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江北行二)
字數:3701 加入書籤
項英一行人繼續行程,隨後到達黃花塘江北部指揮部,楊文翰也從定遠趕到黃花塘。張參謀長、楊文翰先詢問了皖南以及葉挺辭職的情況。然後兩人向他詳細報告了皖東根據地建設,軍隊發展情況。新四軍剛來時花園口決堤難民眾多,新四軍竭力救災,後又組織民眾屯墾,贏得了民心,加之國軍剛剛潰散、新四軍迅速填補了空白,成了淪陷區唯一的中國軍隊、淪陷區百姓的希望寄托在新四軍的身上,新四軍協助下當地黨組織得到迅速恢複,通過民主選舉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實行減租減息。一係列措施實施後,再加上日軍抽調兵力進攻武漢,皖東兵力嚴重不足,新四軍抓住機會得到迅速發展在皖東紮下根來。皖東這裏不缺人、一是難民眾多,二是本地居民人口基數大。不缺槍,國軍潰散時在民間留下眾多槍支彈藥,秋收過後暫時不缺糧。經過五個多月的努力,無數次的遊擊作戰,日軍已被新四軍壓縮到縣城、鐵路、公路沿線,不敢輕易出擊。
張、楊兩人都認為現在能阻礙新四軍發展一是基層軍官、有經驗基層骨幹嚴重不足,影響戰鬥力。皖南教導隊的到來解決了一部分問題,但部隊需要發展,這一問題將長期存在。二是錢糧問題,新四軍來皖東救災完成時,就迅速組織屯墾,搶種,補種糧食作物、輔糧作物,同時籌集資金購糧,才勉強應付到秋糧入庫。秋收過後新四軍加大了屯墾規模搶種冬小麥,積極備荒。江北技揮所還積極發展小工業,工商業拓展稅源,但無奈時間太短,總體上錢糧食的問題會製約新四軍的快速發展。
皖東根據地的迅速發展讓項英深切感受到敵後戰場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新四軍麵對的問題也不少。
在黃花塘項英、張雲逸、楊文翰、周子昆開會商議,李振華列席、並擔當記錄。
項英通報了總部新四軍向北、向東發展的戰略,同時陳述了陳 毅、高 亭的意見。《論新四軍的發展方向》油印本也發給張、楊二人。兩人仔細看完文章,不約而同的看向李振華。兩人都是李振華的老領導,以前也對他很是看重。李振華被兩人看的都不好意思了。
楊文翰打趣他說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大家哈哈大笑。進入正題大家都表示擁護總部的戰略,三人商議大別山向桐柏山方向發展,皖東向蘇北、山東挺進,江南部隊向蘇州、上海方向發展,相機越過長江向蘇北發展,與江北部隊會師,再向北進入山東沂等區域發展,與華北八路軍打通聯係。
項英談到建立抗日軍政大學分校,張、楊認為皖東建立分校勢在必行,鄂豫皖也有必要。同時提出皖南根據地按計劃是要慢慢撤離的話,是否有必要皖南建校,這會增加撤離的風險。而且在皖南也不好開展政治教育。不如幹脆建到江北指揮部這邊,可以就地培養幹部。項英認為盱眙這邊風險也很大,心中思慮如果能在山東山區紮下根來,那裏才是辦校的好地方。
楊文翰提議,學校分為三部分,基層軍官培訓在大別山,中高級軍官培訓江北指揮部,技術兵種在皖南建校培養。皖南分校以教導隊的形式存在,皖南有個好處是離華東近,知識青年多,可以多吸引一些人才,為新四軍多輸送些新鮮血液。這類學校的規模就不會太大,避免引起日軍或國軍的注意,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經過討論大家均表示同意。接著大家又討論具體執行北上任務部隊,把方案大綱確定了下來,皖東北上蘇北、山東的部隊規模確定為三個主力團,三個主力團走後皖東會重新組建這三支部隊。
