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李郭之亂禍長安
字數:3852 加入書籤
呂布兵敗後,在青瑣門外駐馬,焦急地對王允說:“大人,局勢已經無法挽回,您快走吧!”王允卻一臉堅定地回答:“安定國家,是我一生最大的心願。如果不能實現,我願意以身殉國。如今朝廷的幼主隻能依靠我,在這種危難時刻,我怎能苟且偷生?你替我向關東的各位豪傑致謝,希望他們以國家為重。”李傕、郭汜等人攻入長安城後,屯兵在南宮掖門,他們瘋狂地屠殺朝廷官員,太仆魯馗、大鴻臚周奐、城門校尉崔烈、越騎校尉王頎等都慘遭殺害,死於這場戰亂的官吏和百姓更是不計其數。
王允帶著天子登上宣平城門,想要躲避戰亂。李傕等人來到城門下,假裝恭敬地伏地叩頭。漢獻帝憤怒地斥責他們:“你們怎能如此作威作福,放縱士兵肆意妄為?到底想幹什麽?”李傕等人卻狡辯道:“董卓對陛下忠心耿耿,卻無緣無故被呂布殺害。我們隻是為董卓報仇,不敢有叛逆之心。等事情結束,我們願意到廷尉那裏去接受懲罰。”王允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隻能出城與李傕相見,結果李傕毫不留情,將王允以及他的妻子、宗族十多口人全部殺害。長安城中的百姓,無論男女老少,看到這一幕,都忍不住流下了傷心的淚水。
王允,字子師,是太原祁人。他年少時就有遠大的誌向和高尚的氣節,名士郭泰見到他後,對他的才華和品德大為讚賞,驚歎道:“王生前途無量,有輔佐帝王的才能啊!”郭泰雖然在當時已經是聲名遠揚的前輩,但還是主動與王允結交為好友。後來,三公紛紛征召王允,他先後擔任豫州刺史等重要官職,還曾征召荀爽、孔融為從事,之後又升遷為河南尹、尚書令。等到他成為司徒,一心扶持王室,堅守大臣的氣節,從天子到滿朝文武,都對他十分倚重。董卓也曾信任他,將朝廷的事務交給他處理。華嶠曾評價說,士人憑借正直立身,依靠謀略成事,秉持大義成就功名。王允當初接近董卓並分化他的權力,尋找時機揭露他的罪行,在當時那種複雜的局勢下,他的做法看似與董卓合作,實則是為了拯救天下。他的出發點是忠義,所以接近董卓並非失去正道,分化權力也不算不義,尋找時機更不是奸詐,正是因為他的謀略和大義,才讓他的行動最終回歸到正道上。
李傕等人在報複完之後,將董卓安葬在郿地。可沒想到,葬禮當天,突然狂風暴雨大作,董卓的墳墓被雷電擊中,雨水灌進墓室,他的棺槨都被衝走了,仿佛連上天都在對他的惡行表示憤怒。
李傕因這次叛亂,被封為車騎將軍、池陽侯,還兼任司隸校尉,持節都督軍事;郭汜被封為後將軍、美陽侯;樊稠被封為右將軍、萬年侯。他們三人掌控了朝政大權,在長安城中肆意妄為。而張濟則被封為驃騎將軍、平陽侯,屯兵在弘農。自此,長安又陷入了李傕、郭汜等人的黑暗統治之下,百姓們依舊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看不到一絲希望。
這一年,韓遂、馬騰等人率部歸降,來到了長安。朝廷為安撫他們,封韓遂為鎮西將軍,命他返回涼州;封馬騰為征西將軍,讓其屯兵郿地。然而,看似平靜的局勢下,一場新的陰謀正在悄然醞釀。
侍中馬宇、諫議大夫種邵和左中郎將劉範等人湊在一起,秘密謀劃著一場大事。他們打算讓馬騰率軍突襲長安,自己則在城中作為內應,一舉誅殺李傕、郭汜等人,從而奪回朝廷大權,拯救漢室於水火。
馬騰接到計劃後,立即率領大軍向長安進發,很快就抵達了長平觀。可沒想到,他們的計劃泄露了。李傕等人得知消息後,迅速做出反應。馬宇等人見事情敗露,嚇得趕緊逃出長安,躲到了槐裏。
樊稠奉命出擊,迎戰馬騰。雙方在戰場上展開了激烈廝殺,喊殺聲震天。馬騰的軍隊雖勇猛,但樊稠指揮有方,馬騰漸漸抵擋不住,最終戰敗,隻能帶著殘兵敗將退回涼州。樊稠乘勝追擊,又攻打槐裏。在他的猛烈進攻下,馬宇等人孤立無援,最終都死在了這場戰亂之中。
此時的長安及周邊地區,也就是三輔之地,原本還有數十萬戶百姓。但李傕、郭汜等人掌權後,放縱士兵燒殺搶掠,所到之處,城邑被洗劫一空。百姓們陷入了極度的饑餓和困境,在短短兩年時間裏,很多人甚至被迫相互殘食,人口銳減,曾經繁華的三輔地區變得一片荒蕪,到處都是殘垣斷壁和餓殍遍野的淒慘景象。
