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爭奪汗位三)
字數:6562 加入書籤
四、開平自立為汗
在蒙古帝國的權力舞台上,汗位的歸屬始終牽動著各方勢力,而此刻,忽必烈做出了一個震動整個帝國乃至周邊汗國的決定——在開平自立為汗。按照成吉思汗親自製定的《大紮撒》規定:一旦前任大汗去世,必須在黃金家族成員以及高級貴族齊聚的蒙古帝國政治中心——和林,重新舉行莊重而嚴肅的選舉,選出新的大汗來繼承帝位。這一祖製,如同堅固的鎖鏈,維係著蒙古帝國數百年來的權力傳承與秩序穩定。
然而,此時的忽必烈,早已因推行“行漢法”這一理念,徹底失去了蒙古貴族階層的青睞與支持。在那些傳統保守的蒙古貴族眼中,“行漢法”是對蒙古傳統習俗的背離,是對他們高貴地位的潛在威脅。他們懷念並堅守著祖輩傳下來的草原生活方式與政治傳統,容不得任何對他們珍視的習俗和權利進行改變與挑戰。而且,忽必烈的對手阿裏不哥早已在和林精心布局,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阿裏不哥背後有眾多支持他的蒙古貴族,和林作為蒙古帝國的傳統權力中心,有著深厚的人脈資源與政治基礎,阿裏不哥掌控著核心勢力。所以,就算忽必烈此刻硬著頭皮回到和林參加選舉,也不過是為阿裏不哥登基助興罷了,自己根本毫無勝算可言。
麵對如此不利的局勢,忽必烈當機立斷,決定按照劉秉忠給出的建議,不回和林,直接就在開平自立為汗。這一決定,猶如在平靜的湖麵投下一顆巨石,瞬間激起千層浪,不僅震驚了蒙古帝國的上上下下,更讓那些支持阿裏不哥的勢力感到憤怒與不安。
忽必烈迅速行動起來,先在開平召集了一次所謂的投票大會。在會上,他名正言順地宣稱自己成為了大汗。但這場投票大會,仔細分析,實在有些自吹自擂的嫌疑。彼時,漠北地區還牢牢掌控在阿裏不哥的手中,他的勢力如鐵桶一般穩固。而且,位於中亞、西亞的幾個蒙古汗國,也完全未派遣代表前來參加。參加投票的,隻是一些堅定支持忽必烈的宗王,這場所謂的大會,與其說是民主選舉出新汗,倒不如說是忽必烈自己操辦的一場象征性儀式,他憑借這場自己策劃的投票,自行認證自己為大汗。按照《大紮撒》的嚴格要求,忽必烈此舉無疑是違背祖製的。
但也正是這一“非法”的舉動,充分展現出忽必烈對他人的建議的充分接納,尤其是劉秉忠的影響深遠。他不再被傳統束縛,而是選擇就地稱王,抱著一種破釜沉舟的決心,向死而生。他已經做好了充足的心理準備,要與阿裏不哥兵戎相見,憑借一場驚心動魄的武力對決,來決定究竟誰才是真正的大汗,成王敗寇,一切以實力說話!
