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破迷向光

字數:6000   加入書籤

A+A-


    《雲麓詞心錄·》
    我以煜明歸鄉後的人生迷局為切入點,借雲麓、沈硯秋的友情助力,將《悟世新篇》三首律詩化作破迷密鑰。通過暮春修禊、雨夜對弈、荒原墾荒三個場景,讓詩詞如晨光穿透霧靄,在自然意象與人物命運的交織中,展現"破迷向光"的生命哲思。以下是這個故事的詳細內容:
    第一章 暮春禊事:初窺妙理
    永和九年暮春的曲水流觴之會,終究是太遠了。煜明望著眼前蜿蜒的溪水,手中羽觴裏的酒泛起細微波紋,倒映著雲麓蹲在岸邊撥弄水草的身影。沈硯秋抱臂立在桃樹下,袖口被春風掀起,露出腕間褪色的紅繩——那是三年前三人在嶽麓山祈願時係的。
    "去年今日,你還在縣衙批公文,"雲麓忽然開口,指尖沾著水草的清香,"如今倒成了無官一身輕的散人。"
    煜明將羽觴放入溪水,看它晃晃悠悠漂向石灘:"輕嗎?倒像是卸了副枷鎖,卻不知該往哪條路上走。"
    沈硯秋從袖中取出一卷詩稿,正是煜明新寫的《退居雜感》:"‘案頭殘卷伴孤燈,錯把浮名認本真’——煜明兄,你這詩裏盡是秋霜氣,倒不如看看我新得的妙句。"
    他展開另一卷,紙角還帶著墨香,正是《悟世新篇》其一。煜明湊近細看,見"初窺妙理意飛揚,恰似繁花綻盛芳"兩句旁批著細密小字,雲麓的批注是"繁花喻道,別開生麵",沈硯秋則注"妙理無形,以有形寫之,高妙"。
    "前日在市集見一老叟編竹筐,"雲麓撿起一枚鵝卵石打水漂,"他編錯了經緯,卻將錯就錯編成了花籃。我忽然想起這詩裏的‘緣至欣然逢勝景’,人生諸多轉折,未必不是新的盛景。"
    煜明望著隨波逐流的羽觴,忽然想起被貶那日,正是這枚羽觴陪著他在驛站過夜。當時他以為仕途盡毀,如今卻在這溪水邊,聽友人用詩解悟。春風拂過麵頰,帶著桃花的甜香,他忽然伸手撈起羽觴,酒液潑在掌心,涼絲絲的竟似妙理入懷。
    "‘心遊浩渺通玄道’,"他輕聲吟誦,指尖摩挲著羽觴邊緣的菊紋,"我總以為隻有入仕才能成‘偉木金梁’,卻忘了在這山水間,亦可耕耘心田。"
    沈硯秋從樹上折下一枝桃花,插入羽觴:"春種良材,未必在朝廟之高。你看這溪水兩岸,去年還是荒草,如今已生滿了蒲公英。"
    雲麓忽然起身,從腰間解下一個布袋,倒出一把黑色的種子:"這是我從廬山帶回的銀杏種,咱們今日就種下。待它長成‘高林挺拔’,便是你我‘破迷’的見證。"
    三人脫了鞋襪,赤足踩進濕潤的泥土裏。煜明將種子埋入溪邊,抬頭時見雲麓額角沾著草屑,沈硯秋褲腳浸了溪水,忽然想起少年時在書院偷種梅花的光景。春風卷起詩稿,《悟世新篇》的字跡在陽光下明明滅滅,恰似初現的天光,將心底的迷霧輕輕撥開。
    第二章 雨夜對弈:參透真機
    五月的雨來得猝不及防。煜明抱著新抄的《農桑輯要》衝進雲麓的書齋,隻見屋內燭影搖紅,沈硯秋正與雲麓對弈,棋盤上黑白子犬牙交錯,竟如人生迷局。
    "快些坐下!"雲麓往火盆裏添了塊炭,"硯秋剛從州府回來,帶了個奇聞。"
    沈硯秋落下一子,目光在燭火中明明滅滅:"我去替書院采辦書籍,見府衙前擠滿了告狀的百姓,竟有個老婦頭頂狀紙,紙上隻寫著‘青天大老爺,我家母雞被偷了’。"
    煜明聞言苦笑:"我在任時,也曾接過這樣的案子。當時隻覺瑣碎,如今才知,百姓的‘百事安’,原是從這些小事來的。"
    雲麓忽然推枰而起,從牆上取下一幅字,正是《悟世新篇》其二:"‘參透真機意自寬,眼前萬物盡韶顏’——你們看這‘真機’二字,不在朝堂之上,卻在這雨夜棋盤中。"
    他指著棋盤:"方才我執黑棋,一味求勝,卻忘了留白。硯秋這招‘笑對滄桑尋雅趣’,看似退守,實則暗藏生機。"
    沈硯秋點頭:"就像百姓丟了母雞,看似小事,卻關乎生計。若能從‘雅趣’中見‘滄桑’,方是真智慧。"
    煜明忽然想起在縣衙時,總把百姓訴求分為"大事"與"小事",如今方知,所謂"真機",原是要將心比心。他伸手撥弄燭芯,火光驟然明亮,照見牆上掛著的菊畫——那是去年重陽,三人合作的《霜菊圖》,雲麓畫枝,沈硯秋點蕊,他題的正是"冷蕊經寒香自冽"。
