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竹徑尋幽悟健魂
字數:4231 加入書籤
雲麓詞心錄·第七十章:竹徑尋幽悟健魂
金陵的玉蘭剛謝,煜明收到了來自蜀地的信箋。鵝黃信紙上,鐵線篆寫著“青城竹茂,邀君共赴隱逸約”,落款是“鶴軒、鬆濤、竹溪”。這三人皆是煜明在武當山論道時結識的友人,鶴軒善太極,鬆濤精劍術,竹溪則通曉草木之理,四人曾在泰山之巔共賦《登嶽》長歌,自此以“雲麓五友”相稱,取“雲麓煙霞,健心同修”之意。
一、青城初曉·竹露沾衣
四月的青城山籠罩在晨霧中,煜明背著葛布行囊,在天師洞前遇見了等候的三人。竹溪身著青布襦裙,正蹲在竹叢旁觀察晨露,鬆濤手持長穗劍,正在石階上演練“太極十三劍”,劍穗掃過青石板,驚起數隻山雀。鶴軒則站在觀前古銀杏下,雙手如抱球狀,正在吞吐晨息,衣袂隨山風輕輕擺動。
“煜明兄來得巧,昨夜山雨初霽,正是竹露最清冽的時候。”竹溪笑著起身,手中捧著一片碩大的竹葉,葉心盛著數顆晶瑩的露珠,“《本草拾遺》說竹露‘性平,味甘,能清心火’,一會煎茶正好。”
鶴軒收功走上前來,衣上還沾著幾縷竹絲:“青城山多竹,當年張道陵天師在此結茅傳道,想必也常與這竹影為伴。”他指了指山間漫無邊際的竹林,晨霧在竹梢流轉,恍若綠色的雲海,“鬆濤剛才練劍,劍鋒過處,竹葉竟不落一片,倒合了‘草木含情’的意境。”
四人沿著竹徑徐行,腳下的落葉發出沙沙聲響。忽然,前方傳來“砰”的一聲悶響,隻見一位老者單手持竹篙,撐在兩株巨竹之間,雙腿懸空,竟如遊龍般在竹枝間蕩來蕩去。鬆濤低聲驚歎:“這是‘竹間飛渡’,當年在武當山聽師父說過,需得練足十年輕功,方能借力竹枝而不折。”
煜明望著老者矯健的身姿,忽然想起竹溪寄來的詩中“雙手撐杆如立嶽,雙腿展翼似翔天”,此刻實景入眼,竟比詩句更顯靈動。老者落地後看見他們,笑道:“幾位可是來尋‘竹林健影’的?老朽姓林,在此種竹三十年,每日與竹相戲,倒悟出些強身之道。”
二、竹塢論劍·剛柔相濟
林老者引他們到一處竹塢,塢中設有木架、石鎖、竹梯等器械,另有一汪清泉從竹根下流出,匯集成潭。鬆濤按捺不住,抽出長劍,以劍穗為筆,在地麵沙礫上寫下“剛柔並濟彰奇技,動靜相諧賦雅篇”,正是煜明曾題贈他的詩句。
“好字!”鶴軒撫掌讚歎,隨即走到木架前,雙手撐杆,竟做出倒立姿勢,雙腿在半空擺出“太極”圖案,“當年在武當山,師父常說‘動若脫兔,靜若處子’,其實健身如悟道,皆在一個‘和’字。”
竹溪蹲在清泉邊,用竹筒接水,忽然指著潭中倒映的竹影:“你們看,竹有剛勁,卻能隨風彎曲;水本柔弱,卻能穿石。健者之道,不正是取法自然?”她轉頭望向林老者,見他正用竹篙挑起百斤重的石鎖,卻如拈花般輕鬆,“就像林前輩,借竹力而養人力,正是‘融入自然尋至美’的妙境。”
煜明忽然想起去年在黃山,曾見采藥人在懸崖間攀援,身輕如燕,與眼前場景竟有相通之處。他走到竹梯前,試著攀登,竹梯隨腳步輕輕晃動,卻暗含韌性,正如詩中“力融自然彰堅韌”所寫。林老者見狀,笑道:“竹梯雖晃,卻承得住千鈞,就像人的筋骨,看似柔軟,實則堅韌。”
鬆濤忽然收劍入鞘,從行囊中取出一幅《竹林健影圖》,正是昨日在山腳下所繪:竹影婆娑中,鶴軒打太極,竹溪采竹露,林老者飛渡竹間,每一筆都勾勒出人與竹的和諧之美。“可惜沒畫出煜明兄觀竹時的神情,”鬆濤笑道,“那眼神,倒像是要把竹影都收進詩裏。”
三、茅簷煮茶·草木知心
晌午時分,林老者在竹塢茅簷下煮茶,用的正是清晨收集的竹露。陶罐中,青城山的老茶緩緩舒展,茶香混著竹香,在茅屋中繚繞。竹溪取出帶來的《山家清供》,翻到“竹萌羹”一節,忽然笑道:“當年陸放翁在蜀地,曾寫‘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此刻我們有竹露茶、竹筍羹,倒比放翁更添幾分野趣。”
鶴軒端起茶盞,忽然起身,對著竹林行了個道家禮:“多謝竹子賜我們衣食住行,古人說‘不可居無竹’,誠不欺我。”他轉頭望向煜明,“還記得我們在泰山說的‘健心’嗎?身健易,心健難,唯有與自然相融,方能得真健。”
