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張燕張繡傳
字數:3816 加入書籤
起初,公孫淵的哥哥公孫晃作為公孫恭的質子,留在洛陽。他得知公孫淵奪取了公孫恭的位置後,就預感到公孫淵遲早會惹出大禍,多次向朝廷上表,希望朝廷能出兵討伐公孫淵。魏明帝考慮到公孫淵當時已經掌握了遼東的大權,為了穩定局勢,隻是安撫公孫淵,並沒有采取行動。等到公孫淵公然反叛,公孫晃也受到牽連,被囚禁起來。公孫晃雖然之前提醒過朝廷,但他心裏明白,自己身為公孫淵的兄長,公孫淵一旦兵敗,自己也難逃一死。當公孫淵的首級被送到洛陽時,公孫晃知道自己必死無疑,他和兒子相對而泣,場麵十分淒慘。當時,魏明帝本想饒公孫晃一命,可大臣們認為公孫晃與公孫淵是骨肉至親,罪不可赦,最終公孫晃還是被處死了。
在東漢末年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常山真定有個名叫褚燕的年輕人。當時,黃巾起義的烽火燃遍大地,天下陷入一片混亂。褚燕看著百姓在戰火中受苦,心中湧起一股豪情,他召集了一群誌同道合的少年,在山林湖澤間四處轉戰,劫富濟貧,很快就聚集了一萬多人。他們的隊伍所到之處,官府為之頭疼,百姓卻暗暗稱快。
與此同時,博陵的張牛角也拉起了一支隊伍,他自稱將兵從事,在當地頗有威望。張牛角聽聞褚燕的事跡後,覺得兩人誌同道合,便帶著自己的人馬與褚燕會合。兩支隊伍合在一起,力量大增。褚燕敬重張牛角的為人和謀略,便推舉他為統帥。
不久後,他們決定攻打癭陶城。在激烈的攻城戰中,不幸的事情發生了。張牛角身先士卒,衝鋒在前,卻被一支飛箭射中,身受重傷。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在彌留之際,他把眾人召集到身邊,用盡最後一絲力氣說道:“我死後,你們一定要尊褚燕為帥,繼續帶領大家!”張牛角死後,眾人遵照他的遺願,一致擁戴褚燕為統帥。為了紀念張牛角,褚燕決定改姓為張,從此,他便以張燕的身份帶領著這支隊伍。
張燕為人剽悍勇猛,行動敏捷迅速,遠超常人。在戰場上,他總是一馬當先,如同一道黑色的閃電,讓敵人防不勝防。因此,在軍中,大家都稱他為“飛燕”。隨著時間的推移,張燕的名聲越來越大,各地的小股勢力紛紛前來投奔。常山、趙郡、中山、上黨、河內等地的山穀之間,都有他的勢力活動。像孫輕、王當等小帥,各自帶著部眾加入了張燕的隊伍。漸漸地,張燕的人馬發展到了百萬之眾,他們占據著黑山一帶,被世人稱為“黑山軍”。
黑山軍的勢力日益壯大,讓東漢朝廷頭疼不已。漢靈帝多次派兵征討,卻都無功而返。河北諸郡的百姓深受其害,生活苦不堪言。張燕看著百姓們在戰火中掙紮,心中也有所觸動。經過一番思考,他決定派人前往京都,向朝廷請求歸降。朝廷見張燕主動請降,便封他為平難中郎將,希望以此來安撫這支龐大的武裝力量。
後來,董卓挾持漢獻帝遷都長安,天下各路豪傑紛紛起兵,逐鹿中原。張燕深知這是一個亂世,想要在這風雲變幻的局勢中生存下去,就必須尋找盟友。袁紹與公孫瓚為了爭奪冀州,打得不可開交。張燕覺得公孫瓚是個值得結交的盟友,便派部將杜長等人率領軍隊前去援助公孫瓚。然而,袁紹的實力太過強大,在戰場上,黑山軍被袁紹的軍隊打得節節敗退。這一戰,讓張燕的人馬損失慘重,隊伍也開始逐漸分散。
曹操崛起後,勢力不斷壯大,逐漸有了平定冀州的勢頭。張燕審時度勢,他知道曹操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跟著曹操或許能有更好的出路。於是,他主動遣使向曹操表示,願意協助曹操的軍隊,為平定冀州出力。曹操見張燕識時務,心中大喜,便封他為平北將軍。張燕帶著自己的部眾來到鄴城,向曹操表示忠心。曹操為了嘉獎他,封他為安國亭侯,食邑五百戶。
在曹操的麾下,張燕兢兢業業,為曹操立下了不少戰功。他的一生,見證了東漢末年的亂世風雲,從一個山賊首領,到成為朝廷的官員,他的經曆充滿了傳奇色彩。後來,張燕去世,他的兒子張方繼承了他的爵位。張方去世後,他的兒子張融又繼承了爵位。時光流轉,到了西晉時期,張燕的曾孫張林在朝中任職,擔任門下通事令史。然而,張林卻卷入了趙王倫的叛亂之中。在這場叛亂中,張林雖然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就官至尚書令、衛將軍,還被封為郡公,但很快就被趙王倫殺害。
