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曹操破袁與各方變局
字數:3861 加入書籤
此時,審配的侄子審榮負責守衛鄴城東門。在一個夜晚,審榮為了給自己謀條出路,偷偷打開城門,放進了曹操的軍隊。曹軍湧入城中,與審配展開了激烈的巷戰。最終,審配被曹軍生擒。
審配被俘後,依然聲氣壯烈,沒有絲毫屈服的言辭。他慷慨激昂,讓見到他的人都為之歎息。辛毗等人早就對審配恨之入骨,此時更是拿著馬鞭抽打審配的頭,罵道:“你這個奴才,今天就是你的死期!”審配不屑地回看他們,大罵道:“你們這些狗東西,就是因為你們,才把冀州搞得破敗不堪,我恨不得殺了你們!就憑你們,今天還能決定我的生死?”
曹操聽說審配被俘,親自前來審問他。曹操問道:“你知道是誰打開了城門嗎?”審配回答:“不知道。”曹操說:“是你的侄子審榮。”審配聽後,歎息道:“這小子真沒用,竟然做出這種事!”曹操又問:“之前我圍城的時候,你們的弩箭怎麽那麽多?”審配大聲回應:“我還嫌少呢!”曹操見審配如此忠誠,心中也有些敬佩,本想饒他一命。可辛毗等人在一旁號哭不止,堅決要求殺掉審配。最終,曹操還是下令將審配斬殺。
審配,字正南,是魏郡人。他年少時就忠誠剛烈,為人慷慨,有著不可侵犯的氣節。袁紹掌管冀州時,對他極為信任,把他當作心腹,讓他擔任治中別駕,還讓他總管幕府事務。當初袁譚離開冀州時,其他人的家人都被允許離開,唯獨辛評的家人被審配扣押。等到審榮打開城門放曹軍入城時,審配正在城東南角的樓上。他看到曹操的軍隊進城,心中憤怒不已,認為是辛毗、郭圖等人搞垮了冀州,於是派人趕到鄴城的監獄,下令殺掉辛評全家。當時辛毗正在軍中,聽說城門被打開,急忙跑到監獄,想要解救自己的家人,可等他趕到時,家人已經被殺害。
冀州人張子謙早就投降了曹操,他向來與審配不和。此時他見到審配被俘,便嘲笑說:“正南,你現在怎麽樣,還不是不如我?”審配大聲嗬斥道:“你是個投降的俘虜,我審配是忠臣,就算我死了,也比你這樣苟且偷生的人強!”臨刑前,審配大聲叱令持刀的士兵讓他麵朝北方,說道:“我的君主在北方。”
關於審配的結局,樂資的《山陽公載記》以及袁暐的《獻帝春秋》都記載說曹操的軍隊入城時,審配在城門中與曹軍交戰,戰敗後逃到井裏,最終在井中被抓獲。裴鬆之認為,審配是一代烈士,是袁氏的忠臣,在城破之時,怎麽會躲到井裏去呢?這種說法實在難以讓人相信。他覺得樂資、袁暐這些人不知道是什麽來曆,隨意撰寫曆史,妄生事端,簡直就是史籍的罪人,真正有學識的人是不會采信他們的記載的。
高幹見袁氏大勢已去,便以並州投降曹操。曹操為了穩定並州的局勢,暫時讓高幹繼續擔任並州刺史。袁氏家族在這場內亂和曹操的進攻下,逐漸走向了衰落,曾經不可一世的袁紹勢力,如今已支離破碎。
曹操圍攻鄴城期間,袁譚趁機擴充勢力,先後奪取了甘陵、安平、勃海、河間等地,又在中山對袁尚發起進攻。袁尚抵擋不住,隻能逃往故安投奔袁熙,袁譚則收編了袁尚的殘部。曹操見袁譚勢力漸大,準備出兵討伐他。袁譚得知消息後,便放棄平原,攻克南皮,親自率軍屯駐在龍湊。
十二月,曹操大軍兵臨城下,袁譚卻緊閉城門,龜縮不出。到了夜裏,他偷偷率領軍隊逃往南皮,在清河岸邊安營紮寨。建安十年正月,曹操發起總攻,一舉攻克南皮,袁譚和郭圖等人都在這場戰鬥中被殺。
袁熙和袁尚在故安也沒能安穩太久,他們被部將焦觸、張南起兵攻打,無奈之下隻能逃往遼西烏丸。焦觸自封為幽州刺史,他驅使各郡的太守、縣令、縣長,背叛袁氏,歸附曹操。焦觸集結了數萬大軍,殺白馬歃血為盟,他高聲下令:“違抗命令者,斬!”眾人畏懼他的威嚴,都不敢出聲,隻能依次歃血。輪到別駕韓珩時,韓珩卻堅決拒絕,他說道:“我深受袁公父子的厚恩,如今他們衰敗滅亡,我智謀不足不能挽救,勇氣不夠不能殉死,已經是違背道義了。但要我投降曹操,向北稱臣,我實在做不到!”在座的人聽到韓珩的話,都大驚失色。焦觸卻說道:“我們興大事,就要立大義。事情能不能成功,不在乎這一個人。就讓韓珩實現他的誌向吧,以此來激勵大家忠誠事主。”
