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一窩蜂
字數:6691 加入書籤
孫若微無語凝噎,心中暗想:這妹妹還是算了,畢竟是家仇之敵,怎可笑得如此坦然?
她轉頭瞪向朱瞻基,咬牙切齒:“從一開始我就中了你的圈套,對不對?這一切都是你的預謀,你就知道我會急於尋找親人,才設法威脅我,真是個狡猾的小子。”
朱瞻基聞言一笑,並未反駁。
畢竟目標已經達成,接下來便是培養與探索的過程。
至於後續步驟,無需急躁,日子還長,可以慢慢來,逐步揭開她的秘密。
太子府中,朱瞻基與姚子衿的互動令人啼笑皆非。
胡善祥在一旁看得忍俊不禁,終於忍不住輕笑出聲。
然而,這笑聲卻讓胡善祥自己也感到不安,畢竟在宮中的規矩森嚴之地,這般失態實屬不該。
朱瞻基見狀,笑著調侃她:"沒事的,沒人的時候,想笑就笑吧。
我聽說憋笑太多會傷身,還可能影響生育呢。
"
此言一出,胡善祥頓時緊張起來,忙道:"多謝殿下提醒,奴婢定當注意。
"旁邊的孫若微則嗤之以鼻:"你就愛瞎說,誰聽說過憋笑還能影響生育?"
朱瞻基揚眉反問:"那你願意試試看嗎?"孫若微被噎得說不出話,氣呼呼地瞪了他一眼後轉身離開。
朱瞻基聽見孫若微的言辭,手指動作略微遲疑,隨後隨意地在腳邊摸索,瞬間,一道閃亮的兵刃已遞至孫若微眼前。
朱瞻基全然不顧胡善祥與孫若微的錯愕神情,一手拽住孫若微,另一手便將那武器置於她手中,微笑道:“此乃前朝西域所貢之烏茲鋼刀,鋒利無比,曆久不鏽,實為難得之寶器,我於錦衣衛前指揮使紀綱宅中所得!”
孫若微呆滯地注視著手中的刀,迷茫地道:“你意欲何為?”
朱瞻基笑道:“你非說要刺殺我?我不過給你這利器,助你行事,隻需輕握此刀,稍加用力,便可洞穿尋常鎧甲。”
孫若微聽罷,眸光微張,緊緊攥住手中的兵刃,再望向眼前的朱瞻基,麵露不信之色。
她自幼習武識器,這刀分量沉重,刀鋒冷冽,雖不解這位皇太孫緣何常藏此物於鞋側,但她深知,這刀確是真品。
然而,她疑惑他怎就不懼喪命?
她一時恍惚,脫口而出:“你莫非真以為我不敢取你性命?”
胡善祥在一旁聽得心驚,見孫若微手執利器,猶疑未決,忙站起攔於朱瞻基身前,對孫若微急切說道:“子衿,且鎮定,快將刀放下,切莫莽撞,太孫殿下不過玩笑罷了!”
孫若微見到胡善祥,糾結之意即消,轉而冷淡,輕蔑地將兵刃擲於地上,嗤聲道:“果然是你慣用伎倆,明知我不能也不願對你下手!”
“哈哈!”
朱瞻基莞爾,拾起刀歸於原處,方引胡善祥歸座,笑言:“我已給過你機會,你卻毫無作為。
今後說話需三思而後行,莫再妄想害命。
即便刀在你手,宮中亦無人可傷。”
“你在試我膽量?抑或因擔心我對他人性命存覬覦之心,才以此方式警告於我?”
孫若微聞朱瞻基所言,似有所悟,忽然追問其意。
“你的想法可真不少!”
朱瞻基輕笑一聲,見孫若微滿臉的懷疑,便又聳了聳肩說:“好,就算是我在試探你,我就怕將來哪天讓你給睡了,結果你半夜起來把我脖子抹了,這總該信了吧?”
“你……”
孫若微原本得意的表情頓時消散,小臉漲得通紅,瞪著朱瞻基,也不多想,握緊拳頭就撲了過去:
“我現在就割了你的脖子!”
……
唐朝末期,已經現身於戰場。
宋初,公元970年,兵部令史馮繼升獻上了火箭之法,標誌著世界上最早的噴射型火器“火箭”
的誕生。
到大明時,火器已廣泛應用於戰場。
從北宋以竹製的突開始,到元朝改為金屬製成的火銃,這一發展曆程大約經曆了五六百年。
火器的名稱在這段時間也不斷演變,從最初的木質到後來的金屬,從噴射形式轉變為射擊形式,如今大多數火器都被稱為火銃。
洪武年間,明朝的火器發展達到頂峰,軍隊中開始普遍配備火器。
各地衛所按照編製,有十分之一會裝備火銃,水軍的每艘海運船上則配置碗口銃四門、二十支、火攻箭和神機箭各二十支。
到了永樂年間,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隊“神機營”
成立,成為最早專注於使用火器的部隊。
可以說,直至此時,大明的火器水平始終處於世界頂尖地位,占據絕對領先地位。
對此,朱瞻基最為欽佩的並非親手創立世界上第一支火器部隊的祖父朱棣。
而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不得不承認,在許多事情上,這位太爺爺的眼光遠超常人。
特別是在對火器的重視程度上,可以說某種程度上,明初火器能夠長期保持世界領先,與他密不可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無論是手持的火銃,洪武將軍炮,還是後來的各種水雷、地雷,幾乎都受到他的影響。
但有些事卻不得不說令人遺憾。
無論是的發明,還是世界上最早的噴射式火器,以及各種水雷、地雷、火炮,最初都誕生於華夏大地。
然而最終的結果卻是,這些發明被他人拿來,轟開了自己的國門。
這件事實在令人哭笑不得。
“慶幸的是,時間還來得及,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就從未缺少過創新的能力。”
原紀綱府邸前,朱瞻基的馬車緩緩停了下來。
看著昔日氣勢非凡的宅院如今已成為他的別院,朱瞻基的眼神中透出一絲感慨。
二十名從軍械局調來的工匠早已得知朱瞻基將至,馬車剛停下,他們便爭先恐後地迎上前施禮道:
“參見太孫殿下!”