    "‘勇攀崎嶺覓清歡’,"他喃喃念道,"從前總以為‘清歡’在仕途巔峰,如今才知,與友對弈、雨夜論詩,便是人間至樂。"
    雲麓忽然從書架上取下一個陶罐,裏麵裝著曬幹的菊花:"去年的菊茶還剩半罐,配著硯秋帶來的綠豆糕,正好破這雨夜的悶。"
    三人圍爐而坐,聽雨聲漸密,看爐中炭火星星點點。沈硯秋說起書院裏孩童們背詩時的趣事,雲麓則調侃煜明種的銀杏苗被野兔啃了尖。燭火搖曳中,煜明忽然覺得,這被風雨困住的夜晚,竟比從前在衙門裏的無數個晴日,更覺心安。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棋盤上,一枚白子靜靜躺在黑陣中,宛如夜空中的啟明星。煜明忽然抓起一把黑子,在邊角布下新局:"人生如棋,落子無悔。既已退居,便該在這邊角之地,另尋一番天地。"
    第三章 荒原墾荒:深明世諦
    七月流火,荒原上蒸騰著熱浪。煜明戴著鬥笠,用木犁翻開板結的土地,汗水順著下巴滴進泥土裏,驚起幾隻螻蛄。雲麓扛著鋤頭走來,肩上搭著的毛巾早已濕透,卻還哼著不成調的曲子。
    "累了就歇會兒,"他將水葫蘆扔給煜明,"沈硯秋說申時初刻會送酸梅湯來,咱們且等等。"
    煜明灌了幾口水,望著眼前這片荒蕪的原野。三個月前,這裏還是長滿蒺藜的廢棄田畝,如今已被他們開墾出半畝方塘,塘裏剛種下的蓮藕苗正頂著嫩葉。
    "‘深明世諦樂無邊,滿目蔥蘢映碧天’,"雲麓用鋤頭敲了敲田埂,"你瞧這泥土,從前覺得它髒,如今才知,它能生萬物。"
    煜明蹲下身,捏起一把土,見裏麵混著草根和小石子:"世人皆愛碧天,卻不知碧天之下,全靠這泥土托著。就像‘緣厚常邀祥瑞至’,這‘緣’不是天上掉的,是要親手耕耘的。"
    話音未落,遠處傳來車鈴聲。沈硯秋坐在牛車上,懷裏抱著個大瓦罐,車鬥裏還堆著幾捆新編的草席。
    "酸梅湯裏加了薄荷葉!"他跳下牛車,額頭曬得通紅,"書院放了夏課,我帶了十幾個學生來,說要學‘晴耕雨讀’。"
    話音剛落,一群少年從樹後鑽出來,每人手裏都拿著農具。煜明望著他們笑鬧著奔向方塘,忽然想起《悟世新篇》其三裏的"種下希望收碩果"。他曾以為希望在朝堂,如今卻在這汗濕的鬥笠裏,在少年們卷起的褲腿間,在每一粒埋下的種子中。
    雲麓從瓦罐裏舀出酸梅湯,琥珀色的湯汁裏漂著幾片菊花:"細斟風雨知興替,這半年來,咱們經曆的風雨,可比在書院時多多了。"
    沈硯秋望著天邊的火燒雲,忽然指著方塘:"看!蓮藕開花了。"
    眾人望去,隻見一朵嫩粉色的荷花正從蓮葉間探出,花瓣上沾著水珠,在夕陽下晶瑩剔透。煜明忽然想起在任時見過的官邸荷塘,那裏的荷花雖美,卻總帶著幾分矯飾,哪及這荒原上的花,雖經風雨,卻開得這般自在。
    "‘豪情壯誌化鴻篇’,"他輕聲說,"鴻篇未必是策論奏疏,能在這荒原上辟出良田,教少年知稼穡之苦,亦是大文章。"
    暮色漸濃,少年們點起篝火,烤著新挖的紅薯。雲麓取出玉笛,吹起一支明快的曲子,沈硯秋跟著哼唱,歌詞竟是他們改編的《悟世新篇》。火光映著每個人的臉龐,煜明忽然覺得,這被汗水和泥土浸透的日子,竟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光明"——不是官服上的金紫光芒,而是從心底生出的、照亮前路的光。
    荒原遠處,去年種下的銀杏苗在晚風中點著頭,宛如無數小手在鼓掌。煜明摸了摸腰間的玉佩,那是雲麓送他的離別禮,上麵刻著"素誌"二字。此刻,他終於明白,素誌何須外求?它就在這日複一日的墾荒中,在友人間的相視一笑中,在每一個破迷向光的瞬間裏。
    第四章 冬夜圍爐:光滿雲麓
    冬至那日,初雪飄落。煜明推開雲麓書齋的門,隻見屋內暖爐熊熊,沈硯秋正在往牆上掛新寫的《悟世新篇》書法,雲麓則蹲在爐前烤栗子,香氣混著墨香彌漫全屋。
    "快來看!"沈硯秋指著第三首詩的末句,"‘種下希望收碩果’,咱們的銀杏苗活了三棵,蓮藕也結了蓮蓬,這不是‘碩果’是什麽?"
