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軻比能歸降

字數:6527   加入書籤

A+A-


    在那蒼茫的北疆大地上,夜幕如一塊巨大的黑色綢緞,沉甸甸地壓下來。凜冽的寒風呼嘯而過,似是無數野獸在低吼。
    突然,一陣熟悉的聲響如驚雷般在空氣中炸開:“大汗!我們又見麵了,此次你們已經被我軍團團包圍,負隅頑抗,隻能是死路一條。我答應你的九擒九縱,也已經是第九次了,你是降還是不降?”
    這聲音,如同一把銳利的劍,直直地刺進軻比能的耳中。他心中一凜,順著聲音的方向望去。
    隻見在那跳躍的火把亮光之處,一輛精致的四輪車靜靜停駐,車上之人,正是老對手大漢丞相諸葛亮。
    他身著一襲素雅的白色長袍,在火光的映照下,宛如仙人下凡。身旁,副都督郭淮、副將薑維以及其他將領們,皆神色肅穆,威風凜凜。
    然而,最讓軻比能和骨力幹大為震驚的是,四胡首領竟赫然在場。無需多問,便已知曉,這四人已然投降了諸葛亮。他們的眼神中,早已沒有了昔日的桀驁不馴,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對諸葛亮的敬畏與臣服。
    軻比能環顧四周,隻見諸葛亮和眾將身後是全副武裝的盾牌手,他們手持巨大的盾牌,如同一座座移動的堡壘。
    緊接著是弓箭手,弓箭手們則張弓搭箭,箭在弦上,隨時準備發射;再後麵是重裝步兵,他們身披厚重的鎧甲,步伐整齊而堅定;
    最後是全副武裝的騎兵,他們騎在高大的戰馬上,目光如炬,威風凜凜。而在最前方,四百架諸葛連弩整齊排列,弩箭和箭矢均已上弦,猶如一頭頭蟄伏的猛獸,隻等諸葛亮一聲令下,便要將軻比能的人馬全殲。
    軻比能心中明鏡似的,自己與諸葛亮九戰九敗,已然拚盡了全力。如今,四胡首領也已投降,自己勢單力孤,再無與諸葛亮爭鬥的能力。
    他望向身旁的骨力幹,隻見骨力幹也是一臉的凝重,顯然也清楚目前的形勢。骨力幹微微頷首示意,軻比能見狀,心中長歎一聲,仿佛將多年的疲憊與無奈都隨著這一聲歎息吐了出來。
    隨後,他緩緩跪地,聲音低沉而誠懇地說道:“丞相,天意如此,我軻比能願意投降大漢,從此以後臣服大漢,世世代代永不反叛,感謝丞相九擒九縱之大恩,永生難忘!”
    諸葛亮見狀,連忙起身,從那精致的小四輪上快步走下,幾步便來到軻比能身前,雙手將他扶起,說道:“大汗真心歸降我大漢,不愧我孔明的一番苦心啊!”說罷,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那笑容如同春日裏的暖陽,溫暖而明亮。
    軻比能為了感謝諸葛亮九擒九縱的大恩大德,在與諸葛亮溝通之後,決定在陰山的山頂修築一座九丈高的祭天台。
    諸葛亮在征求太上皇田英的同意後,決定在此台上宣讀太上皇冊封大汗軻比能為北疆王的詔書。
    時光匆匆,祭天台終於完工。這一日,諸葛亮率領眾將和麾下的人馬,浩浩蕩蕩地來到陰山下。
    抬眼望去,陰山之巔,雲海翻湧,如怒濤般洶湧澎湃,仿佛在訴說著這片土地的滄桑與變遷。
    諸葛亮身著一襲白袍,勝似雪般潔白,他靜靜地立於九丈高的祭天台前,宛如一座巍峨的山峰,沉穩而莊重。台下,五胡首領匍匐在地,如星鬥拱衛著明月,彰顯著對諸葛亮的敬畏與臣服。
    山風呼嘯而過,卷起軻比能那褪色的狼頭戰旗,與漢軍玄鳥旌旗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奇異而壯觀的圖騰。山下,三十萬各族兒郎紛紛卸甲棄兵,他們的臉上,既有對戰爭的厭倦,也有對和平的渴望。
    “北疆王,請登台。”諸葛亮的聲音,穿透雲層,在山穀中回蕩。
    軻比能赤足踏上那冰涼的玉階,每一步都仿佛踏碎了舊日的榮光。他望見祭天台四角的青銅鼎中,燃著漢家與鮮卑的混合香料,青煙嫋嫋升起,竟化作並蒂蓮形狀,仿佛是胡漢兩族友好融合的象征。
    當軻比能登上最後一階時,諸葛亮緩緩地打開手中的詔書,朗聲宣讀道:
    “奉天承運,太上皇詔曰:夫天下大勢,和為貴也。昔高祖定鼎,光武中興,皆以德化遠人,懷柔萬邦,遂致四海歸心,八方來朝。
