方麵均不占優勢,所以在汗位的爭奪上,窩闊台家族的人徹底失去了資格。而隻有托雷這一脈的人,才被默認為有資格參與汗位的角逐。
在托雷的眾多兒子中,汗位的最佳候選人僅僅隻有兩個。一位是雄才大略的忽必烈。他久經沙場,軍事才能卓越,屢立戰功,威名遠揚。自總領漠南漢地以來,他積極推行漢法,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傳統,展現出卓越的政治智慧和領導能力。他大力發展經濟,推行一係列改革措施,使漠南漢地的百姓生活逐漸改善,社會秩序井然。因此,他贏得了漢地百姓和部分有識之士的廣泛支持,被視為蒙古帝國走向繁榮的關鍵人物。
另一位則是老七阿裏不哥。他坐鎮漠北草原老巢,守護著蒙古帝國的根基。他性格堅毅,忠誠可靠,深得大部分蒙古貴族的信任與擁護。在蒙古貴族眼中,阿裏不哥是蒙古傳統價值觀的忠實扞衛者,他能夠確保蒙古帝國的根基穩固,維護蒙古貴族的利益和傳統。
至於托雷的其他幾個兒子,如同當初貴由的幾個兒子一般,或是年紀尚輕,缺乏足夠的曆練和威望,難以服眾;或是軍功寥寥,沒有足夠的能力與威望來繼承汗位。他們雖然各有特點,但在激烈的權力爭奪中,顯然不具備足夠的競爭力。
所以,接下來的大汗之位,就隻能從蒙哥剩下的幾個弟弟裏麵慎重挑選。這場權力的角逐,不僅關乎蒙古帝國的未來走向,更將決定整個歐亞大陸的命運。
蒙哥汗一共有十個弟弟,然而這十個弟弟的狀況也各不相同。老二早早就離世,如同一顆流星般短暫地劃過曆史的天空,未能在曆史舞台上留下過多痕跡;老三、老五在戰場上表現平平,不僅沒有建立赫赫戰功,甚至曆史上連明確的名字都未曾詳細記載,早已被曆史的塵埃所掩埋,仿佛他們從未存在過一般。老八到老十一,他們或是參與戰鬥的經驗不足,缺乏足夠的軍事曆練;或是立下的軍功實在難以服眾,無法在眾多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所以也都被排除在汗位候選之外。如此一番篩選下來,真正有資格競爭汗位的,就隻剩下老四忽必烈、老六旭烈兀以及老七阿裏不哥了。
但就在局勢看似明朗之時,變數突然出現。蒙哥汗去世的時候,老六旭烈兀正率領著氣勢磅礴的西征軍,在西亞接近歐洲的戰場上縱橫捭闔。他的軍隊如同一把利劍,直插敵人心髒,所向披靡。然而,那遙遠的距離,讓旭烈兀根本來不及回師搶奪汗位。即使他得知了蒙哥汗去世的消息,也深知自己遠在萬裏之外,無法在短時間內趕回蒙古帝國的核心地帶。於是,汗位的爭奪者便隻剩下了忽必烈和阿裏不哥這兩位實力強勁的人物。
在蒙哥在世時,忽必烈便被委以重任,總領漠南漢地。他憑借著開明的政策和卓越的領導才能,積極吸納漢族人才,廣納賢士,使得大批漢族精英匯聚在他的麾下。他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製度,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推行一係列改革措施,使得漠南漢地在他的治理下,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百姓安居樂業,勢力不斷壯大。他不僅贏得了漢地百姓的衷心擁護,還獲得了部分蒙古貴族的認可,逐漸成為蒙古帝國中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而阿裏不哥則穩穩地坐鎮漠北草原老巢,那裏是蒙古帝國的發源地,有著深厚的底蘊和豐富的資源。他憑借著地理優勢和家族威望,掌控著大量精銳部隊,這些部隊是蒙古帝國最強大的軍事力量之一。他深得蒙古傳統貴族的信任,被視為蒙古帝國根基的守護者。他以傳統的蒙古方式治理漠北,維護著蒙古帝國的核心利益,實力同樣不容小覷。
雙方在各自的領地發展勢力,此時的實力可謂旗鼓相當。忽必烈憑借其開明的政策和先進的治理理念,贏得了民心和人才的支持;阿裏不哥則依靠傳統的蒙古力量和家族威望,掌控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兩股勢力在蒙古帝國的權力結構中逐漸形成對峙之勢,一場關乎蒙古帝國未來的激烈爭奪戰,就此拉開帷幕。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蒙哥汗去世的消息傳至忽必烈耳中時,他正全身心地投入到東路襄陽與南宋軍的激烈戰鬥中。襄陽城外,喊殺聲震天,硝煙彌漫。忽必烈本應第一時間放下戰場事務,急速趕回去與阿裏不哥展開汗位的激烈爭奪。畢竟,在常理之中,先回到權力中心掌控局勢的人,在汗位爭奪中往往占據著巨大的優勢。
然而,殘酷的現實卻讓他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當時,兀良合台正率領著一支勁旅從雲南馬不停蹄地趕來。這支軍隊在之前的戰鬥中表現出色,是一支能征善戰的力量,曾在戰場上屢立奇功,令敵人聞風喪膽。而此時,兀良合台急需與忽必烈會軍,以形成更強大的戰鬥合力,共同麵對即將到來的挑戰。若忽必烈對兀良合台的求援置之不理,不僅會寒了將士們的心,讓跟隨他多年、浴血奮戰的將士們對他寒心失望,使他在軍隊中的威信掃地,而且他必然會成為眾矢之的。在蒙古眾多勢力眼中,他會成為一個隻貪戀權力而棄並肩作戰的戰友於不顧的人,在道義上陷入極大的被動,如此一來,他根本沒有任何機會去爭奪汗位。
