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寶集庵

字數:3667   加入書籤

A+A-


    離別的日子,愁緒如縷,絲絲纏心。寶集庵內,簫有和緊握著賴漢英的手,懇切說道:“先生此去,千山萬水,務必處處小心。無論侍王作何決斷,還望先生及早回轉。” 賴漢英眼眶泛紅,用力點頭,聲音帶著幾分哽咽:“小王爺放心,我定當平安歸來。侍王那邊,我自會據理力爭,將咱們的想法如實相告。隻是此去路途遙遠,不知何時才能再與小王爺把酒暢談。”
    簫有和滿心不舍,從懷中掏出一個錦囊,遞至賴漢英手中:“這是我特意為先生備下的,內有盤纏與平安符,願能保先生一路順遂。” 賴漢英鄭重接過錦囊,珍而重之地放入懷中。
    二人又相互叮囑了幾句,賴漢英才轉身跨上駿馬。他揚鞭回首,久久凝視著寶集庵的方向。簫有和佇立庵前,望著賴漢英遠去的背影,直至那身影消失在遠方天際,才在心中默默祈禱,盼他此行順遂,早日歸來。
    其實,簫有和深知,曆史上李世賢未能有效克製手下的失敗、厭戰與投降情緒,致使手下大將陳炳文率六萬太平軍降清。此事也在李世賢與汪海洋之間種下了信任裂痕,最終落得兵敗身死的下場。簫有和曾與後世友人探討,為何李世賢前後判若兩人,眾人皆認為,很大程度是因為李世賢得知天京淪陷,對幼天王失望,進而對太平天國的未來感到迷茫,喪失了信心。若有可能,他覺得自己應當親赴李世賢處,拯救太平天國的忠勇之士,保住這最後的主力。
    然而,他麵臨著一個困局:雖知曆史上幼天王八月尚未被清軍抓獲,可自己的出現已使曆史走向發生偏差,誰又能保證幼天王必定安全?故而,湖熟橋鎮於情於理他都要去,且要盡快前往。
    就在簫有和滿心憂慮,站在寶集庵前,望著賴漢英離去的方向出神時,一陣急促的馬蹄聲由遠及近。他轉頭望去,隻見一名小兵騎著一匹渾身是汗的馬,匆匆在庵前停下,翻身下馬後急忙向他跑來。
    近前一看,簫有和認出這小兵正是劉四毛。
    “小王爺!” 劉四毛氣喘籲籲地喊道,“好消息!”
    簫有和眼中閃過一絲期待,忙問道:“四毛,快說,是何好消息?” 劉四毛抹了把臉上的汗水,興奮道:“汪司馬帶我們前往湖熟鎮,在距方山三個時辰路程的大寶塔山,遇到了賀靜安,賀司馬還帶來了幼天王。” 這消息讓簫有和大喜過望,他一邊讓劉四毛去追回正在趕路的賴漢英等人,一邊下山去迎接幼天王。
    不多時,沉寂已久的寶集庵迎來了特殊的客人。眾人重逢的喜悅暫且不提,說起忠王和章王的死,眾人皆是一陣唏噓。
    很快,賴漢英和曾水源也回來了,眾人重新見禮。問及幼天王如何來到大寶塔山,才知洪天嬌和傅善祥護著幼天王逃離破廟後,遇上了賀靜安,幾人順著句容河向西南逃亡,在大寶塔山下遇到了前去湖熟橋鎮尋找渡河地點的汪白仁。隨後在汪白仁的引領下,來到方山,見到了簫有和。
    幼天王的安全抵達,無疑給簫有和部太平軍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極大地鼓舞了士氣。
    但幼天王的到來,也給簫有和帶來了困擾。曆史上李世賢因陳炳文叛變兵敗身死,未能完成接應幼天王的任務,導致幼天王被俘。如今幼天王在自己這裏,還有必要去江西與李世賢會合嗎?還是按原計劃去湖州與堵王黃文金會合呢?
    簫有和明白,有了幼天王這麵旗幟,說服李世賢、聯合黃文金,整合太平軍的殘餘勢力會相對容易。於是,他召來親兵,讓其通知眾人一同商議後續出路。
    小兵領命匆匆離去,簫有和在庵前踱步沉思。他想到李世賢那邊局勢尚不明朗,此刻貿然前往,可能會陷入清軍的包圍圈;可若不去,又擔心李世賢那邊局勢惡化,太平天國最後的希望也將徹底破滅。