朱瞻基看著眼前的這些“珍寶”,臉上浮現出溫暖的笑容,上前扶起一名工匠後說道:“不必多禮。”
一夜未眠的工匠們見到朱瞻基這般平易近人的模樣,心中的緊張也消散了不少,紛紛起身致謝:
“謝太孫殿下。”
朱瞻基的目光在眾人身上掠過,並未多做寒暄,而是直入主題問道:“你們之中,誰對火器最為熟悉?”
朱瞻基話音剛落,大多數人的目光不自覺地集中在人群中一位四十餘歲的中年男子身上。
“你叫什麽名字?”
注意到眾人的反應,朱瞻基也將目光投向那人,問道。
聽聞朱瞻基發問,中年男子神情微驚,忙行禮答道:“回稟殿下,小人姓趙名準。”
“趙準,好名字,希望你造出來的火器也能像你的名字一樣精準。”
朱瞻基笑著揮了揮手讓他免禮後,接著問:“能否給我講講,目前你們能造出的最好的火器是什麽?”
“最好的火器………”
朱瞻基問起,趙準陷入思索,其他工匠也跟著認真考慮起來。
片刻之後,趙準才開口回答:
“回稟太孫殿下,依我看,眼下最好的火器應當是‘一窩蜂’。”
“一窩蜂?”
朱瞻基對此名稱感到有些意外。
趙準連忙解釋道:“回稟太孫殿下,一窩蜂其實是一種火箭,它是基於火弩流星箭改良而來的,因其一次能發射三十二支箭,比火弩流星箭多得多,且形狀猶如蜂巢,因此得名。
當年靖難之時,皇祖父便已采用過此類武器。”
這不就是後世多管火箭炮的雛形嘛?
朱瞻基聽完趙準的解說,臉上浮現一抹奇異之色。
後世中,這玩意兒的作用可是相當重要,尤其是火箭炮配上皮卡車,那簡直就是經典之作啊。
價格低廉、機動性強且力不差,曾讓某個國家感到困惑不解。
即便這個時代還未出現皮卡,但馬車依然隨處可見。
想到這裏,朱瞻基開口問:“威力如何?”
趙準搖搖頭:“由於火箭數量增加,整體威力有限,不過用於威懾敵人卻非常合適。”
朱瞻基聽完也不禁跟著搖頭,心裏明白問題或許出在上。
這也是早期火器無法完全替代的主要原因。
當時配方較為原始,威力受限。
若想提升威力,就得增加用量,但這樣會導致裝填時間變長。
為增強威力,火器體積勢必增大,重量上升,靈活性也就隨之下降。
就像這款“一窩蜂”
火箭炮,雖是創新之舉,但由於威力不足,火箭本身的威力也被削弱,整體性能打了折扣。
要是能把這類裝置結合現代火箭炮與皮卡的設計裝在馬車上,雖然精準度可能稍遜,但在追擊戰或巷戰中,這無疑將是絕佳的利器。
可問題是,朱瞻基對此也束手無策,他記得的配方不多,其實也屬於最原始的那種。
與當時流行的配方相比,不見得會有太大進步。
想到這些,朱瞻基意識到再探討下去也無濟於事,威力的問題不解決,一切構想都是紙上談兵。
站在一旁的趙準不知太孫殿下心中所思,看到朱瞻基麵露失望之色,立刻又緊張地推薦了幾款威力強勁的火器。
有單管、雙管、三管火銃,口徑各異的巨炮,甚至還有傳說中的“轟天雷”,能在水麵飛行數裏還能二次發射的“火龍出水”,以及被稱為古代捆綁式火箭始祖的“神火飛鴉”
。
朱瞻基聽得目瞪口呆,不得不承認大明在火器研發方麵確實令人欽佩。
不過缺點也很明顯,不僅本身存在局限,就連火器材質大多為銅製,甚至直接使用竹子,尤其是火炮,反而更偏愛輕便型的火炮。
炮彈種類繁多,有石彈、鐵彈等,唯獨缺少開花彈。
當趙準將大明現有的火器裝備講解得差不多時,朱瞻基才勉強按捺住追問更多知識的欲望。
他從懷中摸索片刻,拿出一張事先備好的紙遞給趙準。
“你看這樣子的火銃,你們能不能造出來?”
趙準下意識接過來,不敢怠慢太孫的囑托,立刻認真審視。
紙上畫著一幅他非常熟悉的火銃設計圖。
喜歡大明:從監國開始卷瘋全世界請大家收藏:()大明:從監國開始卷瘋全世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