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爭奪汗位二)
字數:5962 加入書籤
此時,忽必烈那卓越的政治天分展露無遺。他敏銳地洞察到,當前局勢下,拖延時間絕非良策,反而會讓自己陷入被動,給對手留下可乘之機,讓對方抓住破綻。於是,他當機立斷,毫不猶豫地下令加大圍攻鄂州的力度,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取得決定性的勝利。
一時間,戰場上喊殺聲震天,火光衝天,仿佛連天地都為之變色。進攻的蒙古軍如同洶湧澎湃的潮水,一波又一波地湧向鄂州城牆,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和無畏的勇氣。而守城的宋軍則拚死抵抗,他們深知城牆一旦被攻破,後果不堪設想,因此在城牆上頑強地與蒙古軍展開了激烈的廝殺。箭如雨下,刀光劍影間,不斷有士兵倒下,鮮血染紅了城牆,雙方的戰鬥異常慘烈。
與此同時,忽必烈高調地對外宣稱,臨安已經成為了囊中之物。這番言論,如同在平靜的湖麵投下了一顆巨石,瞬間在江南地區引起了軒然大波,打破了原有的平靜與安寧。不明真相的南宋朝廷聽聞此消息,頓時嚇得膽戰心驚,陷入了極度的恐慌之中。一時間,朝廷內部人心惶惶,大臣們紛紛議論紛紛,有的主張堅決抵抗,不惜一切代價保衛國家的尊嚴和領土完整;有的則傾向於求和,認為在強大的蒙古軍麵前,求和或許還能保住一線生機。最終,在主和派的力勸下,南宋朝廷慌了手腳,連忙派人進獻歲幣,並割地求和,希望能以此來換取和平,保住岌岌可危的江山社稷。
就這樣,忽必烈兵不血刃地達成了自己的目的。他不僅成功震懾了南宋朝廷,還通過這一招虛張聲勢的策略,不戰而屈人之兵,初步實現了自己的戰略意圖。在世人眼中,忽必烈似乎已經戰勝了南宋,成為了這場戰爭的勝利者。
所以,當他決定撤軍時,外界普遍認為他是得勝凱旋,帶著榮耀和勝利的果實返回。而這一結果,不僅沒有損害他在蒙古帝國內的威望,反而讓他的名聲迅速傳遍整個蒙古帝國,一時間聲名大噪,成為了眾人矚目的焦點。
然而,即便取得了表麵的勝利,忽必烈麵前仍擺著一個棘手的難題——如何去接管蒙哥所率領的那支部隊。這支部隊由蒙哥從蒙古各部精心選取的精銳組成,他們訓練有素,作戰勇猛,實力強勁,堪稱蒙古軍隊中的王牌。在蒙古的政治格局中,這支部隊猶如一把關鍵的鑰匙,誰掌控了他們,誰就擁有了巨大的軍事優勢。所以,無論是阿裏不哥還是忽必烈,都對這支部隊誌在必得,紛紛派人前去“搶奪”,試圖將其納入自己的麾下。
起初,由於阿裏不哥勢力的鼓動和支持,支持阿裏不哥的人在這支部隊中占了上風。這支部隊對忽必烈派去的使者充滿了敵意,甚至在一次激烈的衝突中,殺掉了忽必烈派去的使者。鮮血染紅了大地,這一事件讓局勢變得更加緊張和複雜,也讓忽必烈意識到,僅憑言語和使者已經無法獲得這支部隊的支持。在這個關鍵時刻,忽必烈再次展現出了超絕的冷靜頭腦和非凡的控製力,他沒有被眼前的困境所嚇倒,而是迅速調整策略,準備采取更為果斷的行動。
他深知,要解決問題,必須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於是,他派遣東道宗王合必赤、窩闊台後王合丹率軍靠近蒙哥留下的這支軍隊,並以此作為強大的武力後盾。這兩位宗王麾下的軍隊,個個身經百戰,勇猛無畏,他們在戰場上有著豐富的經驗,戰鬥力極強。他們的出現,立刻讓局勢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原本支持阿裏不哥的將領們也開始動搖,意識到忽必烈的決心和實力。
同時,忽必烈還派出了一支精幹的隊伍,他們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精英,行動敏捷,作戰能力強。這支隊伍趁著夜色的掩護,悄無聲息地接近了這支部隊的營地。在夜幕的籠罩下,他們如同幽靈一般,迅速而精準地發動了突襲。在這次突襲中,他們成功抓捕了不少將領,從而控製了一部分軍隊。這些將領被俘後,忽必烈並沒有對他們進行嚴厲的懲罰,而是以寬厚的態度對待他們,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們明白跟隨自己才是正確的選擇。
即便如此,這支軍隊也並沒有選擇坐以待斃。他們深知,在這場權力爭奪中,隻有積極行動才能為自己爭取到更多的利益和生存空間。他們為了表達對阿裏不哥的支持,更是為了在這場權力爭奪中占據一席之地,甚至不顧自身安危,毅然決然地東出關中,想要直擊忽必烈,試圖一舉扭轉局勢,為阿裏不哥贏得主動權。
