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處理水災

字數:4219   加入書籤

A+A-


    在整個古代的曆史上,軍隊救災是有的。
    但是,一般來說,軍隊負責的是救災糧草的運輸,以及災後重建時期的維護穩定。
    換句話說,就是負責守護,防止民眾暴亂,但並不直接參與救災。
    好一點的時候,軍隊除了負責運輸糧草,還有站崗負責防止民變,其他都不管。
    差一點的時候,軍隊過去再刮掉一層,隻會讓百姓更加活不下去。
    到那個時候,一般百姓都會往大的州府,或者是京師徒步流浪。
    說直白點,就是往繁華的地方走,多點活命的機會。
    直到官府下令,把他們遣返,具有一定的補償。
    以古代官府的正常反應速度,就算是沒有人拖後腿,在這個過程,也很多人都會活不下去。
    因此,在整個古代,就沒有軍隊真正救災的情況。
    說白了,沒有這個意識存在。
    而這一次,李承乾直接派出十萬大軍,卻不是去維穩的,而是去參與救災的。
    他要用這十萬鬼神大軍,做了一個表率,為軍隊形象和形態的轉變,做出一個實際的例子來。
    隻有用這個實際的例子,才能夠讓大家的意識轉變,讓軍隊的守護功能,發揮到極致。
    洛陽發生水災,周邊的折衝府,馬上就開始派兵進駐。
    因為這件事情,早就已經打好了招呼。
    不要搞什麽上報,等待聖旨,再執行那一套。
    再這麽搞的話,不知道百姓要死掉多少,到那個時候,大家都吃不了兜著走。
    長安到洛陽差不多有七八百裏,說近不近,說遠不遠。
    李承乾的鬼神大軍,日夜兼程之下,五天就趕到了水災範圍之內。
    鬼神大軍到的時候,災民已經開始形成,一片混亂。
    有些事情,並不是下聖旨能解決的。
    因為自古以來的“經驗”和慣性,就算是某些人想要處理好,都處理不好。
    更何況,總有一些人會抱著僥幸心理,想要趁機發國難財。
    這一點,曆朝曆代都是不變的。
    總以為天高皇帝遠,皇帝也改變不了什麽。
    可惜他們的經驗,對李承乾無效。
    鬼神軍團,身為李承乾的刀劍,他的意誌就是準則。
    因此,當鬼神軍團抵達之後,對於那些作亂的,不管是盲流還是那些二代。
    但凡是看到欺壓流民,強搶民女,或者搶東西,渾水摸魚的,二話不說直接殺。
    亂世用重典,現在的賑災也是這樣。
    一部分不死軍團的士卒,開拔向洛陽周邊的義倉,去監督放糧的情況。
    另一部分,凡是看到受災之後,浸泡在洪水之中的流民,就會竭盡全力的拯救,是不惜代價的那種。
    反正就算不死軍團的兵淹死了,零點一過也會複活。
    關於水災的密報,每天一封甚至好幾封往朝廷送。
    乾元以來,李承乾第一次,開啟了每天都要上朝的慣例。
    一般這種每天都上朝的時期,都是涉及到國與國之間的戰爭,或者動搖社稷的事情,才會開啟的。
    這種情況下,百官每天都要上朝,很多事務都要及時解決。
    傳令兵來來去去,接到一件事情就馬上處理。
    這是一個盛世王朝的朝堂,應該有的執行力與決斷力。
    若是發生巨大災害,朝廷幾個月都得不到消息,或者大臣們隱瞞消息,那這個王朝已經完了。
    “偃師縣急報,偃師縣西側黃河流經之處,如今已經全城被淹沒,百姓流離失所不知凡幾……”
    “鞏縣急報,洛口倉存糧已經泡水,搶糧已經來不及,縣令擅作主張,把洛口倉的糧食分給了百姓,已經全分派完畢。 ”
    “閿鄉縣要道被洪水淹沒,如今已阻斷通往長安之途,消息中斷。”
    “……”
    一封封急報,就像是雪花一般飄來。
    朝堂之上,一幅巨大的洛陽周邊地圖,被平鋪在朝堂的地麵上。
    周圍,諸多大臣正坐在地,圍成一團。
    在聽取傳令兵匯報的同時,目光也在地圖上移動著,時不時的指點江山。
    他們需要根據這些消息,來判斷每個地方的問題。
    李承乾背著雙手,圍著大臣們轉悠,就像監考老師一樣。
    雖然什麽話都不說,但卻帶給考生巨大的壓力。
    尤其是,當他在誰背後站著不動的時候,那是誰遇到誰知道。
    這一幕,最近幾天已經是常態。
    李承乾基本上是一言不發,他就在那裏轉悠。
    至於商討決策和作出決策,全是大臣們的事情。
    不管他們發表什麽意見,不管他們是否爭吵,不管最後的決定是什麽,李承乾都不幹涉。
    實際上,李承乾的大多數心思根本沒在朝堂之上。
    他隻有一小半心思在朝堂上,大半的心思透過鬼神軍團的目光,直接就在洛陽所管轄的當地。
    他的目光,在鬼神軍團的人中跳躍,一會兒在這個縣,一會兒在那個州。
    同時,他也在聽著洛陽那邊,連續不斷到來的信使的情報,結合自己在現場看到的,心中暗暗為某些人記上了一筆。
    他現在沒心思計較,一切等洪災過去之後再說。
    這一次洪災依然出現了,有一半是天災因素,有一半是人禍因素。
    天災因素,是因為就算提前有警告,但是限製於這個時代的物質資源,限製於洪水的可怕性質,限製於曆朝曆代弄出了一些‘豆腐渣’工程,洪水依舊如約而來。
    另一半的人禍,在於三令五申之下,依舊有人怠政,依舊有人不屑一顧,依舊有人醉生夢死,不把百姓的生死放在眼裏。
    依舊有人在這種關頭發國難財,依舊有人自私自利,在做著一些齷齪的勾當。
    依舊有人以為天高皇帝遠,可以瞞得過去。
    有些人,腦子一根筋,就是不信邪。
    李承乾不是神,該做的他已經盡可能做了。
    現在他的目標,隻是把損失降到最低。
    不要再出現曆史上那樣,匯報的死傷都有六千多人。
    按照人口少報的‘標準答案’,這個數量,隻怕還得翻兩三倍。
    若是曆史上那一次,官員欺瞞比較厲害,隻怕真實的情況,會是六千人的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