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麻城夜巡懲悍卒 農會晝訪藏機鋒
字數:4117 加入書籤
劉典望著城頭飄揚的楚軍旗幟,心中暗自得意。
這是楚軍入豫第一戰,他一邊整頓兵馬,一邊飛馬向左宗棠報捷。
這時,又有斥候來報。
“軍門,此去道路有兩條,一是沿河去商城,那裏被撚太聯軍占領,麻城逃跑的長毛也去了商城;二是沿山路去新縣,新縣目前並未被長毛占領。”
麵對這個情報,
劉典有些犯難,有心去新縣,但此行本就是為剿滅長毛和撚匪,不去商城與理不通。
他信馬遊韁的進入麻城,手中的馬鞭輕敲著戰袍,心裏卻是在權衡著利弊。若赴商城,定是一場血戰,傷亡難料;取新縣則可暫避鋒芒,解救同僚也是功勞一件,還可穩固後方。
劉典深知左宗棠治軍嚴謹,軍令如山,自己不能擅自做主。他決定先安排士兵在城外紮營,同時派人傳訊給左宗棠,匯報目前的情況,請示下一步的行動方案。至於親率精銳,直撲商城,與撚太聯軍一較高下,彰顯楚軍威嚴,還是等左帥來了以後再說吧。他這樣想定便也放下了心思。劉典當即著手安排住宿,按左宗棠平日治軍嚴令,先遣親信將領帶著兵勇,在城中仔細查看,尋那空置屋舍、廟宇祠堂之類。
在等待左宗棠的回音期間,劉典加強了對士兵的管束,嚴防他們滋擾百姓,確保軍紀嚴明。他親自巡視營地,檢查士兵的住宿和生活情況,確保他們得到妥善安置。同時,他還安排人手修複城內的損壞設施。
他忠實的履行著左宗棠製定的軍規,以實際行動向百姓展示楚軍的與眾不同。劉典明白,隻有在保護百姓生活的基礎上,才能贏得民心,為後續的軍事行動創造有利條件。
做為左宗棠的心腹,他知道左帥對軍紀的看重,因此沒有丟手放任不管,在處理完手頭的軍報後,還是親自在城內巡視,查看士兵們的住宿安排。他一路走來,士兵們見他到來,紛紛立正行禮,營地裏井然有序,這讓劉典略感欣慰。可當他行至東城根下,卻見一群士兵與百姓圍作一團,爭吵聲甚囂塵上。
原來麻城幾經戰亂,空置屋舍、廟宇祠堂這類地方要麽殘破不堪,要麽早被百姓搶占,難容大軍。如此一來,有兵勇便動了歪心思,瞅著尋常民居,想暫借一宿。
一隊兵勇行至城東一條僻靜巷子,瞧見幾間瓦房,煙囪冒煙,知有人居。為首什長心存僥幸,上前敲門,開門的是個老婦,顫抖著詢問來意。什長也不多言,徑直道:“大娘,我等行軍辛苦,想借貴處暫歇,待體力恢複,定速搬離。”
老婦麵露難色,忙擺手:“官爺,家裏窄巴,孩子還得在這睡,實在住不下這麽多人。” 什長不耐煩,眼露凶光:“借宿又不是搶,哪那麽多廢話,再說又不會短了你的銀錢,再羅嗦,別怪我們不客氣!” 言罷,作勢要往裏闖。
老婦急得抹淚,死死攔住門口,高呼 “救命!農會的人快來!”。
這喊聲驚動了四鄰,幾個膽大百姓探出頭,一時間,巷口聚起人群,有膽壯男子怒斥兵勇:“你們楚軍不是標榜軍紀嚴明嘛,還沒進屋呢,就逼得老人家哭天搶地,和先前那些亂兵有啥區別!” 兵勇們麵露慍色,雙方劍拔弩張,眼瞅著衝突一觸即發。
恰在此時,劉典帶親兵巡查至此。聞得喧囂,他策馬奔來,老遠瞧見對峙光景,心便一沉。到近前,翻身下馬,大步跨入人群,沉聲喝道:“誰人這般大膽,在此處滋事!”
兵勇們見是劉典,趕忙立正行禮。
為首什長支支吾吾匯報原委。劉典目光噴火,掃過老婦驚恐、百姓憤怒、兵勇羞赧的臉,胸中怒火升騰。
他當即轉身,對著什長,聲若寒冰:“爾等竟敢違抗左帥軍令!區區住宿,怎就這般棘手,非得逼到和百姓動手的地步?!”
什長腿一軟,撲通跪地:“將軍,末將該死,末將該死,是一時急糊塗了。” 劉典餘怒未消,揮手讓親兵將什長押下:“先帶回去,聽候左帥發落!”