此刻,蒙古帝國的局勢極為微妙,表麵上,忽必烈掌控著蒙古軍左翼,阿裏不哥掌控右翼,雙方兵力在數字上看似旗鼓相當。但實際上,“行漢法”這一理念雖然嚴重得罪了傳統守舊的蒙古貴族,卻在經濟繁榮、人口眾多的中原民族中深得人心。
中原地區的百姓,長期以來受到漢法文化的熏陶,他們渴望和平、穩定,追求富足的生活。忽必烈推行的“行漢法”,讓中原百姓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實惠。這一舉措使得忽必烈在經濟和軍事力量上逐漸占據了優勢。
中原地區的沃土孕育出豐富的物產,充足的糧食儲備為軍隊提供了堅實的後勤保障;龐大的人口基數,又為軍隊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相比之下,漠北地區雖盛產優良馬匹,為組建蒙古鐵騎提供了充足的戰馬,但這裏地處苦寒之地,氣候惡劣,自然環境極為艱苦。寒冷的天氣、貧瘠的土地,導致人口稀少,經濟基礎脆弱。長期的對峙,無疑會讓阿裏不哥的軍隊陷入困境,糧食供應、物資補給都將成為難以解決的問題。
劉秉忠還深入分析了局勢,向忽必烈點明關鍵:“一旦與阿裏不哥開戰,即便西亞和中亞那邊的蒙古力量,大多都站在阿裏不哥那邊。然而,他們大多占據著自己的地盤,距離遙遠。各自為政,利益訴求各不相同,是極為容易分化的。隻要你以大汗的名義,允許他們獨立,給予他們足夠的自主權,他們必然不會再一心一意地捧一個並不強大且可能無法顧及他們利益的阿裏不哥為主!如此一來,阿裏不哥就難以得到他們實質性的軍事支持與幫助,到時候,他可就孤立無援,好對付得多了!”忽必烈聽後,深以為然。
果不其然,在忽必烈與阿裏不哥開戰之後,他通過書信果斷地允許老六旭烈兀在西亞那邊建立自己的汗國,並明確表示,自己以後絕不會再插手西亞地區的事務。旭烈兀考慮再三後,表示接受忽必烈的條件,並選擇支持忽必烈。
其實旭烈兀心中也有自己的盤算,他本就不服居於阿裏不哥之下,一直希望三兄弟幹脆分家,各自稱王。但看到老四忽必烈與老七阿裏不哥要鬥得你死我活,他也不想摻和進去,正好趁機建國。而且,獲得忽必烈的承認,這自然讓他口頭上要表示一番支持,借此來表明自己獨立的決定具有一定的“合法性”,讓自己在大義名分上站得住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隨著旭烈兀的表態,其他勢力一看,既然旭烈兀都能獨立,那我們自然也可以啊!從中原到西亞,相隔萬裏之遙,天高皇帝遠,我們為何要聽命於你呢?於是,各個勢力紛紛效仿,宣布獨立。阿裏不哥頓時陷入了極為艱難的境地,實際上隻能獨自對抗勢力漸強的忽必烈。
時光流轉,到了1270年夏天,命運的天平進一步向忽必烈傾斜。漠北地區遭遇了嚴重的旱災,饑荒如惡魔般肆虐,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軍隊也因缺乏糧草而士氣低落。阿裏不哥的軍隊,由於運輸線被戰爭切斷,糧草供應不上,士兵們饑餓難耐,戰鬥力銳減,軍隊迅速陷入潰敗的境地。忽必烈敏銳地抓住這一絕佳機會,果斷發動了對阿裏不哥的大規模進攻。
戰場上,忽必烈的軍隊士氣高漲,攻勢迅猛。阿裏不哥的軍隊則節節敗退,毫無招架之力。由於缺乏糧草,士兵們體力不支,紛紛倒下。和林與外地的運輸線因戰爭的破壞與封鎖而中斷,和林陷入孤立無援的困境。在這場激烈的戰鬥中,阿裏不哥的軍隊防線迅速崩潰,傷亡慘重。
隨著戰鬥的推進,忽必烈順利地占領了和林。這座曾經象征著蒙古帝國權力與榮耀的城市,如今落入忽必烈的掌控之中。阿裏不哥在戰敗後,匆忙逃到了葉尼塞河上遊。深知自己大勢已去,他無奈地向忽必烈求和。忽必烈欣然答應了他的請求,率領得勝之師凱旋而歸。