項 英交待楊文翰,向蘇北、向山東發展的工作要落在他的身上。任務很艱巨,他要有思想準備。他這個開路先鋒做好了,我們新四軍的發展前景就打開了。山東還有八路軍山東縱隊,據去延安的黎玉書記介紹,人數有三萬餘人,但沒有經過正式軍事訓練,戰鬥力較弱。也急需正規部隊過去。
楊文翰道:再困難也沒有在贛東北打遊擊困難,隻要有了方向,我們不斷努力總會有一天成功的。
項 英笑了,拍了拍楊文翰的肩膀,一切盡在不言中。
楊文翰又道:首長,能不能把李振華留下來給我當參謀,這個任務非常艱巨而重大,又是李振華提議的,我想他應該會有很多發展的思路。
項 英最終同意了楊文翰的要求,把李振華留在了江北指揮部。。
項英在黃花塘隻呆了兩天就啟程回皖南,經黃山至柘皋河,乘汽艇過巢湖到達翠屏山,經無為過長江,一路風餐露宿。11月12日終於返回皖南軍部。
顧不上休息,項英就找來袁國平了解軍部這段時間情況。
袁國平向項報告,三支隊剛打了一場勝仗,10月30日,灣祉日軍出動500餘騎兵,分三路向我進犯,企圖一舉消滅新四軍駐紅楊樹、馬家園一帶的守軍。譚震林立刻命令六團三營扼守馬家園、十甲村、夫子筷現名保沙),擔任正麵防禦,五團三營擔任左翼側擊和警戒,二營隨團部駐紮西河鎮,一營活動於青弋江鎮至蒲橋一線作預備隊。接火後,我軍以小戰鬥群加單個散兵坑同日軍靈活作戰,有效地打擊了敵人。經過4天激戰,我軍再次挫敗敵人的進攻,殲敵300多人,收複馬家園、紅楊樹。我方傷亡32人,其中排長1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次項英秘密行動沒有攜帶電台,因而現在才知道打了勝仗。
袁國平道:首長,這次江北之行,收獲怎樣?
項英講到,不須此行,不到江北不知道,皖東、皖中、皖西都發展的很好,無論是軍事、還是民事都出乎我的意料,短短幾個月的時間,日軍被壓縮到縣城和公路沿線一帶,這裏麵有日軍兵力空虛的因素,但江北能做這個地步,也是很不容易。
項英講他從無為到大別山新開嶺,都沒有偽裝,正大光明的大白天過去。這段時間他是充分感受到了敵後戰場大有可為。這次他和江北的同誌進行了深入的意見交換,大家一致認為向北、向東發展是新四軍發展的必由之路。
江北會議決定讓楊文翰同誌向蘇北發展、向山東發展,以期打通與華北八路軍的聯係。江南部隊還要向東繼而向北,往蘇北發展。
接過會議紀要,袁國平翻看起來。看完後,良久道:首長,我覺得很有可行性,江南部隊向東向北發展我本來就是讚同的。
項英坦言他本來是有疑慮的,這次北上才讓他感受到了敵後發展空間廣闊,以前想法狹隘了。這些會議紀要總結成文件,還有李振華的《論新四軍的發展方向》發給總部,延安總部會支持新四軍的。江南部隊向東、向北發展本就是貫徹總部的決策,
兩人商議決定蘇南部隊第1團、第6團可以做先鋒去蘇北試試水,第1團也不用調回來皖南。軍部這邊有獨立團、5團、新5團足夠了。
兩天後,延安總部收到了新四軍軍部的電報,電報中有詳細的東進、北上計劃。政治局首長們也鬆了口氣,老項的腦筋總算轉過來了。先前政治局決策新四軍發展方向是向東、向北,老項雖然沒有反對,但大家都清楚他心裏是有疑慮的,部隊以前鑽慣了大山,突然來到平原,擔心部隊立不住腳,也屬正常。其實高 亭的想法也差不多,皖東局麵一打開,他們思想就轉變了。
政治局又討論了《論新四軍的發展方向》這篇文章,有首長感慨李振華眼光敏銳,他提出的全力經營山東,與總部的想法不謀而合。
延安總部批準新四軍東進,北上山東的計劃,與八路軍進軍山東的計劃同時進行。
喜歡抗戰之重生當新四軍請大家收藏:()抗戰之重生當新四軍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