說話間,林老者忽然走到竹叢前,單手撐地,竟以“一葦渡江”之勢,在竹枝上連點七下,最後穩穩落在竹塢石桌上。鬆濤擊掌喝彩:“這手‘竹上飛’,比書中記載的還要精妙!”林老者捋須笑道:“老朽哪懂什麽精妙,不過是每日與竹相處,不願辜負這滿山青翠罷了。”
煜明望著茅屋牆上掛著的幾幅字,其中一幅正是“健者風姿”:“翠影林間意氣昂,嬌軀倒立韻悠長。”此刻見林老者演示,方知詩句中的“意氣昂”並非虛寫,而是真正融入骨髓的生命力。他忽然明白,所謂“健影”,不僅是身姿的矯健,更是心靈與自然的共振。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四、幽篁夜話·健魂詩心
入夜,四人在竹塢外燃起篝火,鬆濤取出隨身攜帶的七弦琴,彈奏起《風入鬆》,琴音與竹葉沙沙聲交織,恍若天籟。鶴軒借著月光,在竹片上刻字,正是林老者口述的健身口訣:“竹有節,人有骨,節節相通,骨骨相承。”
“你們看這竹,”竹溪指著火光照亮的竹叢,“生長時每節必直,遇風雨則彎腰,雨後又挺直,正如人在困境中,需能屈能伸。”她轉頭望向煜明,“當年你在赤壁賦中寫‘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如今看這竹林,萬千竹枝雖小,卻能聚成竹海,這不正是‘個體與自然’的妙喻?”
煜明忽然想起白天看見的“健女身姿若遊龍”,那是竹溪在演示“導引術”時的模樣,柔中帶剛,與竹的特性竟完全契合。他取出隨身攜帶的《雲麓詞鈔》,翻到去年在武夷山茶寮寫的《鷓鴣天·健行》,輕聲吟誦:“竹杖芒鞋踏翠煙,山風解帶意悠然。剛柔自在心中悟,不向人間羨羽仙。”
篝火劈啪作響,火星濺入竹林,轉瞬熄滅。林老者坐在竹椅上,望著漫天星鬥,忽然說:“老朽這輩子,見過太多追求‘健’的人,有的練力,有的練氣,卻少有人懂得‘健’的根本在‘和’。和於自然,和於本心,方能長久。”
鬆濤忽然停琴,取出一幅新畫,畫中四人圍坐篝火旁,背後是參天竹林,上方題著“竹徑尋幽悟健魂”。鶴軒笑道:“這幅畫該收進《雲麓詞心錄》,讓後世知道,我們尋的不是強身之術,而是健心之道。”
五、晨曦別鶴·雲麓長歌
次日清晨,山霧未散,林老者送他們到竹徑盡頭。他從懷中取出幾支竹笛,送給每人一支:“竹笛之聲,可通天地,閑時吹一曲,勝似服藥。”煜明接過竹笛,忽然想起昨夜篝火旁,林老者曾用竹笛吹奏《鶴鳴九皋》,聲傳十裏,驚起宿鳥。
四人行至半山腰,忽聽頭頂傳來鶴鳴,抬頭隻見兩隻丹頂鶴從雲隙中飛過,長長的尾羽劃過藍天,竟與竹梢的弧度相映成趣。竹溪忽然輕吟:“且看高難舒意氣,青春似火韻無窮。”這正是她為“健者”寫的詩句,此刻用來形容眼前景象,竟再貼切不過。
站在觀景台上,俯瞰山下茫茫竹海,煜明忽然明白,所謂“健魂”,從來不是單指身體的強健,而是將人的生命力融入自然,在剛與柔、動與靜、強與韌之間,找到內心的平衡。就像這滿山的竹子,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卻始終保持著向上的姿態。
他取出筆墨,在觀景台的石桌上寫下:
“竹徑深深踏露行,健魂長與自然盟。
剛柔俱是心頭悟,不負雲麓一片情。”
墨跡未幹,山風拂過,竹葉上的露珠紛紛滾落,打在石桌上,發出清脆的聲響。鶴軒望著遠處若隱若現的道觀,忽然說:“下一站,該去終南山了,聽說那裏有位隱士,能在鬆樹上打太極,或許能讓我們對‘健心’有新的感悟。”
鬆濤笑著撫劍:“無論去哪裏,隻要與諸君同行,便是最好的‘健行’。”竹溪則低頭看著手中的竹笛,已經在構思新的曲子,準備將青城山的竹影、健影、詩影,都融入那悠揚的樂聲中。
晨光漸盛,四人的身影漸漸消失在竹徑深處,隻留下沙沙的竹葉聲,和著遠處的鶴鳴,在青城山的山穀間,久久回蕩。而《雲麓詞心錄》中的這一章,也將永遠記錄下他們在竹徑中尋得的健魂,那是自然與人心的共鳴,是詩詞與生命的和鳴。
喜歡雲麓詞心錄:白雲著請大家收藏:()雲麓詞心錄:白雲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