    今北疆軻比能,本為胡虜之首,率眾擾邊,塗炭生靈,朕心惻然。幸賴丞相諸葛孔明,忠智冠世,謀略超群。受命以來,夙夜憂歎,誌在安邦定國,撫綏邊夷。於北疆之地,與軻比能九戰九捷,然丞相仁心宅厚,不忍多殺,每擒必縱,欲以德感其心,以恩化其頑。
    軻比能感丞相不殺之洪恩,幡然悔悟,誠心歸降。其言辭懇切,態度恭謹,願永為漢藩,共禦外侮。此乃天佑大漢,神助聖明,實乃可喜可賀之事也。
    今丞相上表,請封軻比能為北疆王,以安其眾,以固邊疆。朕思之再三,以為丞相此議,深合朕意。
    北疆之地,廣袤無垠,胡漢雜處,若能以恩信結之,則邊境可寧,百姓可安。故特降詔曰:封軻比能為北疆王,賜以金印紫綬,冠冕衣裳。望其恪守臣節,忠於大漢,撫綏其民,勿生叛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同時,朕亦望漢胡從此以後,親如兄弟,和睦相處,通商互市,交流文化,再無戰爭之患,共享太平之福。
    北疆王當明鑒朕心,共襄此盛舉,以成萬世之功業。布告天下,鹹使聞知。
    太上皇田英
    平昊元年十月十六。”
    話音剛落,軻比能伸出右手放在胸前,低頭恭敬地道:“謝陛下隆恩!”
    諸葛亮深知胡人的禮節,沒有按照漢人的禮節來要求軻比能,於是點點頭,從長袖中拿出一卷帛書,緩緩展開。
    隻見那帛上用漢隸與鮮卑古篆並寫:“天設山河,胡漢同脈;今封爾為北疆王,永鎮朔方。”
    軻比能的瞳孔驟然收縮,隻見那帛書右下角,赫然蓋著大漢天子玉璽與鮮卑薩滿金印!
    諸葛亮捧起那鎏金錯銀的北疆王印,印鈕雕著交頸的天鵝與蒼狼,栩栩如生,仿佛在訴說著胡漢兩族的和諧共生。
    軻比能雙手接過時,發現印底除“漢北疆王”四個字以外,竟然還刻著鮮卑古語:“以血為盟,以山為誓”。
    台下突然傳來鮮卑第一勇士骨力幹的驚呼。隻見印匣底層暗格彈開,露出半卷《漢書·匈奴傳》與鮮卑薩滿經卷。
    諸葛亮輕撫經卷,感歎道:“大汗可知,這經卷缺頁處,補的是《論語》中的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軻比能喉頭滾動,心中湧起一股複雜的情感。他忽然想起八擒八縱時,諸葛亮每夜派人送來漢家典籍,自己總嗤之以鼻,認為那些不過是無用的文字。
    可昨夜挑燈夜讀,竟發現鮮卑古語與上古雅言頗多相通之處,仿佛打開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門。
    “請北疆王行漢家跪拜禮。”司禮官高唱。
    軻比能聞言渾身劇震,鮮卑人隻跪天地父母,豈可向人臣折腰?他望向台下,隻見骨力幹已換上漢家儒服,正用鮮卑語高喊:“大汗!當年冒頓單於尚向漢室稱臣!”
    軻比能又望向台下的四胡首領,以匈奴首領於夫羅為首的四人用力點了點頭,眼神中充滿了鼓勵與期待。
    軻比能緩緩地跪倒在地,學著漢人的模樣行跪拜禮,諸葛亮緩步向前,扶起軻比能,兩人四目相對,一切均在不言中。
    山風驟起,吹散軻比能束發的狼尾辮。他忽然解下腰間金刀,割斷一綹長發,高聲道:“此發代首,若違此誓,有如此發!”
    發絲飄落玉階,竟與諸葛亮昨夜所贈的《止戈賦》殘頁纏作一團,仿佛是命運的安排,預示著胡漢兩族從此將攜手共進。
    諸葛亮奏響焦尾琴,琴聲如鬆濤過澗,悠揚而動聽。五胡首領跟著節拍起身,匈奴首領於夫羅用生硬的漢語唱道:“胡馬不嘶漢家月,羌笛長鳴共雲天。”
    鮮卑薩滿敲響鹿皮鼓,竟與漢軍戰鼓合奏出《無衣》古調,那激昂的鼓點,仿佛是胡漢兩族團結一心的呐喊。
    當軻比能咬破指尖在盟書上按下血印時,天空突然炸響驚雷。暴雨傾盆而下,卻澆不滅祭天台前的九鼎之火,那火焰在雨中熊熊燃燒,仿佛是胡漢兩族永不磨滅的希望。
    諸葛亮展開盟書朗聲誦讀:“自今日起,北疆設郡縣,用漢律;然王可自治,歲遣質子入洛陽。”
    骨力幹突然捧著一壇馬奶酒衝出人群,朗聲道:“丞相!這是我們連夜釀的和合酒,用黃河水與陰山雪水共釀!”酒壇開啟時,酒液竟呈琥珀色,泛著七彩光暈,仿佛是胡漢兩族友誼的結晶。
    諸葛亮舉杯向天,高聲道:“願此酒化作長河,永潤胡漢!”