隨後,劉典安慰老婦與圍觀百姓:“鄉親們,左帥帶兵,向來把百姓當親人,斷不會讓你們受委屈。這誤會,我定給大家夥兒圓滿解決。” 百姓們半信半疑,卻也被這番話暫時安撫。
轉身,劉典把將領們召集過來,鐵青著臉訓斥:“都給我聽好了,左帥軍紀不是擺設!今日在這麻城,誰敢再動歪心思擾民,甭管官職高低,軍法無情!” 眾人噤若寒蟬,再無人敢造次。
安撫完百姓,劉典開始另尋安置之策。他想起左宗棠曾在別處遇類似情形,就地搭建營帳,便依樣畫瓢,命兵勇在城外空曠地紮營。可天色已晚,兵勇疲憊,怨聲漸起。
有兵勇小聲嘟囔:“都打勝仗了,還這麽講究,別的軍伍進了城,早住得舒舒服服,哪像咱們,跟流民似的睡外麵。” 這話傳到劉典耳中,他心下苦笑,卻更添幾分篤定。
就在劉典以為局勢已穩時,次日清晨,城外的農會代表竟帶著一群百姓來到營前,要求與劉典麵談。劉典出門相迎,農會代表質問為何兵勇要在城外紮營,侵占的田地是否歸還,踐踏的秧苗是否補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劉典耐心解釋楚軍軍紀嚴明,絕無擾民之意。他還承諾,待左帥到來,必將麻城百姓的生活安置妥當。
農會代表們麵麵相覷,顯然對楚軍的軍紀和誠意表示懷疑。
劉典見狀,主動提出讓農會代表們參觀楚軍營地,親眼見證楚軍的井然有序與軍紀嚴明。農會代表們在參觀後,終於放下戒心。
在參觀過程中,劉典也對這些農會代表上了心。起初他隻以為這農會也隻是尋常的會道門組織,可是他們說話談吐間的氣質不似普通人。參觀過程中,劉典故意放緩腳步,待親兵散開巡視營帳時,才側身趨近隊伍中拄著棗木拐杖的灰袍老者。他解下腰間牛皮水囊遞過去,語氣裏添了幾分家常的熱絡:"長者瞧這營中灶火,可比尋常農戶規整些?晚輩打小在湖南鄉野長大,見慣了鄰裏抱團取暖的鄉社,卻頭回聽說 " 農會 " 這般名號 —— 不知貴會始於何時,頭領是誰,平日裏做何勾當?"
老者接過水囊卻不飲,指腹摩挲著囊身刻的湘軍虎紋,渾濁眼珠突然泛起精光:"咱們麻城農會,說白了就是給莊戶人撐傘的。前年土匪燒了西寨,是會裏湊錢買了二十杆抬槍;去歲春荒,又是會裏攔著糧商往外賣米 —— 要說勾當......" 老人忽然壓低聲音,在劉典耳側,"無非是教種田的能保住種子,養蠶的能守住蠶箔,不像某些官軍......" 他意味深長地瞥了眼遠處正在整理帳篷的兵勇。
這時年輕代表突然插話,袖口露出半截靛藍色布條:"劉將軍既關心農會,可聽說過 " 均田免賦 " 四字?" 他從懷裏掏出半張皺巴巴的傳單,上麵 "太平天國" 的朱印雖已暈染,"田畝製度" 四字仍刺得劉典瞳孔驟縮。
劉典手指猛然攥緊腰間佩刀,卻見老者用枯槁手掌輕輕覆在年輕代表手背:"娃子莫要亂講,咱們農會隻管春種秋收的閑事。"不動聲色的將那字條壓了回去,道:“那裏撿的破字片!擦屁股都嫌硬,還有辱斯文。”
劉典望著農會代表們離去的背影,心中滿是疑惑。這些農會代表的談吐舉止,絕非普通百姓可比,他們眼中透著一股精明與隱秘。劉典思忖著,莫非這農會背後另有隱情?
正當他陷入沉思,一名親兵匆匆來報:“將軍,左帥的回音到了!” 劉典趕忙接過書信,隻見左宗棠在信中嚴厲斥責了劉典在住宿問題上的疏忽,同時命令他徹查此次衝突,並妥善處理後續事宜。
劉典心中一緊,深感責任重大。他深知左宗棠對軍紀的重視,此次事件絕不能不了了之。然而,當他再次回想起農會代表們的異常表現,心中不禁生出一絲疑雲:這農會,真的隻是單純的百姓組織嗎?
喜歡回到太平天國當王爺請大家收藏:()回到太平天國當王爺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