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推行2
字數:4851 加入書籤
還好,那些鄉紳到底不經嚇。
隻是革了兩個秀才的功名,他們見他來真的,立時就怕了。
江南的風氣也立刻跟著變了。
百姓們紛紛主動報上自家田畝數,甚至有人領著衙役去指認豪族隱瞞的土地。
有個老農拄著拐杖找到縣衙,顫巍巍地從懷裏掏出用油紙包著的幾塊碎銀子
“大人,這是我家欠了三年的人丁稅,從前實在繳不起。
如今新政好,我把家裏唯一的老黃牛賣了,先把債還上。”
程佑安看著那幾塊沉甸甸的碎銀,心裏像被什麽東西撞了一下。
他讓人把銀子還回去,並說
“新政推行前的欠稅一律免了,您老好好種地,往後日子會好起來的。”
老農當時就紅了眼,對著他連連作揖,嘴裏念叨著
“青天大老爺”。
這些事,他都一一記在信裏,連同稅冊一起送進京。
京城中,當衛辭收到程佑安送來的信件。
看到他在信中提到“首月稅收增兩千兩”“無稅戶逾萬戶”的字句時,嘴角終於露出一抹淺淡的笑意。
與此同時,京中幾個禦史也正在家中寫著彈劾“江南新政擾民”的折子。
這些人背後,是那些被《京城小報》罵得抬不起頭,卻仍不死心的舊勳貴。
他們還在孜孜不倦的找機會和借口,阻撓新政的推行。
但很快他們就失望了,第二天戶部尚書就在朝堂上舉著江南的賬冊,聲音洪亮
“諸位大人請看,江南推行攤丁入畝,稅收不減反增,百姓無稅者過萬!
這等利國利民的新政,為何還要反對?莫非是見不得百姓好過?”
這話像一記耳光,打在那些反對者臉上。
他們看著賬冊上明明白白的數字,再想起自家門口被百姓扔的爛菜葉,頓時啞了聲。
誰也不想再被冠上“秦檜第二”的名頭。
哪怕心裏一百個不情願,也隻能跟著附和
“衛大人推行新政,實乃國之幸事,臣附議!”
秦珩眼中劃過一抹興奮之色,他目光掃過眾人,緩緩開口
“江南試點已成,即日起,全國推行攤丁入畝。
各縣需在三個月內完成土地丈量,凡敢徇私舞弊、阻撓新政者。
不論官職高低,一律革職查辦,抄沒家產!”
他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滿朝文武,再無一人敢反對。
消息傳出,京城百姓奔走相告,街頭巷尾都在說“衛大人是青天大老爺”。
而更偏遠的州縣,當衙役們撕下舊的人丁稅告示。
貼上“攤丁入畝,有田繳稅,無田免稅”的新告示時,總能引來百姓圍觀看熱鬧。
有個婦人抱著懷裏的孩子,怯生生地問衙役
“官爺,這告示是說,我家娃以後不用繳稅了?”
衙役笑著點頭
“是啊,往後按田繳稅,你家沒田,一分稅都不用繳,娃能光明正大地上戶籍。”
婦人當場就落了淚,抱著孩子給衙役作揖,周圍的百姓也跟著抹眼淚。
多少年來,他們為了逃人丁稅,骨肉分離者有之,賣兒鬻女者有之。
如今終於能堂堂正正地活著,不用再為“人頭”二字提心吊膽。
半年後,衛辭收到各地呈報的稅收賬冊,全國稅收較去年竟增了三成。
而各地上報的“無稅戶”,更是多達數十萬。
他站在書房的地圖前,看著江南、中原、西北。
那些曾經因賦稅不均而動蕩的地方,如今都透著安穩的氣息。
進喜進來時見他正對著地圖出神,輕聲道
“老爺,程大人又送來了信,說江南的農戶都在開墾荒地。
連往年逃荒的人都回來了,說是要好好種地,給娃攢點家業。”
“告訴佑安,”
衛辭的語氣十分溫和,
“江南的事穩了,讓他準備進京吧。”
窗外的陽光透過窗欞照進來,落在賬冊上密密麻麻的數字上,也落在衛辭平靜的臉上。
他知道,新政推行不易,往後或許還有波折。
但隻要看到百姓能卸下重負,能安穩地過日子。
那些朝堂上的明槍暗箭,那些宵衣旰食的辛勞,便都值了。
畢竟,這天下,終究是百姓的天下。
而他衛辭有此一功,也不枉在這個時代白來一趟。
新政的推行讓衛辭在民間的名聲更上一層樓。
很多地區都立起了“衛公祠”。
江南深知唱起了童謠
“衛公來,稅銀改,娃娃不再躲起來。
田畝清,徭役減,鍋裏有米笑開顏。”
街頭巷尾的孩童拍著手唱,更有甚者,把衛辭的畫像貼在門上。
說能“驅邪避災”,比門神還靈驗。
有個旱災了三年的縣,剛推行新政便逢甘霖。
百姓竟說這是“衛大人德感天地”。
消息傳到衛辭耳中時,他正在看各地送來的稅冊。
聽進喜說完那些近乎把他神化的傳言,他捏著筆的手頓了頓,墨滴在紙上暈開一小團黑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德感天地?”
衛辭冷笑一聲,把筆擱在硯台上,
“自古以來,隻有死人才會被捧上神壇。
活人從來都是爬的越高,摔下來時隻會粉身碎骨。”
進喜有些不讚同這話,低聲垂首
“老爺,百姓是真心感念您的恩德…”
“真心也能殺人。”
衛辭起身走到窗邊,望著牆外那片被夕陽染紅的天,
“你以為那些朝堂上的人,看我如今的名聲,是羨慕還是忌憚?”
他想起前日早朝,有禦史看似誇讚,實則暗指他“功高蓋主”。
話裏話外都是“百姓隻知衛公,不知陛下”。
那時他隻當是危言聳聽,此刻才覺寒意浸骨。
當晚,衛辭便擬了兩道令。
一是令各地官府“禁私祠,毀畫像”。
他要告訴天下人,新政乃朝廷之功,非他一人之力。
二是命人修訂《農事輯要》,把攤丁入畝的丈量之法、計稅之術詳詳細細刊印出來。
寫明“此法源於古製,集百吏之智”,分發到州縣,讓百姓知道新政並非他一人獨創。
可百姓哪裏肯依?禁令下了半月,江南仍有村落把祠堂換了個名字,叫“報功祠”,並偷偷把他的畫像藏在供桌下。
衛辭得知後,沒再強拆,隻讓人把祠堂裏的牌位換了。
換成那些在丈量土地時累死的小吏、在催繳舊稅時殉職的差役。
喜歡母子雙穿越,兒子是我的金手指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母子雙穿越,兒子是我的金手指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