麵對這樣的挑釁,忽必烈自然不會坐視不理。他深知,這是一場關乎自己未來命運的關鍵之戰,必須全力以赴。於是,他迅速製定了周密的應對策略。一方麵,他派出南軍引誘敵人北上,將敵軍引入自己預設的戰場。這些南軍士兵們英勇無畏,在戰場上與敵軍展開激烈交鋒,成功地將敵軍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使其逐漸偏離了原本的行軍路線,一步步踏入了忽必烈精心布置的陷阱之中。另一方麵,忽必烈繼續率軍東進,進一步分化這支部隊,削弱其整體戰鬥力。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和兵力優勢,對敵軍進行分割包圍,使其無法形成有效的統一作戰力量。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戰場上,忽必烈指揮若定,他充分發揮自己的軍事才能,如同一位棋手,將戰場上的每一步都精心布局。他巧妙地運用戰術,時而集中兵力,時而分散遊擊,將敵軍分散開來。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戰場上刀光劍影,喊殺聲震天,雙方士兵浴血奮戰。最終,忽必烈憑借其卓越的軍事指揮能力,成功擊敗了分散的敵軍,並殺掉了阿裏不哥派來的將領。這些將領曾是敵軍的核心力量,他們的死亡極大地打擊了敵軍的士氣,使得原本就處於劣勢的敵軍更加潰不成軍。
最終,忽必烈憑借著卓越的軍事智慧和果斷的決策,成功掌控了這支軍隊。除了少數人返回窩闊台汗國外,忽必烈掌控了大部分的部隊。至此,忽必烈在軍隊上的實力優勢已經顯而易見,他擁有了絕對的軍事話語權。他的軍隊不僅數量上占據優勢,而且經過這一係列戰鬥的洗禮,士兵們的戰鬥力和凝聚力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忽必烈的威名也因這場勝利而更加響亮,他在蒙古帝國的地位更加穩固,為他後續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就在軍事局勢逐漸明朗之時,在劉秉忠的精心策劃下,忽必烈馬不停蹄地進行了一係列周密的準備,為最終的勝利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一係列準備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麵:
一、示好東道蒙古宗王
由於忽必烈和阿裏不哥各自稱汗,蒙古貴族不可避免地分裂成了兩個陣營。這種分裂並非偶然,而是蒙古內部權力鬥爭的必然結果。在這場分裂中,“諸王多附”阿裏不哥,畢竟阿裏不哥作為成吉思汗的嫡係長孫,擁有一定的傳統權威和家族支持。而支持忽必烈的則以東道蒙古宗王為主,這些宗王大多是成吉思汗的後裔,他們在蒙古東部地區擁有自己的領地和勢力。
然而,這些宗王雖然表麵上站在了忽必烈這一邊,但由於宗王們擁有相當大的獨立權,屬於“事實獨立”,他們是否願意為忽必烈全力以赴,還是個未知數。他們的支持更多是基於暫時的利益考量,而非堅定的忠誠。在這種情況下,忽必烈麵臨著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將這些宗王的“事實獨立”轉變為對他的絕對忠誠和支持。
為了獲得他們的絕對信任和支持,忽必烈毫不猶豫地下血本。他深知,僅僅依靠空洞的承諾是無法打動這些宗王的,必須拿出實實在在的利益。於是,他首先在物質上額外增加歲賜份額,讓宗王們得到更多的經濟利益。這些歲賜不僅包括金銀財寶,還有大量的牲畜和糧食,這些都是宗王們維持其領地和軍隊所必需的物資。通過這種方式,忽必烈在經濟上給予宗王們實實在在的支持,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慷慨。
不僅如此,忽必烈還自掏腰包,給予宗王屬民許多賞賜。這些賞賜直接惠及了宗王的屬民,不僅改善了他們的生活,也贏得了他們對忽必烈的感激之情。通過這種方式,忽必烈不僅鞏固了與宗王的關係,還間接地贏得了宗王屬民的支持,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
更為重要的是,忽必烈大手一揮,將遼東和高麗地區全部劃給了宗王。這片土地資源豐富,不僅有肥沃的農田和豐富的礦產,還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遼東和高麗地區地處蒙古帝國的東部邊境,是抵禦外敵入侵的重要屏障,同時也是連接蒙古與中原地區的重要通道。將這樣一片重要的土地劃給宗王,不僅體現了忽必烈的慷慨,也顯示了他對宗王們的信任和尊重。宗王們自然對忽必烈的慷慨之舉心生感激,他們意識到忽必烈並非僅僅將他們視為附庸,而是真正的合作夥伴。
在獲得這些巨大利益後,宗王們的選擇變得不言而喻。他們選擇與忽必烈結為命運共同體,不僅對忽必烈的決策言聽計從,甚至親自披掛上陣,為忽必烈衝鋒陷陣。在戰場上,他們成為忽必烈最可靠的盟友,為他贏得了多次關鍵的勝利。在政治上,他們也成為忽必烈的堅定支持者,幫助他在蒙古內部鞏固了自己的地位。
這一舉措,讓忽必烈在蒙古內部的支持力量得到了進一步鞏固。他不僅贏得了宗王們的忠誠,還通過他們的支持,進一步擴大了自己的影響力。隨著時間的推移,忽必烈的統治基礎越來越穩固,他逐漸成為蒙古帝國無可爭議的領導者。而這一切,都始於他那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慷慨大方的胸懷。