此時,高幹也背叛了曹操。他扣押了上黨太守,起兵據守壺口關。曹操派樂進、李典前去攻打,卻久攻不下。建安十一年,曹操決定親自征討高幹。高幹留下部將夏昭、鄧升守城,自己則前往匈奴單於處求救。然而,匈奴單於拒絕了他的請求。高幹孤立無援,隻能帶著幾名騎兵獨自逃亡,想要投奔荊州。在逃亡途中,上洛都尉將他抓獲並斬殺。據《典略》記載,上洛都尉王琰因抓獲高幹立下戰功,被封為侯。他的妻子卻在家中哭泣,以為王琰富貴之後會娶妾室,奪走對自己的寵愛。)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建安十二年,曹操親率大軍來到遼西攻打烏丸。袁尚、袁熙與烏丸的軍隊聯合起來迎戰,結果戰敗,隻能逃往遼東。公孫康早就料到他們會來,設下埋伏。袁尚、袁熙一到,公孫康就將他們誘殺,並把首級送給了曹操。《典略》記載,袁尚為人勇猛有力,他與袁熙商量說:“我們到了遼東,公孫康肯定會來相見,我想和兄長一起動手殺了他,占據遼東,還能有一番作為。”公孫康也心中盤算:“如今不拿下袁熙、袁尚,沒法向曹操交代。”於是他先在馬廄中埋伏好精銳士兵,然後邀請袁熙、袁尚。袁熙、袁尚剛一進門,公孫康的伏兵就衝了出來,將他們捆綁起來,扔在冰冷的地上。袁尚凍得受不了,想要一張席子,袁熙苦笑著說:“我們的頭顱都要被送去萬裏之外了,還要席子有什麽用!”最終,公孫康將他們斬首。袁譚,字顯思;袁熙,字顯奕;袁尚,字顯甫。《吳書》記載,袁尚有個弟弟叫袁買,和他一起逃往遼東。《曹瞞傳》則說袁買是袁尚兄長的兒子,具體情況不詳。)
曹操十分讚賞韓珩的氣節,多次征召他入朝為官,可韓珩始終沒有答應,最終在家中去世。據《先賢行狀》記載,韓珩,字子佩,是代郡人。他品性高潔,有高雅的度量。年少時父母雙亡,他悉心奉養兄姊,宗族中的人都稱讚他孝順友愛。)
再來說說袁術,字公路,他是司空袁逢的兒子,袁紹的堂弟。袁術年輕時以行俠仗義聞名,後來被舉薦為孝廉,擔任郎中,在朝廷內外任職,之後又做了折衝校尉、虎賁中郎將。
董卓準備廢掉皇帝時,任命袁術為後將軍。袁術害怕受到董卓的牽連,便逃離洛陽,前往南陽。恰逢長沙太守孫堅殺了南陽太守張谘,袁術趁機占據了南陽郡。南陽人口眾多,有幾百萬之多,可袁術卻奢侈荒淫,肆意妄為,征收賦稅毫無節製,當地百姓苦不堪言。
袁術與袁紹本就有矛盾,又和劉表不和,於是他向北與公孫瓚聯合;而袁紹則因為與公孫瓚不和,向南與劉表結交。這兄弟二人離心離德,舍棄近處的盟友,去結交遠方的勢力,實在令人費解。
《吳書》記載,當時有人認為靈帝昏庸無道,導致天下大亂,少帝年幼懦弱,是被賊臣擁立的,而且連親生母親是誰都不知道。幽州牧劉虞向來德高望重,袁紹等人想擁立他為帝,以此來穩定局勢,便派人告知袁術。袁術卻心懷不軌,他看到漢室衰微,便想自己稱帝。於是,他表麵上打著維護公義的旗號,拒絕了袁紹的提議。袁紹又寫信給袁術說:“之前我和韓文節商議複興漢室的大計,希望能擁立一位英明的君主,讓天下重現太平。如今西邊雖有年幼的皇帝,可他與皇室血脈疏遠,公卿大臣們都諂媚董卓,這樣的皇帝怎能讓人信服!我們應當派兵屯守住關隘要地,讓董卓等人被困死在西邊。然後在東邊擁立聖君,太平盛世才有希望,你為何還要猶豫不決?我們袁家滿門被董卓殺害,你難道不像伍子胥那樣為家人報仇,還能繼續向北稱臣嗎?違背天意是不吉利的,希望你能仔細考慮。”袁術回信說:“當今皇帝聰慧睿智,有周成王的資質。董卓趁著天下大亂,威逼百官,這隻是漢朝遭遇的一次小劫難。如今戰亂還未平息,你卻想另立皇帝,還說當今皇帝‘與皇室血脈疏遠’,這不是胡說八道嗎?我們袁家世代傳承,一直以忠義為先。太傅公仁慈善良,雖然知道董卓必定會帶來災禍,但為了信守道義,不忍離去。如今我們袁家慘遭滅門,死傷無數,幸好有各方趕來相助。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上討國賊,下刷家恥,而不是想著另立皇帝,我從未聽說過這樣的事。你還說‘家人被殺,還能向北稱臣’,這都是董卓幹的,與國家何幹?君主的命令如同天意,天意不可違背,更何況這不是君主的命令呢!我一片赤誠之心,隻想消滅董卓,其他的事情我一概不管。”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