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明帝紀第八節

字數:3927   加入書籤

A+A-


    景初元年公元237年)的春天,正月壬辰日,山茌縣傳來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有人聲稱看到了黃龍現身!這一消息迅速傳遍朝野,在古代,黃龍被視為祥瑞之物,它的出現被認為是國家興盛、君主聖明的象征。於是,有關部門趕忙上奏,認為魏國得到了地統,按照傳統,應該以建醜之月農曆十二月)為正月。曹叡聽後,陷入沉思,他想起自己在東宮時就曾著論,認為五帝三王雖同宗同源,但禮儀製度並不沿襲,正朔也應該做出改變,以此來彰顯魏國接受天命的運勢。如今黃龍現身,或許正是上天給予的啟示。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曹叡決定順應天意。三月,他正式下令確定新的曆法,並將年號改為景初元年,從四月開始執行新曆。
    《魏書》記載:當初,魏文帝曹丕即位時,因為是接受漢朝的禪讓,所以沿用了漢朝的曆法,沒有進行更改。曹叡在做太子的時候就曾寫文章論述,認為應該改變曆法。等到他即位後,這件事一直擱置了很久。後來,史官再次上奏說應該更改曆法,曹叡這才下詔讓三公、特進、九卿、中郎將、大夫、博士、議郎、千石、六百石等各級官員廣泛討論,大家的意見並不統一。曹叡依據古代典籍,在甲子日下詔說:“太極在天上運轉日月星辰,元氣在地下流轉三統五行,循環往複,周而複始。所以孔子編寫《春秋》時,在三微之月農曆十一月、十二月、正月),每個月都記錄稱王之事,以此表明三正夏正、殷正、周正)交替為首的道理。如今推算三統的順序,魏國得到地統,應當以建醜之月為正月。考察各種典籍,這個道理是很明確的。現在把青龍五年三月改為景初元年四月。” )
    隨著曆法的更改,魏國的服色、祭祀等製度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在服色方麵,崇尚黃色;祭祀用的犧牲祭品)選用白色;打仗時乘坐黑鬃白毛的馬;軍旗方麵,行軍打仗時使用大紅色的旗幟,朝會時則使用大白旗。臣裴鬆之按:魏國以土德自居,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土對應黃色,所以服色崇尚黃色。魏國采用殷朝的曆法,以建醜之月為正月,所以在犧牲和旗幟的使用上,都遵循殷朝的禮儀。《禮記》中記載:“夏後氏崇尚黑色,所以打仗時乘坐黑馬,祭祀用黑色的犧牲;殷人崇尚白色,打仗時乘坐白馬,祭祀用白色的犧牲;周人崇尚紅色,打仗時乘坐赤毛白腹的馬,祭祀用赤色的犧牲。”鄭玄解釋說:“夏後氏以建寅之月為正月,萬物初生時顏色為黑色;殷朝以建醜之月為正月,萬物發芽時顏色為白色;周朝以建子之月為正月,萬物萌芽時顏色為赤色。翰,就是白色的馬,《易經》裏說‘白馬翰如’。《周禮》中規定巾車之職,‘朝會時樹立大紅色的旗幟,打仗時樹立大白旗’,這就是周朝用正色的旗幟用於朝會,用前代的旗幟用於打仗。如今魏國采用殷朝的禮儀,改變了周朝的製度,所以朝會時樹立大白旗,打仗時使用大紅色的旗幟。” )同時,將原來的《太和曆》改為《景初曆》。雖然新曆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和月份與之前的正歲有所不同,但在舉行郊祀、迎接節氣、祭祀祖先、天子巡視、打獵、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重要活動,以及頒布時令、確定中氣早晚、安排百姓農事等方麵,都按照新曆中以正歲鬥建為依據的順序來執行。
    五月己巳日,曹叡結束了在許昌宮的停留,再次回到洛陽宮。為了安撫民心,彰顯皇恩浩蕩,己醜日,他宣布大赦天下。然而,平靜的京都卻在六月戊申日遭遇了一場地震。大地的震動讓房屋搖晃,百姓們驚慌失措,四處奔逃。這場地震給京都帶來了不小的恐慌,許多人擔心這是上天對國家的警示。
    己亥日,曹叡對朝中重臣進行了新的任命,他任命尚書令陳矯為司徒,尚書右仆射衛臻為司空,希望他們能在新的職位上為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貢獻力量。丁未日,朝廷對地方行政區劃進行了調整。從魏興郡劃出魏陽,從錫郡劃出安富,再加上原有的上庸,合並為新的上庸郡。同時,撤銷錫郡,將錫縣並入魏興郡。這樣的調整旨在優化地方管理,更好地掌控地域局勢。