二、擴充漢軍
“行漢法”這一政策的實施,猶如一把火炬,照亮了漢軍中眾多將領們的前路,使得他們對忽必烈的支持愈發堅定不移。而忽必烈,這位睿智而敏銳的領袖,宛如一位高明的棋手,精準地捕捉到了這一有利形勢,並巧妙地加以利用。
他深知,要想真正贏得漢軍將領們的心,就必須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和認可。於是,忽必烈毫不猶豫地承認了這些漢軍將領們“萬戶”的利益,這一舉動猶如春風拂麵,讓漢軍將領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溫暖和重視。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忽必烈的領導下,漢軍上下一心,眾誌成城。他善於發現人才,善於激發人們的潛力。史天澤等一批有能力的漢軍將領,在他的提拔下如魚得水,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才能。他們不僅在戰場上衝鋒陷陣,還在軍隊的管理和訓練方麵發揮著重要作用,進一步提升了漢軍的整體素質和戰鬥力。
在中原地區擴軍的過程中,忽必烈更是如魚得水。他積極招募士兵,不拘一格降人才,無論是出身貧寒的農民,還是久經沙場的老兵,隻要有一技之長,都能在他的軍隊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時,他注重對士兵的訓練,嚴格要求,不遺餘力地提高他們的戰鬥技能和軍事素養。
在忽必烈的精心經營下,漢軍的規模不斷擴大,實力也與日俱增。這支日益強大的軍隊,成為了忽必烈實現其宏偉目標的有力保障,也為他在中原地區的統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三、建立精銳
為了進一步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忽必烈親自著手建立屬於自己的精兵隊伍。他深知,在這場複雜而激烈的權力爭鬥中,擁有一支絕對忠誠且戰鬥力強大的軍隊是取得勝利的關鍵。因此,他不惜投入大量的心血和資源,精心打造這支精銳之師。
這些精兵可謂是精挑細選,經過了層層篩選和嚴格考核。他們不僅包含了以蒙古貴族為主的怯薛軍,還有經過嚴格訓練和選拔的漢軍精銳武衛軍。怯薛軍作為蒙古帝國的精銳部隊,一直以來都以其忠誠和戰鬥力為世人所稱道。他們大多出身於蒙古貴族家庭,從小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騎術精湛,箭法高超,作戰時勇猛無畏,是蒙古軍隊的核心力量。而漢軍精銳武衛軍則具備出色的戰鬥技巧和頑強的戰鬥意誌。這些漢軍士兵大多來自中原地區的軍事世家,他們熟悉各種兵器的使用,擅長步戰和近身搏鬥,具有極強的適應能力和戰鬥韌性。在訓練中,他們經曆了嚴酷的體能訓練和戰術演練,能夠在複雜的戰場上靈活應對各種情況。
雖然目前各王尚未被充分整合,多數時刻扮演著“牆頭草”的角色,觀望形勢,隨時準備倒向對自己更有利的一方。但在忽必烈的精心經營下,這支由怯薛軍和武衛軍組成的精銳力量,無疑成為了他在這場權力爭鬥中的重要支柱。他通過嚴格的訓練和合理的編製,將這兩支軍隊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在戰場上,怯薛軍的騎兵可以迅速衝擊敵軍陣線,而漢軍精銳武衛軍則可以在步戰中發揮其優勢,進行有效的防守和反擊。這種協同作戰的方式,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和靈活性。
此時,忽必烈雖然尚未完全掌控各王,但他已經占據了主動。他憑借這支精銳力量,在多次軍事行動中取得了勝利,逐漸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他的軍事才能和領導能力也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的認可,使得他的影響力在蒙古帝國內部不斷上升。他不僅在軍事上取得了優勢,還在政治上通過一係列的策略和手段,逐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他巧妙地處理與各王的關係,通過賞賜和封賞的方式,拉攏了一部分勢力;同時,對那些不忠誠的勢力,他也毫不留情地進行了打擊。通過這些措施,他為自己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喜歡大謀謀天下請大家收藏:()大謀謀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