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花影詞心友悌長
字數:4966 加入書籤
《雲麓詞心錄》第一百二十章 花影詞心友悌長
一、花朝雅集逢詞客
暮春三月,雲麓山迎來花朝節。煜明晨起布置花席,將各色盆栽按《花經》所載方位擺放:牡丹居北,芍藥列東,西府海棠仍踞窗前老位置,枝頭已綴滿待放的花苞。忽聞山下傳來驢蹄聲,伴著清亮的吟誦:"東風吹醒百花魂,我自攜琴叩竹門。"
墨軒騎在驢背上,肩頭搭著個繡滿蝴蝶的褡褳,遠遠望見煜明便招手:"快來看某家給你帶了什麽!"褡褳解開,竟滾出數十個精致的花囊,內中裝著玫瑰、茉莉、含笑等幹花,每囊外都題著小楷:"宜入琴囊可佐茶韻"。
"昨兒在江南遇見位老隱士,教我用花露養琴弦。"墨軒取出隨身古琴,琴弦上果然凝著淡淡珠光,"待會兒雅集時試彈《花犯》,必不負這滿庭芳意。"
詩詞融注:
"花朝載酒過雲溪,琴囊初開露未曦。莫怪東風吹鬢早,且看新蕊上春衣。"
——煜明《花朝迎墨軒》
二、詞牌爭鳴鬥芳菲
巳時三刻,雅集開始。硯秋身著青衫,抱著一壇"花露春"酒趕來,酒壇上還粘著半朵未落的杏花:"此酒用七種花瓣浸釀,正合"七巧"花朝之數。"他揭開壇蓋,頓時酒香混著花香四溢,惹得簷下蜜蜂紛紛振翅。
眾人圍坐花蔭下,煜明取出《花間集》殘本,提議以"花畔"為題,各填一闋小令。墨軒挑眉一笑,先取狼毫蘸取石綠顏料,在瓷碟上寫下《如夢令》詞牌:"就用這"粉蕊繁開如繡"起句如何?"說著筆鋒一轉,續道:"應是君子如繡,淡宕風前盈袖。"
硯秋拍案叫絕:"妙!將"佳人"換作"君子",竟別開生麵。"他仰頭飲盡一杯酒,隨手在海棠箋上寫下《謁金門》:"春景俏,粉瓣枝頭爭姣。君子臨風情嫋嫋,風前香韻繞。"末句寫完,忽然指著花枝笑道:"你們看那牡丹與芍藥,可不正是"素袖輕揚曼妙,淺笑嬌姿難描"?"
畫麵擷英:
陽光透過紫藤花架,在石桌上織就碎金般的圖案。墨軒的石綠詞稿旁落著片牡丹花瓣,硯秋的酒壇邊聚著幾隻貪酒的蝴蝶,煜明則手持團扇,為案上的《蝶戀花》詞稿驅趕飛蟲。忽然一陣風過,滿庭花瓣紛紛揚揚落在詞紙上,恰似天公為平仄韻腳點染的胭脂。
三、風折花枝見真意
未時初,天色突變,烏雲如墨般漫過雲麓山。煜明惦記著新栽的綠萼梅,忙與墨軒抬來竹架加固花枝。硯秋卻抱出個雕花木箱,裏麵竟是數十塊刻著詞牌的楠木牌:"暴雨將至,正好與諸君玩"詞牌救花"之戲——每救一株花,需吟一闋相關詞牌。"
話音未落,狂風驟起,一株芍藥被吹得東倒西歪。墨軒衝上前扶住花莖,張口吟道:"《惜紅衣》,歎露冷風清,紅衣半濕......"話未說完,硯秋已拋來麻繩,兩人合力將芍藥綁在竹架上。煜明則護著一盆千葉蓮往廊下跑,忽聞蓮葉簌簌作響,靈感忽至:"《荷葉杯》,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
情感共鳴:
暴雨傾盆而下時,三人已將所有花盆移至簷下。墨軒望著渾身濕透的同伴,忽然想起《詩經》裏"風雨如晦,雞鳴不已"的句子:"古人以雞鳴喻君子不改其度,今我等以詞牌護花,亦是風雪中不改其誌。"硯秋抹了把臉上的雨水,指著傲然挺立的綠萼梅:"這梅花倒像煜明兄,看似溫潤如玉,實則骨節崢崢。"
四、燭下評詞話心長
入夜,雨勢漸緩。煜明在閣中燃起龍涎香,取出白天所作的詞稿逐一品評。墨軒的《如夢令》旁,硯秋用朱砂筆批了"風前君子,皎皎如月"八字;硯秋的《謁金門》下,煜明則注:"香韻繞處,盡是肝膽"。
"世人讀《花間集》,隻道是兒女情長,"墨軒撥弄著燈芯,燭花爆響中忽見硯秋詞稿上的"君子臨風"四字被火光映得透亮,"卻不知花間亦有君子誼。就像這綠萼梅,開在百花叢中不奪其豔,隱於風雨後更見孤高。"
煜明忽然想起去年冬日,硯秋為幫山民討回被占的梅園,在州府大堂上與權貴據理力爭的場景。此刻案頭的綠萼梅正抽出新枝,恰似那人雖處淤泥,卻始終保有清氣。他取過《蝶戀花》詞稿,在末句"幽懷付與花枝繞"旁添了句批注:"幽懷不獨付花枝,更付知己兩三子。"
詩詞點睛:
"燭影搖紅夜已深,花間評點見冰心。風前共護千枝豔,不抵詞中一句真。"
——硯秋《雨夜評花詞》
五、花囊寄遠念君安
小滿時節,墨軒因公差需赴汴京。臨行前,煜明以花朝節所製花囊相贈,每個花囊裏都裝著雲麓山的土產花卉:海棠、牡丹、綠萼梅,另有一卷煜明手書的《花畔詞鈔》。