東漢末年,武威祖厲,這個地處邊陲的小城,因一個人而在亂世中掀起波瀾,此人便是張繡。張繡出身將門,是驃騎將軍張濟的族子。當時,邊章、韓遂在涼州發動叛亂,戰火迅速蔓延,金城的麹勝趁機襲殺了祖厲長劉雋。年輕的張繡,身為縣吏,目睹這一切,心中燃起了複仇的火焰。他暗中尋找機會,憑借著過人的膽識和謀略,成功刺殺了麹勝。這一義舉,讓他在郡內聲名大噪,人們紛紛對他的勇氣和正義之舉讚歎不已。此後,張繡憑借著自己的威望,召集了一群熱血少年,成為了當地的豪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隨著董卓之亂爆發,天下陷入了更大的混亂。張濟與李傕等人聯合起來,為董卓報仇,與呂布展開激戰。張繡跟隨張濟四處征戰,在戰場上,他英勇無畏,屢立戰功,憑借著出色的表現,逐漸升遷至建忠將軍,並被封為宣威侯。
後來,張濟駐軍弘農,由於當地糧食匱乏,士兵們饑腸轆轆。為了生存,張濟決定率軍南下攻打穰城。然而,在激烈的攻城戰中,張濟不幸被流矢射中,當場身亡。張繡臨危受命,接過了張濟的軍隊,駐軍宛城,並與荊州牧劉表聯合,試圖在這亂世中謀求一席之地。
曹操統一北方的進程中,將目光投向了張繡所在的宛城。他親率大軍南下,一路勢如破竹,直逼宛城。張繡見曹操大軍壓境,自知難以抵擋,經過一番權衡,最終決定率眾投降。曹操順利進入宛城,然而,他卻做出了一個讓張繡極為憤怒的舉動——納了張濟的妻子。張繡覺得這是對自己家族的羞辱,心中恨意頓生。
曹操察覺到張繡的不滿,擔心張繡日後會成為自己的隱患,便暗中謀劃著除掉張繡。但曹操的計劃不慎泄露,張繡得知後,決定先下手為強。他聽從謀士的建議,精心策劃了一場突襲。曹操毫無防備,被張繡打得措手不及,軍隊瞬間潰敗。在這場混亂中,曹操的二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不幸戰死,曹操本人也險些喪命。張繡則率領軍隊退回穰城,憑借著堅固的城防,抵禦曹操的進攻。
此後幾年,曹操多次攻打張繡,但都未能攻克。雙方陷入了僵持狀態,戰爭的陰雲始終籠罩在宛城上空。
官渡之戰前夕,天下局勢風雲變幻。曹操與袁紹兩大勢力即將展開一場決定天下歸屬的大戰。此時,張繡的謀士賈詡向他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建議他再次歸降曹操。張繡聽取了賈詡的建議,率領軍隊再次向曹操投降。
曹操見到張繡後,表現出了非凡的氣度。他親自握住張繡的手,與他歡宴慶祝,還為兒子曹均迎娶了張繡的女兒,任命張繡為揚武將軍。張繡被曹操的舉動所打動,決心為曹操效力。
在官渡之戰中,張繡奮勇殺敵,立下赫赫戰功。他率領軍隊衝鋒陷陣,為曹操擊敗袁紹立下了汗馬功勞。戰後,曹操論功行賞,張繡因功升遷為破羌將軍。後來,張繡又跟隨曹操在南皮擊敗袁譚,再次為曹操的霸業添磚加瓦。曹操為了嘉獎他,給他增加了食邑,使他的食邑總數達到了二千戶。在當時,由於戰亂頻繁,天下人口銳減,十戶僅存一戶,其他將領的封邑都沒有超過千戶,而張繡的封邑卻格外多,可見曹操對他的重視。
之後,張繡又跟隨曹操出征烏丸,前往柳城。然而,在行軍途中,張繡卻突然去世,諡號定侯。張繡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在亂世中崛起,曆經多次生死考驗,雖然最終沒能親眼看到曹操統一北方的那一天,但他的名字卻永遠留在了曆史的長河中。
張繡死後,他的兒子張泉繼承了他的爵位。但不幸的是,張泉後來卷入了魏諷謀反案,最終被誅殺,張繡的封國也被廢除。
東漢末年,沛國豐地,一個名叫張魯的人,在曆史的舞台上悄然嶄露頭角。張魯,字公祺,他的家族與道教淵源頗深。其祖父張陵,曾客居蜀地,在鵠鳴山中潛心鑽研道術。張陵一心想在這亂世中尋求解脫之道,他精心撰寫道書,四處宣揚教義,吸引百姓前來追隨。不過,入道之人需繳納五鬥米,因此,世人都稱他們為“米賊”。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