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三少帝紀第十一節
字數:3621 加入書籤
五月庚寅,太傅司馬孚、大將軍司馬昭、太尉高柔、司徒鄭衝等人齊聚朝堂,神色凝重地向太後上奏。他們紛紛跪地,稽首說道:“臣等聽聞宮中詔令,已故高貴鄉公曹髦悖逆不道,自己陷入大禍之中。依照漢昌邑王因罪被廢的舊例,應以平民的禮節安葬他。臣等身居高位,卻沒能匡正挽救這場禍亂,遏製奸逆之人,接到詔令後,心中震驚恐懼,肝腸寸斷。按照《春秋》的大義,王者以天下為家,並無外域之分,然而書中記載‘襄王出居於鄭’,這是因為襄王不能孝順母親,所以被視為失去了王位。如今高貴鄉公肆意妄為,圖謀不軌,幾乎危及社稷,落得如此下場,實在是被人神所棄。以平民之禮安葬他,確實符合舊有的典章製度。但是,殿下您仁慈之心過於深厚,雖然秉持大義,卻仍對他心懷憐憫。臣等心中實在不忍,認為可以施加恩典,用王禮安葬他。”太後思索片刻後,最終還是聽從了他們的建議。
據《漢晉春秋》記載,丁卯日,高貴鄉公曹髦被安葬在洛陽西北三十裏瀍澗之濱。葬禮上,送葬的車輛寥寥無幾,也沒有設置彰顯身份的旌旗。百姓們紛紛聚集在一起觀看,有人歎息道:“這就是前幾天被殺的天子啊。”還有人忍不住掩麵哭泣,悲痛萬分。但臣鬆之認為,如果隻是用這麽簡單的葬禮規格,又怎能算得上是王禮安葬呢?這大概是因為人們厭惡曹髦,所以才會有這樣誇張的說法,實際情況或許並沒有這麽嚴重。
在安葬曹髦之後,朝廷又開始著手安排新君即位的事宜。太後派遣使者持節,讓行中護軍中壘將軍司馬炎前往北方,迎接常道鄉公曹璜,準備讓他繼承明帝的皇位。
辛卯日,諸位公卿再次向太後上奏:“殿下您聖德昭昭,恩澤遍布天下,安定了四海。然而,如今您發布的命令仍稱‘令’,與藩國相同,實在不足以彰顯您的尊貴地位。臣等懇請,從今日起,殿下令書皆改稱‘詔製’,就如同先代的慣例一樣。”
癸卯日,司馬昭一如既往地堅決推辭相國、晉公以及九錫之禮這些至高無上的賞賜。太後見狀,下詔道:“有功之人不應隱藏功績,這是《周易》所闡述的大義;成人之美,也是古代賢能之人所崇尚的品德。如今就聽從你的堅持,將你的表章公布於外,彰顯你的謙遜美德。”
戊申日,司馬昭向太後上奏:“當日,高貴鄉公率領著跟隨他的士兵,拔刀擊鼓,衝向臣的駐地。臣擔心雙方兵刃相接,造成更大的傷亡,於是立刻下令將士不得傷害任何人,違令者將以軍法處置。可是,騎督成倅的弟弟、太子舍人成濟卻突然衝入隊伍,傷害了高貴鄉公,導致他喪命。臣已將成濟收押,按照軍法處置。臣深知,為人臣子,應當忠誠不二,侍奉君主,不能逃避危難。之前變故突然發生,如同扳機一觸即發,臣本想以死扞衛,聽從您的一切裁決。然而,臣得知他們的陰謀竟是要危及皇太後,顛覆宗廟。臣肩負重任,心中隻想著安定國家,害怕即便自己死了,罪責也會更加沉重。臣本想像伊尹、周公那樣,運用權力來平息國家的危難,於是不斷下令,嚴禁將士靠近皇帝的車駕。可成濟卻突然衝入陣中,導致了這場大變故。臣心中悲痛萬分,五髒六腑仿佛都要撕裂開來,真不知道該如何贖罪。按照法律,犯了大逆不道之罪,其父母、妻子、兒女以及同胞兄弟姐妹都要被斬首。成濟凶惡悖逆,擾亂國家法紀,罪不容誅。臣已下令讓侍禦史將成濟的家屬收押,交付廷尉,依法定罪。”
據《魏氏春秋》記載,成濟兄弟得知自己將被治罪後,並不立即伏法。他們袒露著上身,爬上屋頂,口中大罵,言語極其粗俗悖逆。士兵們無奈之下,從下麵射箭,才將他們射死。
太後接到司馬昭的奏報後,下詔道:“五刑之中,最嚴重的罪行莫過於不孝。一個人若是有兒子不孝,尚且要告官治罪,曹髦這樣的人,又怎能再被視為君主呢?我隻是個婦人,不太懂大義,原本以為成濟的行為不至於被定為大逆不道。但是,大將軍言辭懇切,態度悲痛,所以我就聽從你的奏請。將此事通告遠近,讓大家都知道事情的來龍去脈。”