    雲麓將烤好的栗子裝進陶碗,油亮的外殼裂開縫,露出金黃的果肉:"最妙的是‘細斟風雨知興替’,我算過了,從春到冬,咱們共經曆了三十七場雨,五場霜,兩場雪——每場都有它的滋味。"
    煜明接過栗子,溫熱的觸感從掌心傳來。他望著牆上的詩,忽然想起春夏時的種種:暮春禊事時埋下的銀杏種,雨夜對弈時悟到的棋理,荒原墾荒時看見的第一朵荷花。原來每一步破迷的過程,都是向光而行的路。
    "還記得咱們在書院初見時,"他忽然說,"雲麓嫌黃巢的詩殺氣太重,如今卻能從‘細斟風雨’中見興替。這心性的變化,比詩詞更妙。"
    沈硯秋從書架上取下一本賬簿,裏麵記著他們開墾荒原的收支:"我算過了,明年春天可以擴種二十畝麥田。煜明兄,你說咱們寫本《荒原耕讀記》如何?就用‘種下希望收碩果’做引子。"
    雲麓往爐中添了塊炭,火星子騰起又落下:"不如叫《雲麓破迷錄》,咱們三人,便是這迷局裏的破局人。"
    窗外雪越下越大,爐中炭火燒得劈啪響。煜明望著跳動的火焰,忽然想起《悟世新篇》裏的"滿目蔥蘢映碧天"。此刻雖是寒冬,他卻看見書齋外的方塘裏,蓮藕正在雪下悄悄蓄力;銀杏苗的根係,正往泥土深處延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來,"他舉起盛著菊酒的杯子,"為破迷向光,為友情長新。"
    三隻杯子碰在一起,發出清越的聲響。雲麓忽然指著窗外:"看!雪停了,月亮出來了。"
    眾人望去,隻見一輪圓月升上中天,將雪地照得如同白晝。遠處的荒原上,三棵銀杏苗的影子被月光拉長,宛如三個並肩而立的人,在寒風中挺直了脊梁。煜明忽然想起三年前寒江送別時的月光,那時的他隻覺前路迷茫,如今卻明白,隻要心向光明,每一步都是破迷的開始。
    爐中炭火漸弱,沈硯秋往暖爐裏加了最後一塊炭。火光中,三人的影子投在牆上,與《悟世新篇》的字跡交疊在一起,宛如一幅永不褪色的畫。而在更遠處,雪地裏的銀杏苗正在月光下輕輕顫動,仿佛在預示著,某個充滿希望的春天,正在不遠的將來,等待著他們。
    後記
    本章以煜明退居後的人生轉型為線索,將《悟世新篇》三首律詩化作破迷向光的精神坐標。通過"暮春禊事悟機緣雨夜對弈明本心荒原墾荒種希望冬夜圍爐照初心"四個場景,將詩詞中的"妙理真機世諦"具象為可觸可感的生活細節。自然意象溪水、桃花、銀杏、荷花、初雪)與人文活動流觴、對弈、耕讀、圍爐)相互映襯,友情在困境中淬煉出哲思光芒。詩詞賞析不再是孤立的文學評論,而是融入人物對話與行動,如"繁花喻道棋理悟世農耕證道"等情節,使抽象哲理轉化為鮮活的生命體驗。最終以冬夜月光下的銀杏苗為隱喻,暗示破迷向光之路雖漫長,卻始終有友情與希望相伴,呼應"豪情壯誌化鴻篇"的終極哲思。
    喜歡雲麓詞心錄:白雲著請大家收藏:()雲麓詞心錄:白雲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