    九十萬漢胡大軍齊聲高呼:“胡漢同澤,永息刀兵!”聲浪震得陰山積雪簌簌而落,仿佛是大自然也在為這胡漢和盟的盛事歡呼喝彩。
    軻比能望著沸騰的人群,突然發現鮮卑戰士的彎刀都已換成漢家環首刀,但刀柄纏著五色絲線——正是他幼時見過的薩滿祈福繩結,心中不禁湧起一股暖流。
    封王大典後第七日,陰山腳下立起“胡漢互市”牌坊。軻比能戴著諸葛亮所贈的玉冠,看著鮮卑商人用貂皮換取漢家絲綢。
    忽然,一個匈奴孩童舉著糖葫蘆跑來,奶聲奶氣地道:“大汗!漢人的糖比馬奶酒還甜!”
    軻比能想起與諸葛亮鏖戰的往事,不禁感慨萬千,伸手摸了摸小童的頭,會心地笑了。
    諸葛亮正在教各族長老用算籌記賬,聞言笑道:“此物配方可傳於北疆,但須用陰山蜂蜜代替蔗糖。”
    他忽然指向遠方,隻見鮮卑少年正用漢家犁鏵翻地,而漢家農夫學著用馴鹿奶製酪——昨夜暴雨衝垮的界碑處,已自發形成新的市集,一片繁榮的景象。
    當夜,軻比能獨自登上陰山望鄉台。懷中揣著諸葛亮贈的《水經注》,書頁間夾著半片焦尾琴的桐木。
    山下傳來胡笳與編鍾合奏的《幽蘭操》,那悠揚的旋律,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他的心間。他忽然明白,這九擒九縱原是要擒住人心,諸葛亮以他的智慧和仁德,贏得了胡漢兩族的尊重與信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不久,陰山腳下的冶鐵作坊飄出青煙。軻比能親自主持將當年繳獲的十萬柄彎刀熔鑄成農具。
    骨力幹捧著新鑄的曲轅犁激動道:“大汗!這犁比漢家的還多三個齒,是我們鮮卑工匠改良的!”
    諸葛亮巡視時,發現熔爐旁立著塊石碑,上用漢隸與鮮卑文並刻:“刀劍化犁,永絕兵戈”。
    軻比能指著遠處學堂,微笑道:“丞相請看,各族孩童都在學《千字文》,但鮮卑語版是您特意讓薑維編的。”
    忽然,馬蹄聲自南方傳來。軻比能一驚,卻見是漢軍送來新稻種。
    領頭的偏將笑道:“北疆王,這是丞相培育的和合稻,能在陰山寒地生長。”他卸下的馬鞍上,竟掛著軻比能當年用的金狼頭牌,仿佛是時光的見證,見證著胡漢兩族從戰爭走向和平的曆程。
    二十年後,陰山祭天台已改成“胡漢同文碑”。軻比能的孫子作為第二代北疆王,正在主持春祭。
    碑前擺放著漢家鼎彝與鮮卑鹿石,碑文用七種文字刻著:“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然胡風漢韻,各美其美。”
    黃河岸邊,白發蒼蒼的骨力幹正在教孫輩唱《止戈賦》。忽然,上遊漂來無數河燈,每盞燈上都畫著胡漢交融的圖案。骨力幹指著最大那盞,開心地道:“看!這是當年丞相與大汗共放的和合燈!”
    夜幕降臨時,陰山之巔亮起新的烽火台。但這次燃起的不是狼煙,而是用鬆脂與艾草混合的“和合煙”。
    嫋嫋青煙中,隱約可見諸葛亮與軻比能的虛影並肩而立,焦尾琴與馬頭琴的和鳴響徹北疆。
    那悠揚的琴聲,仿佛穿越了時空,訴說著胡漢兩族和平共處、團結友愛的美好故事。
    當然這是後話,暫且按下不表,但那胡漢和盟的佳話,卻永遠銘刻在了北疆大地的曆史長河中,流傳千古,熠熠生輝。
    喜歡開局救了諸葛亮,劉禪愛死我了請大家收藏:()開局救了諸葛亮,劉禪愛死我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