另有《世語》記載,當初在青龍年間,石苞在長安賣鐵時,得以拜見司馬懿,司馬懿很賞識他。後來,石苞被提拔為尚書郎,曆任青州刺史、東 東將軍。甘露年間,石苞入朝,準備返回駐地時,向高貴鄉公曹髦辭行,在宮中停留了一整天。司馬昭派人邀請石苞前去相見,問他:“為什麽停留這麽久?”石苞回答:“曹髦不是尋常之人。”第二天,石苞出發前往滎陽,幾天後,就發生了曹髦被殺的變故。
六月癸醜,洛陽城中,新帝即位前的籌備事宜正緊鑼密鼓地進行著。太後頒布詔令:“古代的君主,他們的名字講究難犯而易諱。如今常道鄉公的名字太過難避,眾朝臣可廣泛商議,提出更改建議,然後上奏於我。”這道詔令一下,朝堂之上頓時議論紛紛,大臣們紛紛開始思索合適的更改方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即將登基的陳留王名叫曹奐,字景明,他是武帝曹操的孫子,燕王曹宇的兒子。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時,他被封為安次縣常道鄉公。高貴鄉公曹髦突然離世後,公卿大臣們經過商議,一致決定迎接曹奐繼承皇位。
六月甲寅,曹奐踏入洛陽城。他身著華服,神色莊重地前去拜見皇太後。就在這一天,曹奐在太極前殿正式登基稱帝。為了彰顯新帝的恩澤,曹奐當即宣布大赦天下,更改年號,並根據百姓的不同情況,賜予他們爵位、穀物和布帛。一時間,洛陽城中百姓歡呼雀躍,都對新帝的統治充滿了期待。
景元元年公元260年)夏六月丙辰,朝廷為了表彰司馬昭的功績,打算再次晉升他為相國,封晉公,不僅增加了兩個郡作為食邑,使食邑總數達到十個,還準備賜予他九錫之禮,一切都按照之前的詔書執行。同時,司馬昭家族中那些尚未封侯的子弟,也都被封為亭侯,還賞賜了千萬錢財和萬匹布帛。麵對如此豐厚的賞賜,司馬昭依舊堅決推辭,經過多次謙讓,才暫時接受。
己未日,故漢獻帝的夫人曹節去世。曹奐得知後,親自前往華林園吊唁,並派遣使者持節追諡曹節為獻穆皇後。等到下葬時,所用的車服製度都依照漢朝的舊例,盡顯皇家的尊崇與莊重。
癸亥日,朝廷任命尚書右仆射王觀為司空。然而,到了冬天十月,王觀卻不幸去世,朝堂上下為失去一位重臣而深感悲痛。
十一月,燕王曹宇上表祝賀冬至,表文中以臣子的身份自稱。曹奐看後,下詔道:“古代的王者,對於某些人可不視為臣子,燕王也應依照此例。以後燕王上表不必稱臣!而且,我也應當回禮。繼承大宗的人,對自己的親生父母都要降低禮數,何況所繼承的是更為重要的皇位呢!若把燕王完全當作普通臣子,於情於理都不合適。此事應依照禮典妥善處理,務必做到合情合理。”
有關部門接到詔令後,經過仔細商議上奏道:“在禮儀之中,沒有比尊崇祖先更重要的;在製度方麵,沒有比端正典章更關鍵的。陛下聖德順應天命,統治萬國,繼承大宗的重任,鞏固三位先帝的基業。燕王身份尊貴,是皇室的近親,鎮守藩國,虔誠恭敬,以恭敬的德行引領各國。按照正典,他的地位特殊,有許多規製對他並不適用。聖朝確實應該給予他特殊的待遇,以不臣之禮相待。臣等商議認為,燕王的奏章,可依舊按照以前的格式,不必稱臣。陛下的詔書,如果是表達問候,可以遵循禮儀規範,比如用‘皇帝敬問大王侍禦’這樣的表述,既體現陛下的敬重,又彰顯特殊禮儀。至於製書,作為國家的正式典章,是朝廷用來辨明公事製度、向天下宣告法規禮儀的,應該遵循舊法,所以稱‘製詔燕王’。凡是詔命、製書、奏事、上書等提到燕王的地方,都要抬頭書寫,以示尊敬。除了宗廟祭祀之事,其他場合都不得直呼王名,奏事、上書、文書以及官吏百姓都不得觸犯王諱,以此彰顯對燕王的特殊禮遇,使他的地位高於其他藩王。這樣做,對上遵循了王典中尊祖的製度,對下順應了陛下敬重長輩的心意,兩者都沒有差錯,是最為合適的禮儀,可通告天下並施行。”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