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2章 稅製1
字數:4423 加入書籤
此後數月,黃嵩果然如衛辭所料,行事低調了許多,不再像往日那般獨斷專行。
衛辭則趁機提拔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員。
將自己的親信安插在戶部、工部等關鍵部門,同時大力推行科舉改革。
永熙元年,陛下加開恩科,會試,鄉試開考前,衛辭親自擬定算學考題。
內容涵蓋農田丈量、賦稅計算等實用知識。
雖遭到部分守舊官員的反對,卻在沈思之的支持和小皇帝的默許的下順利推行。
考試結果出來後,一批精通算學的寒門子弟脫穎而出,被選入六部任職。
很快便在處理漕運、鹽稅等事務中展現出了才能。
這日,衛辭在內閣值房批閱奏折,秦珩突然駕臨。
衛辭忙起身迎接,秦珩走了進來,手裏還拿著一本算學冊子:
“太傅,你教我的算學題,朕都算對了!”
衛辭笑著接過冊子,仔細翻看後,欣慰地點了點頭:
“陛下聰慧,日後定能成為一代明君。”
秦珩坐在椅子上,已經漸漸有了少年帝王的影子:
“太傅放心,朕定會好好讀書,早日親政,將來成為一代明君。”
衛辭心中一暖,俯身道:
“臣相信陛下,陛下將來一定是不輸先帝的一代明君。”
朝堂上進入平穩期,衛辭終於不用每天恨不能住在衙門。
休沐日,衛辭難得放鬆回家檢查平平安安的課業。
兩個孩子都是自律的人,進益很快,衛辭對此十分滿意。
從書房出來後,穿過抄手遊廊,衛辭準備去後院陪父親和母親說話。
剛踏入後院就發現,母親正在移栽一株花卉,弄的滿手的泥土。
“娘,你這是做什麽?種花這種粗活讓下人幹就是了,你何必還親自上手。”
衛辭有些不滿,母親都多大了,都過了花甲之年了,還親自種花。
爾雅卻有著不以為意,她解釋道:
“也不是種花,昨兒晚上下雨,這株花有點歪了,我給它培土而已。
再說了,就算是種株花又怎麽了,放在鄉下,我這個年紀的人還下地幹活呢。”
衛辭不愛聽這話:
“娘你又胡說,就是在鄉下您這麽大年紀的人也是要享清福的。”
衛辭喊下人端來清水讓爾雅淨手,爾雅卻一邊洗手一邊道:
“你奶奶都杖朝之年了,還不是喜歡種花種草的。”
一提起祖母衛辭眉頭皺的更緊,在他看來祖母純屬瞎折騰,那麽大年紀非要在京郊住著。
也就是母親母親身體還算硬朗,才能隔三差五的去看她。
否則衛辭說什麽也要把周三娘接回來城裏住。
爾雅洗完手衛辭扶著她往花廳走,兩人邊走邊聊,爾雅勸他:
“我知道如今朝堂事務都壓在你身上,但你該歇也要歇,你可別以為你還年輕。”
衛辭聞言有些無奈,柔聲道:
“娘你放心,兒子身子還撐得住。”
爾雅不聽衛辭這話,隻問他:
“昨兒忙什麽,又忙到半夜?”
衛辭無論什麽事隻要爾雅問從來不滿她:
“近來批閱奏折,見不少州縣奏報說,百姓為避人丁稅,常有隱匿人口、逃荒在外的情況。
兒子想著總該想個辦法,把此事給解決了。”
聽到這話爾雅想起從前:
“人丁稅啊,我知道,你兒時咱們在鄉下住的時候,我就聽說過。
有的人家因家中男丁多,交不起稅,就逼著剛成年的兒子遠走他鄉,也是可憐。”
所謂“人丁稅”,便是按家中人丁數量征收的賦稅。
不論百姓是否有田有產,隻要家中有成年男丁,每年都需繳納固定銀兩。
大周雖已廢除前朝諸多苛捐雜稅,可人丁稅卻一直保留著。
不過爾雅知道這種稅也是有解決辦法的,比如雍正朝的“攤丁入畝”。
不就是把人丁稅攤到了土地稅中征收,大大減輕了百姓的壓力。
爾雅知道的事衛辭自然也知道,他的眼神變得意味不明,輕聲向爾雅說著:
“這‘人丁稅’是按‘人頭’征稅,無論百姓貧富,隻要人在,稅就不能少。
有田的地主家,即便男丁多,也能靠田租輕鬆繳清。
可無地的農戶,本就靠佃田過活,若家中男丁多,光是人丁稅便足以壓垮全家。
更有甚者,為了少繳稅額,要麽隱瞞家中男丁數量,要麽舉家逃荒,隻求能躲一時。”
知子莫若母,衛辭此話一出爾雅如何能聽不出來他心中有了想法。
但有些事,是輕易改不了的,爾雅低聲道:
“我知道這稅看‘人’不看‘產’,有些不公。
你如今掌著朝堂大權,心中有點想法是在所難免的。
但是你也要好好想想,縱觀曆史,這出頭的人,有幾個是好下場的?”
衛辭沉默不語,這段時間他推行科舉改革,提拔寒門子弟,大大打壓了世家的勢力。
世家中本就有人對他不滿了,隻是如今他大權在握,沈思之又十分支持他。
唯一能壓製他的黃嵩,也被他和沈思之徹底架空,朝堂無人能奈何他們罷了。
眼下他手裏有權,又為何不用這些權力替百姓做點實事呢。
衛辭雖在為官一道有些野心,但並不是為了權力瘋魔的人。
更沒什麽“欺主年幼”“取而代之”的心。
他也從來不覺得自己是龍傲天,這一路走來衛辭自認踏踏實實。
雖也有運氣在,但絕不是靠什麽男主光環。
且他也不覺得僅靠自己的本事,就能讓大周改天換地。
曆史的發展是需要時間的,他也許可以微微推動,但絕不可能一蹴而就。
他在仕途上已經快要接近巔峰,仕途上的追求已經微乎其微。
所以如今的衛辭更想做點什麽,在史書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科舉的改革隻是衛辭的第一步,下一步,他要為這個時代的貧苦百姓做點事。
比如改革稅製,取消人頭稅,推行“攤丁入畝”。
將各省原有的人丁稅總額,按田畝數量均攤到田賦中,實行“地丁合一”。
有田則繳稅,無田則免稅,田多者多繳,田少者少繳。
地主坐擁千畝良田,多繳的稅額不過是田租的零頭。
而佃農、流民沒了人頭稅的負擔,便能安心耕作,不再逃荒匿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