    就在他猶豫不決之時,賴漢英與曾水源走進庵堂,見簫有和一臉愁容,趕忙上前詢問。賴漢英望著簫有和,腦海中不禁浮現出忠王李秀成安排侍王經略江西、廣西以為天京分憂的謀略,那時李世賢離開天京,太平軍勢如破竹,一路高歌猛進。他心想,如今局勢雖艱,但李世賢麾下兵力仍不容小覷,若能會合,說不定能重現往日輝煌,再度與清軍一較高下。於是開口道:“小王爺,可是為前路之事發愁?依我看,李世賢雖局勢不明,但他麾下兵力仍不可小視,若能與之會合,整合力量,或可與清軍再作周旋。”
    曾水源聽到賴漢英的話,眉頭緊皺,回想起之前聽聞的關於李世賢部隊的種種消息,在心中暗自歎息,覺得此時去投奔李世賢實在太過冒險。“李將軍那邊人心不穩,幾處要地不戰而失便是隱患。” 曾水源語氣堅定地反駁道,“湖州黃文金處,地勢險要,糧草充足,先去湖州,穩固根基,再圖他策更為妥當。” 兩人各執一詞,爭論不休。
    就在這時,寶集庵的住持靜一法師緩緩走了出來。法師身著灰色僧袍,手持拂塵,麵容平靜卻透著幾分睿智。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施主,尼師本不該管這凡塵俗事,但出家人與施主有緣,心中有一事不知當講不當講。”
    簫有和聞言一怔,心想:什麽有緣?關鍵是我這兒的守衛怎會讓你進來?手便握住了腰間的寶劍。賴漢英和曾水源也迅速攔在簫有和身前,嚴陣戒備。
    這靜一法師見簫有和欲拔劍,卻不慌張,隻是宣了一聲佛號道:“阿彌陀佛,施主不必如此,尼師本是這庵裏的主持,知曉些暗道,本也平常,隻是看你本應是個早夭之相,本以為是個妖物。” 聽到這尼師這般言語,簫有和心中一驚,暗自尋思,要不要除掉這尼姑。曾水源則大聲喝道:“好大膽子,竟敢如此放肆!” 說罷便欲去捉拿這大膽的尼姑。
    那尼師雖見他們神色不善,卻毫無懼色,任由曾水源來抓自己,依舊高聲宣佛號道:“阿彌陀佛,施主莫要著相,你雖是早夭之相,但應是得了大機緣,這早夭之相已漸漸有福壽綿長之勢。” 聽她這麽一說,賴漢英攔住了正經過身邊的曾水源,看向簫有和,心中還有些小激動。“若這尼姑所言屬實……”
    簫有和這邊,聽了尼師的話,驚得差點合不攏嘴。他心想自己可不就是機緣巧合來到太平天國,又陰差陽錯附身到幼西王簫有和身上,這不是得了大機緣又是什麽。
    他慢慢將手中寶劍退回劍鞘,揮手示意曾水源退下,問道:“不知法師有何見教?”
    靜一法師雙手合十,緩緩說道:“施主如今麵臨兩難抉擇,實乃天意考驗。但貧僧觀天象,西南方向有祥瑞之氣,或可為太平天國帶來轉機。” 簫有和心中一動,西南方向正是前往湖州的方向。
    賴漢英卻麵露疑惑:“法師,僅憑天象便做決策,是否太過草率?江西李世賢處,若能會合,我們兵力大增,或許能與清軍正麵抗衡。” 靜一法師微微搖頭:“將軍隻知其一不知其二。李世賢此人雖忠勇,但為人優柔寡斷,所部將領並不齊心,屢戰屢敗之下人心浮動,隱患重重,貿然前往,恐有不測。而湖州地勢險要,糧草充足,可先安身立命,再圖大業。”
    簫有和本就更傾向於湖州,這尼師的話無疑堅定了他去湖州發展的決心。他心想,這尼師突然出現必定還有緣由,也不點破,便道:“法師所言極是。且幼天王在此,前往湖州,可保其安全,也能凝聚人心。”
    不知這尼師究竟為何而來,簫有和又會有一番怎樣的奇遇。
    喜歡回到太平天國當王爺請大家收藏:()回到太平天國當王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