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董卓死後的亂象
字數:3609 加入書籤
董卓死後,長安的天空仿佛都變得晴朗起來,原本陰沉的天氣瞬間變得日月清淨,微風都不再吹拂,仿佛連老天爺都在為這個惡人的死去而感到高興。董卓的弟弟董旻、侄子董璜以及董氏宗族裏的老弱病殘,當時都在郿塢。他們得知董卓的死訊後,急忙往回趕,結果半路上就被董卓的舊部們砍殺、射死。董卓的母親已經九十高齡了,聽到這個消息後,驚慌失措地跑到塢門口,哭著哀求:“求求你們饒我一命啊!”可還是沒能逃過一劫,被當場斬首。
曾經受過袁家恩惠的門生故吏們,紛紛來到郿塢,將那些死在郿塢的袁家人重新安葬。他們還把董氏一族的屍體收集起來,放在袁家人的墳墓旁邊,一把火燒了個幹淨。董卓的屍體被拉到集市上示眾,他向來肥胖,死後屍體裏的油脂流了一地,連地上的草都被染成了紅色。守屍的小吏看到這一幕,突發奇想,把董卓的肚臍當成燈芯,插上一根大蠟燭,點燃後,那光亮竟然能通宵達旦。就這樣,董卓的屍體被當作蠟燭燒了好幾天。後來,董卓的舊部們把燒剩下的骨灰收集起來,用一口棺材裝了,埋在了郿塢。據說,董卓在郿塢裏積攢的財富多得驚人,光是黃金就有兩三萬斤,白銀八九萬斤,至於那些珍珠、美玉、綢緞以及各種奇珍異寶,更是堆積如山,數都數不清。
董卓一死,長安的百姓們紛紛走上街頭,互相慶祝。那些曾經阿諛奉承董卓的人,也都被抓進了監獄,最終死在了獄中。
當時,蔡邕正好在王允家裏做客。聽到董卓的死訊後,蔡邕忍不住發出了一聲歎息。王允聽到後,非常生氣,指責蔡邕說:“董卓是國家的大賊,他殺害君主、殘害大臣,天地都不會保佑他,人神共憤。你身為朝廷大臣,世代都受漢朝的恩惠,國家有難的時候,你不挺身而出也就罷了,如今董卓被上天懲罰,你竟然還為他歎息?”說完,王允就下令把蔡邕抓起來,送到廷尉那裏治罪。
蔡邕連忙向王允謝罪,說道:“我雖然算不上忠誠,但也懂得大義。從古至今的安危之事,我聽得多了,也常常思考。我怎麽會背叛國家去向著董卓呢?剛剛那聲歎息,實在是無心之失,希望您能看在我一片忠心的份上,哪怕是在我臉上刺字、讓我受刑,也請留下我的性命,讓我繼續完成漢朝的史書。”很多公卿大臣都愛惜蔡邕的才華,紛紛為他求情。
王允卻不為所動,他說:“當年漢武帝沒有殺司馬遷,結果司馬遷寫了《史記》,裏麵有詆毀朝廷的內容,流傳到了後世。如今國家正處於衰落時期,戰亂不斷,我不能讓這樣的佞臣在年幼的皇帝身邊執筆,否則以後我們這些人都會受到他的詆毀。”最終,蔡邕還是被王允殺害了。
不過,對於這件事,後世的史學家裴鬆之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覺得蔡邕雖然被董卓親近任用,但他肯定不會與董卓同流合汙。蔡邕難道不知道董卓的奸惡嗎?他是天下人都痛恨的大惡人,蔡邕聽到他的死訊,按道理是不會歎息的。就算真的歎息了,也不應該在王允麵前表現出來。裴鬆之認為這可能是謝承記載有誤。司馬遷所著的《史記》,對後世有著巨大的貢獻,王允說漢武帝應該早點殺了司馬遷,這根本就不是有見識的人會說的話。司馬遷隻是如實記錄了漢武帝的過失,並沒有詆毀他。王允一向忠誠正直,本不該因為擔心被詆毀就冤枉殺害蔡邕這樣的好人,這些記載實在是太荒謬了。
在張璠所著的《漢紀》中,還有這樣一段記載:當初,蔡邕因為上書談論政事而被流放,他的名聲卻因此傳遍了天下,很多有誌向的人都被他的忠義所感動。後來他被赦免回來,卻遭到宮中寵臣的厭惡。蔡邕害怕受到迫害,就逃到了海濱地區,在太山羊氏那裏寄居了十年。董卓擔任太尉的時候,征召蔡邕為掾屬,因為他才華出眾,很快就被提拔為侍禦史、治書禦史,短短三天就做到了尚書。後來又被調任為巴東太守,董卓又上奏把他留在朝中,任命為侍中,到了長安後,又擔任左中郎將。董卓非常看重蔡邕的才華,對他優厚相待。每次朝廷有大事,常常讓蔡邕起草詔書。等到王允要殺蔡邕的時候,很多名士都為蔡邕求情,王允後來也後悔了,想要停止行刑,可那個時候,蔡邕已經死了。