更為嚴峻的是,忽必烈在蒙古貴族中素來以主張“行漢法”而聞名。他深知,要治理好廣袤的漠南漢地,必須借鑒漢族先進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製度,推行一係列改革措施。然而,在蒙古貴族的傳統觀念裏,被征服的民族就如同奴隸一般,毫無權利可言。他們認為,蒙古人作為征服者,理應享有絕對的統治權,而那些此前早已淪陷,且長期被遼、金統治的漢人,不過是任人宰割的對象。他們又怎能輕易承認漢人的權利呢?所以,“行漢法”的主張,嚴重觸犯了眾多蒙古貴族的利益,早已引起了他們的強烈不滿和激烈反對。他們認為,忽必烈的這一主張是對蒙古傳統價值觀的背叛,是對蒙古貴族特權的挑戰。
按照成吉思汗定下的祖製,新汗的選舉必須由黃金家族成員以及高級貴族相聚在傳統的權力中心——和林,重新進行投票選舉。和林,作為蒙古帝國的政治中心,一直是蒙古貴族權力的象征。但此時的和林,早已被那些堅決反對“行漢法”的蒙古貴族所掌控。這些貴族們在蒙哥汗去世後,迅速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反對派。他們對忽必烈的“行漢法”主張深惡痛絕,認為這是對蒙古傳統的褻瀆。倘若忽必烈貿然趕回和林,不僅難以獲得期望中的支持,反而可能陷入他們的重重包圍,遭受他們的打壓和排擠。在這樣的環境下,贏取選舉的希望可謂是微乎其微,甚至可能會危及自身的安全。
忽必烈站在這個十字路口,麵臨著艱難的選擇。一邊是急需支援的兀良合台和將士們,一邊是爭奪汗位的緊迫任務。他深知,一旦放棄對兀良合台的支持,他將失去軍隊的支持,失去民心,失去道義上的優勢;而一旦貿然趕回和林,他將麵臨蒙古傳統貴族的強烈抵製,甚至可能會被排擠出局。他必須在短時間內做出明智的決策,既要維護自己的威信和道義,又要尋找一條通往汗位的可行之路。
與此同時,此刻身居漠北“主場”的阿裏不哥,憑借著家族長期積累的影響力,以及長期坐鎮漠北老巢所積累的人脈資源,早已不動聲色地獲得了大部分蒙古貴族的支持。他們認為阿裏不哥堅守著蒙古傳統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理念,是維護蒙古帝國正統的不二人選。即便忽必烈立刻掉頭趕回去,竭盡全力去爭取那些搖擺不定的貴族們的選票,恐怕也已經為時過晚。而且,匆忙趕回去的他在政治和軍事布局上必然會顯得倉促而被動,這反而會讓他的處境變得岌岌可危,極大地增加了他被對手打壓和排擠的風險,局勢對他極為不利。
麵對這殘酷而又複雜的現實,劉秉忠憑借著自己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和卓越的謀略智慧,向忽必烈提出了極為關鍵的建議。
他建議忽必烈牢牢守住自己現有的實力,務必爭取接管蒙哥所率領的那支精銳部隊。這支精銳部隊是蒙哥多年精心打造的王牌,擁有著極高的戰鬥素養和強大的作戰能力,若能將其收入麾下,將會大大增強忽必烈的軍事實力。同時,要積極爭取其他勢力的支持,在確保自身實力足夠強大的基礎上,若時機成熟,甚至可以考慮自己割據稱王,以此來增強自己在蒙古帝國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忽必烈本就是一位當機立斷、有勇有謀的領導者。他深知劉秉忠的建議蘊含著巨大的戰略價值,在經過短暫的思考後,便迅速做出了決策。他立刻在全軍將士麵前,以洪亮而堅定的聲音宣布:“我們奉命作戰,肩負著使命與責任,豈能無功而返!”這一豪邁的宣言,如同一劑強心針,迅速安定了軍心,讓將士們重新燃起了鬥誌,堅定了繼續奮戰的決心。
於是,忽必烈率領大軍繼續南下,一路勢如破竹。在嶽州,他們順利地迎接到了兀良哈台所率領的西征軍。兩支大軍會師後,士氣大振。緊接著,他們渡過了波濤洶湧的長江,將進攻的矛頭直指鄂州。鄂州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是南方的重要戰略據點。一旦攻下鄂州,他們的兵鋒就可直指南方的核心地帶——江南,嚴重威脅到南宋的都城臨安,進而給南宋朝廷帶來巨大的軍事壓力。
然而,阿裏不哥也並非等閑之輩。他敏銳地察覺到忽必烈的動向,深知其南下戰略的重要性。於是,他迅速行動起來,派出得力幹將前往開平、燕京忽必烈實際控製區域)調兵。這些幹將利用各種手段,不斷侵吞忽必烈的力量,妄圖削弱忽必烈在南方的軍事部署,以扭轉局勢。
在成功完成迎接兀良哈台的任務後,忽必烈麵臨著新的抉擇。雖然此時他的後方麵臨著阿裏不哥的不斷侵擾,但他深知自己身為此次南征的進攻方,若此時選擇退軍,不僅意味著此次南征的失敗,更會嚴重損害他在軍隊中的威信。軍隊是他的根基,一旦威信受損,後續的發展將會舉步維艱。所以,即便麵臨著巨大的壓力和風險,他還是毅然決然地選擇繼續南下,堅守戰場,與南宋軍隊展開激烈的對抗。
喜歡大謀謀天下請大家收藏:()大謀謀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