為了防止阿裏不哥死灰複燃,僅留部分精銳守軍駐守和林。至此,忽必烈在蒙古帝國的統治地位更加穩固,一場圍繞汗位展開的激烈爭奪,以忽必烈的勝利而暫時落下帷幕,而忽必烈也將帶領蒙古帝國走向新的發展階段。
此時,阿裏不哥雖然在表麵上仍如百足之蟲般,即便遭受重創卻死而不僵。然而,曾經至高無上的聲望,如今已經大幅衰減。他昔日對各部的掌控力度,也在一輪輪激烈的權力鬥爭和戰事中被大幅削弱,如今所剩無幾。
回溯之前,阿裏不哥雖然憑借著部分勢力的支持重新奪回了和林。但此時的和林,已不複往昔的輝煌。阿裏不哥雖然名義上掌控著這座蒙古帝國的重要城市,可實際上,他失去了各部真心實意的支持。各部對他更多的是表麵的順從,實際在內心深處,已經不再像以往那般忠心耿耿。
第二年秋天,阿裏不哥妄圖憑借奇襲,一舉擊敗忽必烈,以此來扭轉自己節節敗退的局勢,重新奪回優勢。他精心策劃了這次奇襲行動,希望能夠出其不意,攻其不備。
然而,忽必烈豈是輕易能被蒙騙之人?他對阿裏不哥的行動早有察覺,憑借著敏銳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軍事才能,忽必烈識破了阿裏不哥的奇襲計劃,並提前做好了充分準備。
在戰場上,忽必烈的軍隊嚴陣以待,當阿裏不哥的軍隊發動攻擊時,他們以逸待勞,迅速組織反擊。阿裏不哥的軍隊在忽必烈的強勢反擊下,大敗而歸。
此次戰敗,讓阿裏不哥的部屬損失慘重,大部分部屬見阿裏不哥大勢已去,便紛紛“投資”了勢力蒸蒸日上的忽必烈,轉而投靠到忽必烈的陣營。
盡管阿裏不哥並未因此一蹶不振,此後不斷派人到各地征兵,試圖重新積聚力量,以實現東山再起。但現實卻極為殘酷,由於他在之前的一係列事件中已經失去了人心,各地勢力對他不再抱有期望與信任,再也沒有給予他有力支持。阿魯忽見阿裏不哥已然大勢已去,審時度勢之後,果斷舉兵投降了忽必烈。
阿裏不哥得知阿魯忽投降的消息後,勃然大怒,他無法容忍曾經的盟友如此迅速地倒戈相向。立刻派出軍隊進攻阿魯忽,意圖以武力強迫阿魯忽重新回到自己陣營。然而,他未曾料到,忽必烈早已有所防備。
在阿裏不哥全力進攻阿魯忽之時,忽必烈親率大軍,從側麵發動了突然襲擊。阿裏不哥的軍隊腹背受敵,在忽必烈的兩麵包夾之下,防線瞬間崩潰,戰局急轉直下。最終,阿裏不哥在無可奈何之下,不得不向忽必烈投降。
這場長達四年的驚心動魄的大戰,隨著阿裏不哥的投降,最終畫上了句號。忽必烈曆經重重艱難險阻,克服了無數困難與挑戰,最終成為了真正且唯一的“大汗”,實現了自己在政治與軍事上的偉大抱負。
在擊敗阿裏不哥之後,忽必烈並未滿足於現有的成就。他深知,隻有徹底統一中國,建立屬於自己的龐大王朝,才能真正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
於是,在經過五年的艱苦戰鬥後,阿裏不哥最終戰敗投降,而忽必烈則打垮了阿裏不哥,徹底清除了統治道路上的最大障礙。隨後,他正式建立了一個全新的王朝。為了給這個新王朝賦予一個富有深意且能彰顯其宏偉誌向的名字,忽必烈特意召集了眾多博學之士進行商議。最終,由劉秉忠依據《易經》中“大哉乾元”的深遠寓意,確定了國名為“元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新王朝建立之後,忽必烈並未停下腳步,他將目光投向了南方,開始著手準備再度南下滅掉南宋,以實現統一中國的宏圖大業。然而,忽必烈與阿裏不哥之間的這場持續多年的內鬥,對於蒙古帝國而言,無疑是一場毀滅性的巨大災難。
忽必烈雖然最終贏得了與阿裏不哥的鬥爭,成功登上汗位,開創了元朝。但這場內鬥,也讓蒙古帝國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自此之後,蒙古帝國失去了對中亞、西亞那邊的有效控製。要知道,中亞、西亞地區在蒙古帝國的版圖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失去了對這些地區的掌控,意味著蒙古帝國的勢力範圍大幅縮水。