在董卓權傾朝野之時,他的女婿、中郎將牛輔奉命率領軍隊,屯駐在陝地。牛輔還派遣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人,分別攻略陳留、潁川等地的縣城。一時間,這些地方百姓苦不堪言,飽受戰亂之苦。
然而,隨著董卓在長安被王允、呂布等人設計誅殺,局勢瞬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呂布派李肅前往陝地,打算憑借天子的詔書,將牛輔就地正法。牛輔得知消息後,毫不畏懼,立即率軍與李肅展開激戰。李肅沒想到牛輔如此頑強抵抗,一番拚殺後,他抵擋不住,隻能狼狽地逃往弘農。回到長安後,呂布見李肅任務失敗,大怒之下,將李肅斬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其實,牛輔這個人膽小怯懦,董卓一死,他心裏就慌了神,總覺得自己隨時會有危險,整日坐立不安。他常常把辟兵符帶在身邊,還把斧锧放在身旁,企圖借此給自己壯膽。每次會見客人之前,他都要先讓相麵的人看看對方有沒有反意,再通過占卜來預測吉凶,確定沒有問題才肯相見。中郎將董越來找牛輔,牛輔就讓人給董越占卜,結果得到“兌下離上”的卦象,占卜的人說:“這是火勝金,預示著外麵的人要謀害內部的人。”牛輔聽後,想都沒想,當場就把董越殺了。還有一種說法是,這個占卜的人曾經被董越鞭打,所以借此機會報複他。
在這混亂的局勢下,牛輔的軍營裏也不安生。一天夜裏,有士兵叛逃,這一突發狀況讓整個軍營瞬間陷入了恐慌。牛輔本就心虛,聽到軍營裏的動靜,以為士兵們都要背叛他,嚇得不知所措。慌亂之中,他隻拿了些金銀財寶,帶著平日裏和自己關係親近的攴胡赤兒等五六個人,匆忙出城。他們向北渡過黃河,可沒想到,攴胡赤兒等人見財起意,看著牛輔攜帶的大量金寶,心中的貪念瞬間占據了上風。在過河途中,他們趁牛輔不備,殘忍地將他斬首,然後帶著他的首級,前往長安邀功。
李傕、郭汜、張濟等人在外征戰,等他們回到陝地時,才發現牛輔已經兵敗身亡,他們的軍隊頓時沒了主心骨,士兵們人心惶惶,不知何去何從。眾人都想各自解散,回家鄉去。可是,朝廷並沒有發布赦免他們的詔書,而且他們又聽說長安城裏有人打算把涼州人全部殺光。這消息就像一顆重磅炸彈,讓他們又憂又怕,完全不知道該怎麽辦才好。
就在眾人焦頭爛額之際,謀士賈詡站了出來,他獻上一計:不如率領軍隊向西進發,沿途收攏士兵,壯大自己的力量,然後再殺回長安。李傕等人聽後,覺得這是個好辦法,於是采納了賈詡的建議。他們帶著士兵一路向西,所到之處,不斷收編散兵遊勇。等到達長安時,軍隊已經發展到了十多萬人,勢力變得極為強大。
這裏麵還有個小插曲。胡文才、楊整修都是涼州有頭有臉的人物,可司徒王允一直和他們關係不好。李傕反叛後,王允把他們找來,態度十分傲慢,也沒有好臉色,隻是對他們說:“關東那些鼠目寸光之輩,到底想幹什麽?你們去把他們叫回來!”胡文才和楊整修表麵上答應,實際上卻借此機會召集了更多的士兵,然後回到長安與李傕等人會合。
李傕、郭汜等人帶著大軍抵達長安後,與董卓的舊部樊稠、李蒙、王方等人合兵一處,將長安城圍得水泄不通。他們對長安城發起了猛烈的進攻,經過十天的激戰,長安城最終還是沒能守住,被他們攻破。進城之後,李傕等人與呂布在城中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呂布雖勇,但寡不敵眾,最終戰敗,隻能逃離長安。
李傕、郭汜等人占領長安後,徹底暴露了他們殘暴的本性。他們縱容士兵在城中燒殺搶掠,無論男女老少,都不放過。一時間,長安城裏屍橫遍野,百姓們的哭喊聲、慘叫聲回蕩在大街小巷,場麵慘不忍睹。那些參與誅殺董卓的人,都遭到了他們的報複。他們把王允的屍體拉到集市上示眾,以此來發泄心中的怨恨。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