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非大陸殖民地的呼聲
字數:2708 加入書籤
炎國以“代管”、“托管”、“保護性占領”等名目攫取的海外領土,遠不止美洲一隅。
在非洲、在大洋洲、在亞洲的其他角落,帝國戰車的鐵輪同樣碾過傳統的生存方式與脆弱的自治夢想,將無數遙遠的土地和人群強行綁上了奉天的戰車。
與近在美洲的墨士蘭不同,這些散布全球的“非大陸殖民地”距離帝國核心更加遙遠,文化隔閡更深,但壓迫的本質並無二致,因而反抗的呼聲也以各自的方式,在寂靜的深海與廣袤的陸地上悄然響起。
炎國從德士蘭手中“接收”的德屬東非坦噶尼喀)和德屬西南非洲納米比亞),以及通過戰後安排從奧斯士蘭帝國“委任統治”獲取的中東部分領土但影響力深入北非),並未迎來所謂的“秩序與發展”。
在東非新齊魯)的種植園和劍麻田裏,本地勞工在炎國監工的皮鞭下,為帝國的紡織業和戰略儲備揮汗如雨,獲得的報酬微乎其微。
傳統的遊牧路線被封鎖,土地被劃歸給炎國的農業公司,衝突時有發生。
在西南非洲的沙漠和礦區,豐富的鑽石和礦產資源被瘋狂開采,環境遭到破壞,原住民部落被驅趕到更貧瘠的“保留地”,生存條件極端惡化。
在北非的港口和軍事基地,本地人淪為二等公民,承擔著最繁重的勞役,卻無法享有任何政治權利,宗教和文化習俗受到壓製和歧視。
反抗的形式多種多樣:從消極怠工、破壞工具,到小規模的襲擊礦場主和運輸隊,再到秘密傳播反抗思想、與外部世界如殘存的英法殖民勢力或新興的民族主義者)取得聯係。
盡管這些行動分散而弱小,卻像非洲草原上的星星之火,在廣袤的土地上此起彼伏。
從德士蘭手中購買的德屬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馬裏亞納群島、加羅林群島、馬紹爾群島等地,被炎國視為至關重要的戰略支點和海軍基地。
龐大的軍事設施拔地而起,機場、港口、雷達站改變了島嶼的自然地貌。
島民們世代相傳的生活方式和傳統文化遭到毀滅性打擊。
漁場被劃為軍事禁區,聖地被推平修建機庫,年輕人被征召從事軍事工程建設。
炎國駐軍與本地居民關係緊張,衝突和侮辱性事件頻發。
看似天堂般的島嶼,變成了布滿鐵絲網和炮管的軍事堡壘。
反抗在這裏更加艱難,人口稀少,與世隔絕。
但並非沒有。
一些部落酋長秘密集會,試圖保存文化火種;
一些島民利用對地形的熟悉,進行小規模的破壞和情報傳遞;
更有甚者,劃著獨木舟,冒著生命危險,試圖向偶爾經過的外國船隻傳遞信息,控訴炎國的統治。
在東南亞,除了已被血洗的菲士蘭,炎國的勢力通過經濟滲透和軍事威脅,深度介入暹羅、緬甸、甚至法屬印度支那和荷屬東印度印尼)。
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既恐懼炎國的吞並,又試圖利用炎國與舊宗主國之間的矛盾謀求獨立,局勢複雜微妙,反炎情緒在精英和民眾中同時滋長。
這些分散在全球各個角落的殖民地,情況各異,反抗的形式和強度也各不相同。
但它們擁有共同的紐帶:
1. 被剝削的命運:資源被掠奪,勞動力被壓榨,利益被輸往遙遠的奉天。
2. 被壓迫的地位:淪為二等甚至三等公民,政治權利被剝奪,文化受到歧視和打壓。
3. 被忽視的苦難:他們的痛苦和呼聲,被帝國核心區的繁榮喧囂所徹底掩蓋,難以引起外界的關注。
然而,這些呼聲並非完全孤立。
墨士蘭反抗的消息,通過隱秘的渠道,像野火一樣在各大洲的殖民地間流傳,帶來了微弱的希望和鼓舞。
一些被流放的舊殖民地官員、傳教士、國際人道主義者,也開始零星地向外界披露炎國殖民統治的真相。
在奉天宏偉的帝國大廈裏,這些遠方的、微弱的呼聲被視作“微不足道的麻煩”和“必要的統治成本”。
鎮壓的命令被下達:增派駐軍尤其是以“高效冷酷”聞名的櫻花仆從軍),加強情報控製,分化拉攏本地精英,對反抗領袖進行無情追殺。
但是,壓迫無法永遠扼殺呼喊。
非大陸殖民地的呼聲,雖然遙遠而分散,卻共同構成了一曲低沉而悲愴的多聲部合唱,回蕩在帝國遼闊卻並不穩固的版圖之上。
它們預示著,帝國的全球統治並非堅不可摧,這些看似微小的裂痕,終有一天可能在外力或內部壓力的作用下,蔓延成致命的深淵。
全球霸業的輝煌外表下,深埋著無數顆等待爆發的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