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荀彧反對九錫與憂憤而終
字數:2564 加入書籤
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認為曹操應當進爵為國公,賜予九錫之禮,配備相應的器物,以此彰顯他的特殊功勳,並私下就此事征求荀彧的意見。荀彧卻認為,曹操原本興起義兵,目的是匡扶朝廷、安定國家,一直秉持著忠貞的赤誠之心,也保持著謙遜退讓的品德。君子應該用高尚的道德去關愛他人,曹操這樣的人,不應該接受這樣的待遇。曹操得知荀彧的態度後,心中對此頗為不滿。
恰逢曹操要征討孫權,他上表朝廷,請求讓荀彧到譙縣慰勞軍隊,之後便順勢將荀彧留在了身邊,讓他以侍中、光祿大夫的身份持節,參與丞相府的軍事事務。曹操的大軍抵達濡須時,荀彧因病留在壽春,最終因心中憂慮而去世,年僅五十歲,諡號為敬侯。第二年,曹操便晉封為魏公。據《魏氏春秋》記載:曹操送食物給荀彧,荀彧打開一看,卻是個空盒子,於是荀彧服下毒藥自盡。鹹熙二年,朝廷追贈荀彧為太尉。
《荀彧別傳》記載:荀彧擔任尚書令期間,常常通過書信向曹操陳述事務,在臨終前,他將這些書信都焚毀了,所以他那些奇謀妙策和機密謀劃,世人無法全部知曉。當時,國家正處於頻繁征戰、各項製度初創和恢複的階段,荀彧曾對曹操說:“從前舜分別命令禹、稷、契、皋陶掌管不同事務,以治理各項功績,教化百姓與征戰討伐同時進行。漢高祖初期,戰事正激烈,卻依然推舉那些善於教化百姓的人,叔孫通在軍旅之中研習禮儀,光武帝也有放下兵器講學、讓戰馬休息討論治國之道的事跡。君子哪怕一頓飯的時間都不會違背仁德。如今您對外平定武功,對內興起文學,使戰爭平息,大道得以施行,國家的危難剛剛消除,六禮也都得到整治,這就如同周公旦輔佐周朝時,能迅速使國家安定。既樹立了德行、建立了功勳,又能著書立說,這確實符合孔子述作的心意;在當下彰顯製度,在後世留下美名,這難道不是一件盛事嗎?如果要等軍事事務全部結束後再進行製度建設,就會拖延國家的治理和教化,這在處理事情上並不明智。您應該召集天下的大才和通儒,共同考訂研討六經,校訂刊正傳記,保存古今的學問,去除其中繁雜冗長的部分,統一對聖人經典的解釋,大力推崇禮學,逐漸加強教化,這樣就能使王道得以實現。”
荀彧常常從容地與曹操探討治國之道,類似這樣的言論有很多,曹操也常常讚許並采納他的建議。荀彧品德高尚,行為周全,不符合正道的事情他絕不會用心去做,他在天下聲名遠揚,人們都把他當作道德的楷模,海內的英才俊傑都尊崇他。司馬懿常常說,書中記載的久遠之事暫且不論,就我親身聽聞的近百年來,還沒有賢才能夠比得上荀令君荀彧)。荀彧前後舉薦的人,都是當世的大才,在地方上有荀攸、鍾繇、陳群,在天下範圍內有司馬懿,以及他招攬的當時知名的郗慮、華歆、王朗、荀悅、杜襲、辛毗、趙儼等人,這些人最終都官至卿相,有十幾人之多。荀彧選拔人才不拘一格,戲誌才、郭嘉等人曾被世俗詬病,杜畿為人傲慢且缺乏文采,但荀彧都因為他們的智謀而舉薦他們,最終這些人都各自顯揚了名聲。
荀攸後來擔任魏國的尚書令,也致力於推舉賢才、引進士人。曹操說:“兩位荀令君荀彧、荀攸)對人才的評價,時間越久越能證明其可信度,我至死都不會忘記。”鍾繇認為,顏回去世之後,能夠具備九種品德,且不重複犯錯的,隻有荀彧。有人問鍾繇:“您如此敬重荀君,將他比作顏回,還自認為比不上他,能說一說原因嗎?”鍾繇回答道:“對於賢明的君主來說,最好的臣子是如同老師一般的存在,其次則是像朋友一樣。憑借太祖的聰明才智,每當遇到大事,常常先向荀君谘詢,這就是古代師友之間的道義。我們奉命行事,尚且有時不能做得盡善盡美,與荀君相比,差距難道不大嗎?”
據《獻帝春秋》記載:董承被誅殺後,伏皇後給父親伏完寫信,說曹操殺了董承,皇帝正打算為董承報仇。伏完收到信後拿給荀彧看,荀彧對此感到厭惡,便將此事隱瞞了很久沒有聲張。伏完又把信拿給妻弟樊普看,樊普封存信件後呈遞給曹操,曹操因此暗中做了防備。後來荀彧擔心事情敗露,想要主動向曹操坦白,於是請求出使鄴城,並勸說曹操將女兒許配給漢獻帝。曹操說:“如今朝廷有伏皇後在,我的女兒怎麽能許配給皇帝呢?我憑借微薄的功勞受到朝廷錄用,官至宰相,難道還要依靠女兒受寵來鞏固地位嗎!”荀彧說:“伏皇後沒有兒子,而且性情凶狠乖戾,她之前給父親寫信,言辭醜惡,我們可以借此機會廢掉她。”曹操說:“你之前為什麽不告訴我這件事?”荀彧假裝驚訝地說:“我之前已經跟您說過了呀。”曹操說:“這豈是小事,我怎麽會忘記!”荀彧又裝作很驚訝的樣子說:“難道我真的沒跟您說過嗎?之前您在官渡與袁紹對峙,我擔心會增加您的後顧之憂,所以沒有說。”曹操說:“官渡之戰結束後,你為什麽還不說?”荀彧無言以對,隻能向曹操請罪。曹操因此對荀彧心懷怨恨,但表麵上依然包容他,所以當時世人都不知道這件事。等到董昭提出要封曹操為魏公的建議時,荀彧持不同意見,想要向曹操進言。等到荀彧帶著璽書去犒勞軍隊,飲酒宴客的禮儀結束後,荀彧留下來請求與曹操單獨談話。曹操知道荀彧是想談論封魏公這件事,便作揖示意讓他離開,荀彧最終沒能把話說出口。
荀彧在壽春去世,壽春有逃亡的人告訴孫權,說曹操讓荀彧去殺伏皇後,荀彧不從,所以自殺了。孫權將此事以露布的形式公布給蜀漢,劉備得知後,說:“這個老賊不死,禍亂就不會停止。”臣鬆之考察《獻帝春秋》的記載,說荀彧想要告發伏皇後的事情而請求出使鄴城,卻反而誣陷曹操說“之前已經說過”。這種說法毫無證據,又以官渡之戰時的擔憂作為托詞,前後矛盾,言辭和情理都站不住腳,就算是平庸之人,也不會做出這樣的事,又怎麽能以此來汙蔑賢哲呢!諸如此類的記載,都出自低俗淺陋之人的編造,可以說是用我們這些平庸之人的言論去惡意詆毀君子。袁暐這類毫無根據的編造,這是最為過分的。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