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荀氏家族列傳
字數:2285 加入書籤
荀彧之子荀惲,繼承了萬歲亭侯的爵位,官至虎賁中郎將。起初,魏文帝曹丕與平原侯曹植都有繼承皇位的可能,曹丕當時以屈己從人、恭敬有禮的態度對待荀彧。等到荀彧去世後,荀惲卻與曹植交好,並且和夏侯尚不和睦,曹丕因此對荀惲懷恨在心。荀惲英年早逝,他的兒子荀甝、荀霬“霬”音翼)因為是曹丕外甥的緣故,依然受到皇室的恩寵優待。荀惲的弟弟荀俁,擔任禦史中丞;荀俁的弟弟荀詵,任大將軍從事中郎,兄弟二人都頗有名聲,卻也都早早離世。據《荀氏家傳》記載:荀惲字長倩,荀俁字叔倩,荀詵字曼倩。荀俁的兒子荀寓,字景伯。《世語》記載:荀寓年少時,與裴楷、王戎、杜默在京城都很有名氣。他在西晉為官,官至尚書,聲名顯著。荀寓的兒子荀羽繼承其位,也官至尚書。)荀詵的弟弟荀顗,在鹹熙年間擔任司空。《晉陽秋》記載:荀顗字景倩,年幼時就被姐夫陳群視為奇才。他學識淵博,見聞廣泛,思維縝密。司馬懿見到荀顗後,對他的才能感到驚奇,說道:“這是荀令君的兒子啊。最近我還見到了袁偘,他是袁曜卿的兒子。”於是提拔荀顗為散騎侍郎。荀顗輔佐晉室建立,官至太尉,被封為臨淮康公。他曾就“易無互體”的觀點對鍾會提出質疑,受到當時人們的稱讚。荀顗的弟弟荀粲,字奉倩。何劭為荀粲作傳時寫道:荀粲字奉倩,他的兄長們都以儒家學說進行談論,而荀粲卻唯獨喜好談論道家思想。他常認為子貢說過,夫子關於人性與天道的言論,是無法聽到的,如此看來,六經雖然存在,但不過是聖人留下的糟粕罷了。荀粲的兄長荀俁對此提出質疑:“《易經》中也說,聖人設立卦象來表達心意,附上係辭來完整地表達言論,那麽精微的言辭怎麽會無法聽到、看到呢?”荀粲回答道:“那些精微的道理,不是具體的物象所能完全表達的。如今說設立卦象來表達心意,這並不能表達出物象之外的深意;附上係辭來完整表達言論,這也不是能完全涵蓋係辭之外的意思。所以,物象之外的深意、係辭之外的言論,本來就蘊含在其中而無法完全展現出來。”當時,那些擅長辯論的人都無法駁倒他。荀粲還認為父親荀彧比不上堂兄荀攸。荀彧樹立的德行高尚端正,以規範禮儀來教導眾人;而荀攸不注重外在的表現,隻是謹慎周密地做好自己的事。荀粲因為這些觀點而推崇荀攸,他的兄長們雖然對此感到憤怒,卻也無法改變他的想法。太和初年,荀粲來到京城與傅嘏交談。傅嘏擅長辨析名理,荀粲則崇尚玄遠的思想,他們的宗旨雖然相同,但倉促之間有時會產生分歧,彼此不太滿意。裴徽理解雙方的想法,在兩人之間溝通協調,不久之後,荀粲與傅嘏就相處得很好了。荀粲與夏侯玄也很親近,他常對傅嘏、夏侯玄說:“你們在仕途上,功名必定會超過我,但見識卻比不上我!”傅嘏反駁道:“能夠成就功名的,正是見識。天下哪有根基不足而枝葉有餘的道理呢?”荀粲說:“功名是由誌向和格局所促成的。然而誌向和格局隻是一方麵,並不是僅靠見識就能成就的。我能讓你們變得尊貴,但未必會認同你們的所作所為。”荀粲常常認為,女子的才智不值得過多討論,自然應以美貌為主。驃騎將軍曹洪的女兒容貌出眾,荀粲於是娶她為妻,婚後,他們的服飾、帷帳都非常華麗,夫妻二人獨占寵愛,歡樂宴飲。過了幾年,妻子因病去世,還未下葬時,傅嘏前往吊唁荀粲;荀粲雖然沒有哭泣,但神情哀傷。傅嘏問道:“女子才色兼備是很難得的。你娶妻時,舍棄了才能而看重容貌。這樣的女子本就容易遇到,如今你為何如此哀傷呢?”荀粲說:“佳人難再得!雖然逝去的她稱不上有傾國之色,但也不能說這樣的女子容易遇到。”荀粲悲痛悼念,無法停止,一年多後也去世了,年僅二十九歲。荀粲為人高傲,不屑與普通人交往,他所結交的都是當時的俊傑。到他下葬的那天傍晚,前來吊唁的隻有十幾人,都是當時的知名人士,他們的哭聲感動了路人。
荀惲的兒子荀甝,繼承爵位後擔任散騎常侍,並被進爵為廣陽鄉侯,三十歲時去世。他的兒子荀頵繼承了爵位。《荀氏家傳》記載:荀頵字溫伯,擔任羽林右監,很早就去世了。荀頵的兒子荀崧,字景猷。《晉陽秋》稱讚荀崧年少時就有誌向和操守,非常喜愛文學,為人孝順、重情義,在朝堂上恪盡職守、勤奮努力,官至左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荀崧的兒子荀羨,字令則,為人清正平和且有才華。他娶了公主為妻,年輕時就擔任顯要的職位,二十八歲時擔任北中郎將,兼任徐、兗二州刺史,假節都督徐、兗、青三州諸軍事。他在任十年,因病卸任,在家中去世,朝廷追贈他為驃騎將軍。荀羨的孫子荀伯子,如今擔任禦史中丞。)荀霬官至中領軍,去世後諡號為貞侯,朝廷追贈他為驃騎將軍。他的兒子荀愷繼承了爵位。荀霬的妻子是司馬師司馬景王)、司馬昭文王)的妹妹,司馬師和司馬昭都與荀霬關係親密友善。鹹熙年間,朝廷設立五等爵位,荀霬因為在前朝立下顯著功勳,改封荀愷為南頓子。《荀氏家傳》記載:荀愷在晉武帝時期擔任侍中。幹寶所著的《晉紀》記載:晉武帝派侍中荀顗、和嶠一同前往東宮,觀察太子。荀顗回來後稱讚太子品德和見識都有很大進步,而和嶠則說太子的資質與以前一樣。孫盛的記載是“派荀勖前往”,其餘內容相同。臣鬆之考證,和嶠擔任侍中時,荀顗已經去世很久了。荀勖的職位僅次於三公,與和嶠不在同一班次,沒有理由也被稱為侍中。這兩本書的記載都是錯誤的。考察當時的職位,實際上應該是荀愷擔任侍中前往東宮。荀愷後來官至征西大將軍。荀愷的兄長荀憺,擔任少府。弟弟荀悝,任護軍將軍,死後被追贈為車騎大將軍。)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