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5章 改變命運!被許秋一人扭轉的疾病誤區!

字數:5035   加入書籤

A+A-


    學術界不少人突然意識到,過往對異位骨化的了解可能出現了誤區!
    傳統觀點認為,異位骨化複發是因為切除不夠徹底。
    然而……
    許秋這台手術中的病理過程卻顯示,成骨前體細胞在切除後 45 分鍾內就開始了遷移!
    這意味著,可能不隻是因為切除不夠徹底。
    切除這一操作本身,就會導致複發!
    因而,這讓學術界對異位骨化的認知上升了一個台階。
    原本臨床隻關注切除的幹淨程度,而往往忽視了防護屏障。
    當然也有一部分原因在於——
    臨床上目前沒有針對異位骨化切除後的完善防護機製。
    但如今,許秋這台手術算是補齊了這一短板。
    三重屏障協同效應的出現,讓異位骨化的防複發終於走上了正規!
    而且,論文中還提到了具體的數據!
    事實上,這是許秋結束了田靈的手術之後,在研發多發性硬化新藥的過程中,順手完成的實驗驗證。
    經過動物實驗驗證……
    三重屏障體係中,如果單用局部唑來膦酸,複發率能降低至 8.2。
        而若是把膠原膜隔離也算上,此時依舊能降低,隻剩下 1.7!
    可以說,許秋用完整的實驗說明了這三重防護的重要性!
    而且不止於此。
    許秋還給出了更詳細的作用機製。
    比如局部唑來膦酸,能夠防複發的原理便是可以抑製 rank\opg 信號軸。
        而對比三重防護之後的 1.7複發率,傳統單用放療複發率 35!
    這差不多是二十幾倍的概率了!
    這一刻,學術界很多人都振奮。
    尤其是骨科。
    “許院士真的吊……順手給極重度燒傷病人做個異位骨化,結果把異位骨化切除這一領域的短板給補全了!”
    “什麽時候來我們肛腸科順便做個手術?”
    “這台手術可能會引發臨床實踐的變革!三重屏障體係應該會成為異位骨化防複發的金標準了!”
    “……”
    影響力持續在發酵。
    當《臨海大醫》這一篇論文徹底進入全球視野,各地都有了反應。
    國內的醫師學會,直接將異位骨化列為“燒傷後下肢腫脹首要鑒別診斷”之一。
    而在此之前,學術界內很少將極重度燒傷與異位骨化聯係在一起。
    此外,燒傷外科協會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凡是燒傷麵積大於百分之三十的患者,都要常規進行 ap、骨鈣素的檢查。
    這是提早發現異位骨化最重要的指標。
    可以預見,從田靈之後,再有燒傷後骨關節異常的病人出現,醫生幾乎不會再誤診了。
    畢竟第一時間就能聯想到異位骨化,也就能早期發現早點治療。
    而誤診率的降低,帶來的就是病情的可控性提高!
    若是以往,病人可能要等到異位骨化晚期才終於確認,到時候恐怕隻能做關節置換了。
    但如今,早期就能發現問題!
    可以說是徹底改變了這一疾病後續病人的命運了。
    ……
    風波還在持續。
    不過臨醫這邊卻已經恢複了平靜。
    許秋一如往常,照舊坐診、查房、做手術。
    偶爾也會開一兩個會。
    到他這個位置,其他的院士基本上都是會議應接不暇,根本找不到一丁點空餘的時間。
    今天某個委員開會。
    明天哪個協會需要院士去拍板。
    後天又有什麽機構掛牌成立需要院士出麵……
    但,這些對許秋來說都根本不存在。
    他向來不搭理無關緊要的事情。
    也對所謂的人情世故並不感冒。
    因而,事實上能牽絆住他的事情幾乎沒有。
    甭管什麽委員,就是大夏衛健委主任委員來了,撞上了許秋的手術也得吃閉門羹!
    而這,也讓許秋能夠將所有的精力放在手術和科研上麵。
    真正純粹地作為一名醫生、一個學者。
    事實上,能做到這一點的極少。
    爬得越高,受到的限製反而越多。
    比如一個普通的小醫生。
    即便有編製,去任何地方都很自由,即便是出國,打個申請也就行了。
    沒編製的話就更加無拘無束了,甚至都可以隨時跳槽……
    但,隨著身份的提高,就完全不一樣了。
    到了主任醫師,已經是省內重點關注的珍稀資源。
    省內會想盡辦法留住主任醫師,防止高端人才外流。
    而再往上,傑青、三大獎得主,以及最終的院士……
    到最後這一層,已經是全國都關注了。
    而也因此,很多院士往往身不由己。
    即便是許秋的老師鏜院士,縱然是元老,很多時候也不得不去參加一些繁瑣的會議。
    但許秋卻是唯一的特例。
    他本就是因為極強的技術和不可思議的科研能力走到這一步。
    因而,他將這一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
    除開與技術和科研有關的,一概不搭理。
    一以貫之。
    於是直到如今,許秋依舊能讓自己的注意力都放在重要的醫學事業上。
    也是在這個時候,多發性硬化新藥的研發,也在迅速推進著。
    有了新加入的林根生的幫助,許秋各種想法的實現速度也就更快了,這也進一步加快了新藥的推進。
    ……
    淩晨二點鍾。
    研究所內,林根生依舊在流式細胞儀前分析多發性硬化患者的腦脊液樣本。
    這是他加入許秋團隊後的工作之一,也是他最擅長的領域。
    “還沒睡?”
    這時,一個人影出現在門口。
    林根生抬頭望去。
    正是自己的老友張教授。
    “你怎麽來了?”
    林根生看了眼,沒怎麽搭理,就繼續埋頭苦幹了。
    張教授聳聳肩,道:“巡視的保安大叔說你在偷偷加班,我就來看看了……在你來之前,咱這基本上沒有這麽拚的。”
    他們的工作,基本上時間很自由。
    而且,有許院士把關,他們熬不熬夜對總進度的推進沒有太大作用。
    但,林根生卻依舊仿佛在汪居廷院士門下一般,拚了命地幹活。
    “早點回去吧,不然還要多給你發一份加班費……”張教授打著哈欠說道。
    然而就在這時候,他的哈欠戛然而止。
    因為就在此時,林根生的眸子突然睜大,臉上也充斥著難以掩飾的狂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