在這之後,忽必烈雖然也曾有過重新統一蒙古帝國昔日版圖的想法,但現實卻無比殘酷。由於距離實在是太過遙遠,交通不便,信息傳遞困難,再加上各汗國已經形成了各自相對獨立的政治格局和利益訴求,忽必烈想要實現再次統一,難如登天。除了費了一番力氣收拾掉一個窩闊台汗國之外,對於旭烈兀建立的伊爾汗國,拔都建立的金帳汗國,成吉思汗二子建立的察合台汗國,忽必烈基本上可以說是鞭長莫及,無力再將它們重新納入自己的統治之下。
仔細縱觀整個過程,我們不難清晰地看出,忽必烈能夠從一個在蒙古帝國初期看似閑散、毫無實權的王爺,最終成功登上汗位,建立起龐大的元朝。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蒙古帝國內部的內鬥實在是太過嚴重。
蒙古帝國雖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擅長在戰場上馳騁征戰,但在文化和製度方麵,確實存在著嚴重的缺失。特別是在汗位傳承這一關鍵問題上,根本就沒有一套健全、合適且被各方廣泛認可的傳位製度。這直接導致蒙古帝國多次陷入內亂的困境之中。在他們的觀念裏,秉持著強者為尊的信條,似乎隻有通過殘酷的戰鬥,擊敗所有對手,才是確定誰是最強、最有資格成為汗位的唯一途徑。
當然,除了內鬥的混亂環境之外,忽必烈自身的諸多優越條件,也是他能夠成功上位的關鍵因素。
從實力方麵來看,他掌控著漠南漢地,經過多年的苦心經營與發展,其軍事實力極為強大。手握重兵的他,完全有能力在與阿裏不哥的戰爭中取得勝利,從而贏得足夠的籌碼來支持自己爭奪汗位。
再者,忽必烈深受漢文化的熏陶,對漢文化的理念、治國方略有著深刻的理解與認同。這使得他能夠得到漢人地主的大力支持,漢人地主在政治、經濟等方麵擁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他們的支持為忽必烈提供了堅實的民眾基礎和後勤保障。
還有,忽必烈具備極高的政治手腕,在複雜的政治局勢中,他能夠精準地洞察各方勢力的需求與利益訴求,通過巧妙的外交手段、利益分配,贏得了蒙古帝國內部眾多勢力的支持與擁護。這些,在他成功上位的道路上,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當忽必烈召開投票大會自立為大汗之後,他立刻召見了南宋投誠將領劉整劉整原來是金國的漢人將領,蒙古滅金後,他回歸南宋。在隨後的歲月裏,他的人生可謂跌宕起伏,差點被奸臣賈似道害死,在走投無路之際,無奈轉投了蒙古)。忽必烈深知劉整在軍事方麵有著豐富的經驗和獨到的見解,便讓他仍然專注於如何去滅掉南宋。
畢竟忽必烈清楚,自己若能為蒙哥複仇,就更容易得到蒙古各部的擁戴,這將極大地鞏固自己剛剛獲得的汗位和統治地位。況且,消滅南宋,完成一統中國的大業,一直是忽必烈長久以來的夙願。
他見劉整對消滅南宋的一係列建議深合己意,便開始與劉整進行深入謀劃。當然,忽必烈也明白,要奪取戰略要地襄樊,實非易事。襄樊地勢險要,防禦堅固,是南宋重要的軍事屏障。而劉整此時又及時獻上一條妙計,建議以開榷場即貿易集市)為幌子,暗中在襄陽、樊城周圍建立軍事堡壘,逐步達到穩固而長期地圍困襄樊的目的。忽必烈聽後,大為讚賞。
他一方麵親自率領大軍,集中精力去對付老七阿裏不哥,另一麵則果斷下令,讓劉整依計行事。這一策略的實施,為後續忽必烈謀取襄樊,最終實現統一中國的宏偉目標,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喜歡大謀謀天下請大家收藏:()大謀謀天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