    之後,有關部門向曹叡上奏了宗廟和祭祀樂舞的事宜。他們認為,武皇帝曹操撥亂反正,開創魏國基業,應尊為魏太祖,祭祀時使用《武始之舞》;文皇帝曹丕順應天命,接受漢朝禪讓,登基稱帝,尊為魏高祖,祭祀樂舞為《鹹熙之舞》;而曹叡在位期間,推動國家建設、製定各項製度,使國家繁榮發展,應尊為魏烈祖,祭祀時采用《章武)斌之舞》。並且提議,這三位先祖的宗廟要永遠保留,世代祭祀,不能損毀。至於其他四位先祖的宗廟,按照親疏關係,在血緣關係疏遠後,依次進行毀廟,就如同周朝祭祀後稷、文王、武王的宗廟和祧廟製度一樣。孫盛對此評價說:諡號是用來彰顯逝者的品行,宗廟是用來留存逝者的容貌,這些都應該在人去世之後確定,目的是追溯起源、總結終點,讓後世銘記。從來沒有在人還在世的時候就預先製定祖宗的廟號,還沒去世就提前自我尊崇顯耀。以前華樂因為過度征收賦稅而遭到指責,周朝人因為提前準備喪事而違背禮儀,魏國的這些官員,在這件事上違背了正道。 )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秋七月丁卯日,司徒陳矯的突然離世,如同一顆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麵,在魏國朝堂激起層層漣漪。陳矯一生為魏國鞠躬盡瘁,他的離去,讓眾人悲痛不已,也讓朝堂之上彌漫著一股哀傷的氣息。
    然而,魏國麵臨的危機遠不止於此。此時,東吳孫權派遣大將朱然率領兩萬大軍,氣勢洶洶地包圍了江夏郡。江夏郡告急,荊州刺史胡質臨危受命,他深知責任重大,立刻調集兵馬,與朱然展開了激烈的戰鬥。胡質指揮若定,荊州將士們在他的帶領下,奮勇抵抗。經過一番苦戰,朱然見難以攻克江夏,無奈之下隻能下令退兵,江夏郡暫時解除了危機。
    原來,孫權此前就心懷不軌,他暗中派遣使者渡海與高句驪勾結,企圖聯合起來襲擊遼東。曹叡得知消息後,果斷采取行動,派遣幽州刺史毋丘儉率領各路大軍,聯合鮮卑、烏丸的軍隊,屯兵在遼東南界,同時用璽書征召公孫淵,希望他能表明立場,配合朝廷行動。可公孫淵野心勃勃,竟公然發兵反叛。毋丘儉毫不畏懼,率領大軍進軍討伐。但天公不作美,連續下了十天大雨,遼水水位大漲,軍隊行動極為困難。曹叡得知情況後,無奈下詔讓毋丘儉撤軍。
    在這場風波中,右北平的烏丸單於寇婁敦、遼西烏丸都督王護留等人原本居住在遼東。他們不願與公孫淵同流合汙,便率領部眾跟隨毋丘儉,向魏國歸附。己卯日,曹叡為了安撫遼東地區的百姓,下詔宣布,凡是被公孫淵脅迫而無法投降的遼東將吏士民,一概赦免他們的罪過。辛卯日,太白星又一次在白天出現。這一異常天象,在當時被人們視為不祥之兆,讓本就動蕩不安的局勢更加緊張。而公孫淵在毋丘儉撤軍後,更加肆無忌憚,他竟然自立為燕王,還設置了百官,把自己的年號定為紹漢元年,徹底與魏國決裂,公然挑釁魏國的權威。
    麵對公孫淵的反叛和孫權的威脅,曹叡決定加強海防力量,下詔讓青州、兗州、幽州、冀州四州大規模建造海船,以備不時之需。
    九月,冀州、兗州、徐州、豫州四州遭遇了嚴重的水災。洪水肆虐,許多百姓溺水身亡,財產也損失慘重。曹叡得知災情後,心急如焚,立即派遣侍禦史前往受災地區巡查。侍禦史們深入災區,統計因溺水死亡的人數,了解百姓財產損失情況。同時,朝廷下令,讓當地官府打開糧倉,賑濟那些受災的百姓,幫助他們渡過難關。
    然而,禍不單行。庚辰日,宮中傳來噩耗,皇後毛氏突然去世。毛皇後與曹叡夫妻多年,她的離世讓曹叡悲痛欲絕。冬十月丁未日,月亮的運行軌跡出現異常,靠近並侵犯了熒惑星。在古代,這種天象被認為是不祥之兆,給本就沉浸在悲傷中的宮廷又增添了一絲陰霾。癸醜日,曹叡懷著沉痛的心情,將毛皇後安葬在湣陵。
    乙卯日,曹叡下令在洛陽南的委粟山營建圜丘。圜丘是古代帝王祭祀天神的重要場所,曹叡對此非常重視。《魏書》記載了曹叡的詔書:“大凡帝王接受天命,無不是恭敬地承接天地之命來彰顯神明,尊崇祭祀祖先來昭示功德,所以前代的典章製度確立後,禘祭、郊祭以及祖宗祭祀的製度也就完備了。當初漢朝建立之初,承接秦朝焚書坑儒之後的文化殘缺局麵,收集整理殘缺不全的禮儀製度來舉行郊祀。從甘泉祭祀後土、雍宮設立五畤開始,祭祀神隻的壇位很多都沒有經典依據,所以製度沒有固定下來,變來變去。四百多年間,禘祀甚至被廢止。古代應該重新確立的祭祀製度,也有所缺失。曹氏的世係,起源於有虞氏,如今祭祀圜丘,以始祖帝舜配享,把圜丘命名為皇皇帝天;方丘祭祀的是皇皇後地,以舜的妃子伊氏配享;天郊祭祀的是皇天之神,以太祖武皇帝曹操配享;地郊祭祀的是皇地之隻,以武宣皇後卞氏配享;在明堂祭祀父皇高祖文皇帝曹丕,以配享上帝。”到了晉泰始二年,將圜丘、方丘在夏至、冬至的祭祀合並到南北郊進行。 )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