"此去京師,紅塵撲麵,"煜明將花囊係在墨軒腰間,"望這花香能解京華塵土味。"墨軒輕撫囊上繡的蝴蝶,忽從袖中取出支玉簪:"這是家傳的"花影簪",簪頭刻著《如夢令》詞意,留與兄台鎮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硯秋則抱來一壇新釀的"花朝酒":"待你歸來時,咱們用這酒配新摘的蓮蓬,再填一闋《望江南》。"三人在雲麓山前告別,墨軒的驢蹄聲踏碎滿地落花,驚起的蝶群中,有幾隻竟追著他的身影飛了好遠。
畫麵分層:
晨霧中的雲麓山若隱若現,墨軒的青衫在霧中化作淡淡的影子。煜明手中的玉簪折射著晨光,硯秋的酒壇上凝結著露珠,遠處的花田裏,蝴蝶與蜜蜂正忙著采蜜。忽然有片牡丹花瓣落在煜明肩頭,他輕輕取下,夾進《花畔詞鈔》裏——那是墨軒填詞時曾倚過的花枝。
六、花影扶疏話別情
芒種過後,雲麓閣前的芍藥開得正盛。煜明與硯秋坐在花下,用新收的花瓣製作香粉。硯秋忽然指著花影笑道:"你看這花影橫斜,倒像墨軒那日填詞時的姿態。"
"他在汴京怕是忙得腳不沾地。"煜明將曬幹的花瓣倒入石臼,搗杵起落間,香氣四溢,"前日收到他的信,說在相國寺見到有人賣"花畔詞",竟是咱們雅集的作品被書賈刻印了。"
硯秋聞言大笑,不慎將香粉灑在衣襟上:"甚好!讓那些達官貴人瞧瞧,咱們山野間的詞,可比他們的應製詩多些煙火氣。"說著取過煜明腰間的"花影簪",在石桌上畫起詞譜:"待他歸來,咱們就以這芍藥為題,填一闋《滿庭芳》如何?"
情感升華:
夕陽的餘暉給芍藥花鍍上一層金邊,花影在兩人身上搖曳生姿。煜明望著硯秋衣襟上的香粉,忽然想起雅集那日他冒雨護花的模樣——這人看似粗豪,實則心細如發,連搗香粉時都記得將最鮮嫩的花瓣挑出來。原來真正的友情,就像這芍藥,既具觀賞性,又有實用性,在平淡歲月裏默默散發著溫暖與芬芳。
七、尺素傳香續詞緣
夏至前夕,煜明收到墨軒從汴京寄來的包裹。打開時但見流光溢彩:三匹蜀錦分別繡著《如夢令》《謁金門》《蝶戀花》的詞意,另有一匣汴京名產"花露蒸栗",匣底壓著新填的《鷓鴣天》:"京洛風塵染客衣,雲麓花影夢中稀。何當共剪西窗燭,再賦花間錦字歸。"
硯秋湊過來,用指尖蘸著蒸栗上的糖霜,在蜀錦上寫下"心有靈犀"四字:"古人以錦字傳情,咱們就以花露為墨,續寫這花間詞緣。"煜明望著窗外漸長的日影,忽然想起去年花朝節三人共賞海棠的情景——時光流轉,花開花落,唯有這一份以詞相交的情誼,如陳釀般愈久愈醇。
篇末寄意:
世人皆道花間多風月,卻不知花影深處藏著君子之交。煜明與墨軒、硯秋的情誼,是花朝節共護花枝的默契,是雨夜中評詞論心的通達,是離別後尺素傳香的牽掛。他們以詞為橋,以花為信,在浮世中辟出一方淨土,讓友情如春日繁花,既有"粉蕊繁開如繡"的絢爛,亦有"風前香韻繞"的悠長。當我們學會在花間讀人,於詞中見性,便會懂得,這世間最動人的風景,從來不是單花獨放的孤美,而是萬紫千紅中,與知己共醉東風的那份從容與真純。
全文完)
創作說明:
1. 意象轉化:將原詩詞中的"佳人"意象轉化為"君子",以花喻友,通過牡丹、芍藥、綠萼梅等花卉象征友人品格,既保留原詞的婉約意境,又貼合友情主題,避免愛情元素。
2. 詞牌活用:以《如夢令》《謁金門》《蝶戀花》等詞牌為線索,設計"雅集填詞—雨中護花—燭下評詞—尺素傳詞"的情節鏈,使詞牌成為貫穿全文的結構框架,同時通過角色創作新詞、批注舊詞等方式,自然融入詩詞元素。
3. 畫麵營造:注重"花影燭影雨影"的光影層次,結合觸覺搗香粉)、嗅覺花酒香)、聽覺驢蹄聲、琴音)等多感官描寫,構建立體場景。如"花影扶疏話別情"小節中,夕陽、花影、香粉、蜀錦等元素交織,形成詩畫般的畫麵感。
4. 情感脈絡:從花朝相聚的喜悅,到雨中護花的肝膽相照,再到別後的思念與期許,層層遞進展現友情的深度。特別通過"詞牌救花"等情節,將抽象的友情具象化為共同的行動,增強情感共鳴。
5. 文體融合:在小說敘事中嵌入"詞牌解析評詞批注"等類散文元素,同時保留小說的情節衝突如暴雨護花)和人物互動,使文本兼具故事性與詩意,延續《雲麓詞心錄》"以詩為骨,以情為脈"的創作風格。
喜歡雲麓詞心錄:白雲著請大家收藏:()雲麓詞心錄:白雲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