有一次,漢獻帝看到宮中的宮女們大多沒有衣服穿,心生憐憫,想要打開禦府,拿出絲綢布匹分給她們。李傕卻堅決反對,他不耐煩地說:“宮裏麵不是有衣服嗎,幹嘛還要再做?”後來,漢獻帝下詔賣掉宮中一百多匹馬,讓禦府和大司農拿出兩萬匹雜色絲綢,用賣馬的錢和這些絲綢,賞賜給公卿大臣以及那些生活困苦、無法生存的貧民。李傕卻貪心不足,他聲稱自己的倉庫儲備不足,把這些財物全部拉到了自己的軍營。賈詡勸他:“這是皇上的旨意,不能違抗。”可李傕根本不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傕、郭汜等人內部的矛盾也越來越深,為了爭奪權力,他們之間的爭鬥愈發激烈。
樊稠在追擊馬騰、韓遂的過程中,曾與韓遂有過一番交談。韓遂對樊稠說:“這天下局勢變幻莫測,誰也說不準以後會怎樣。我們之間本來就沒有私人恩怨,都是為了朝廷的事。咱們又是同鄉,雖然現在有些小分歧,但從長遠來看,還是應該齊心協力。我想和你好好聊聊,再道個別。萬一以後有什麽變故,咱們還能再見麵嗎?”說完,兩人都下馬,走到一起,手臂相交,交談了很久才分開。
李傕的侄子李利當時也跟著樊稠,他回去後,把看到的這一幕告訴了李傕,還添油加醋地說:“韓遂和樊稠交頭接耳,也不知道在說些什麽,看起來關係很親密。”李傕聽後,心中頓時起了疑心,懷疑樊稠和韓遂私下勾結,有了異心。
後來,樊稠想要帶兵東出函穀關,便向李傕請求增加兵力。李傕覺得這是個除掉樊稠的好機會,於是假意邀請樊稠來開會。就在會議上,李傕突然下令,將樊稠殺害,並吞並了他的軍隊。
樊稠死後,郭汜和李傕之間的矛盾也徹底爆發了。李傕經常設宴請郭汜喝酒,有時還留他在自己府上留宿。郭汜的妻子擔心李傕會和郭汜的婢妾有染,從而奪走郭汜對自己的寵愛,便想著要離間他們。有一次,李傕派人給郭汜送食物,郭汜的妻子趁機把豆豉當成毒藥,在郭汜準備吃的時候,她趕緊阻攔說:“這食物是外麵送來的,說不定有問題!”還把所謂的“毒藥”拿給郭汜看,挑撥道:“一隻棲息的鳥窩容不下兩隻雄鳥,我就知道你太輕信李傕了。”
後來,李傕又請郭汜喝酒,郭汜喝得大醉。他想起妻子的話,心裏懷疑李傕在酒裏下了毒,嚇得趕緊喝了些糞汁來解毒。從那以後,兩人之間的嫌隙越來越深,各自整頓兵馬,在長安城中展開了激烈的戰鬥。
李傕為了掌控局勢,竟然將漢獻帝劫持到自己的軍營裏。他命人燒毀宮殿城門,搶奪官署,把皇帝的乘輿、服飾、禦用物品等全部搬到自己家中。漢獻帝被困在軍營裏,生活十分困苦。當時正值盛夏,天氣炎熱,可李傕卻不給皇帝和隨行的侍臣們提供足夠的食物和水。漢獻帝向李傕索要五斛米、五具牛骨,想分給身邊的人,李傕卻不屑地說:“早晚都有飯吃,要米幹什麽?”然後隻給了一些腐臭的牛骨,這些骨頭臭氣熏天,根本無法食用。漢獻帝大怒,想要斥責李傕,侍中楊琦趕忙勸阻說:“李傕是邊地之人,習慣了蠻夷的風氣。他現在也知道自己犯下了大逆不道的罪行,心裏一直很不安。他還想把陛下您帶到黃白城去,以發泄心中的怨恨。陛下您還是先忍耐一下,不要輕易暴露他的罪行。”漢獻帝無奈,隻好聽從了楊琦的建議。
李傕把司徒趙溫也關在了軍營的塢中,因為趙溫不與他同流合汙。趙溫得知李傕想把皇帝轉移到黃白城,便寫信勸他:“你之前打著為董卓報仇的旗號,實際上卻屠城陷池,殺害大臣,天下人都對你的所作所為看得清清楚楚。現在你和郭汜為了一點小事就結下深仇大恨,百姓們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朝廷多次下詔,希望你們和解,可你們卻置若罔聞。你現在還想把皇帝帶到黃白城,我實在是想不明白。《易經》裏說,一次犯錯是過錯,兩次犯錯就是過分,三次還不知悔改,就會招來滅頂之災。你不如早點和郭汜和解,帶兵回營屯守,這樣對上能安定皇上,對下能保全百姓,這難道不是一件大好事嗎?”李傕看完信後,氣得暴跳如雷,想要派人去殺害趙溫。幸好趙溫以前的屬吏、李傕的堂弟李應極力勸阻,過了好幾天,李傕才打消了這個念頭。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