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王修傳續
字數:3095 加入書籤
魏國建立之後,王修擔任大司農郎中令。曹操曾就推行肉刑一事進行商議,王修認為當時的社會環境並不適宜推行肉刑,曹操采納了他的建議。之後,王修轉任奉尚。
有一次,嚴才發動叛亂,他帶領數十名手下攻打掖門。王修得知變故後,匆忙召集車馬,然而車還未到,他便帶著官屬徒步趕往宮門。曹操正在銅爵台上,遠遠望見有人趕來,立刻說道:“來的人一定是王叔治!”相國鍾繇對王修說:“按照舊例,京城發生變故時,九卿應該各自堅守在自己的官署。”王修卻嚴肅地回應:“我享受國家的俸祿,怎能在危難時刻逃避責任?雖然堅守官署是舊製,但這不符合奔赴國難的大義。”不久之後,王修在任上因病去世。
王修的兒子王忠,後來官至東萊太守、散騎常侍。當初,王修在高柔二十歲時就賞識他,在王基還是幼童的時候,便看出他與眾不同,後來這兩人都在仕途上有遠大的發展,世人都稱讚王修善於識別人才。據《王隱晉書》記載:王修有一個兒子名叫王儀,字朱表,為人高尚正直,品行高雅。司馬文王擔任安東將軍時,王儀任司馬一職。東關之戰失敗後,司馬文王問道:“近日這場戰事,誰該承擔責任?”王儀直言:“責任在軍師。”司馬文王聽後大怒:“你這個司馬是想把罪責推給我嗎?”於是下令將王儀處死。王儀的兒子王裒,字偉元。他年少時便樹立了高尚的操守,不合乎禮儀的事堅決不做。王裒身高八尺四寸,容貌出眾。他痛心父親無辜喪命,發誓終身不踏入仕途。他在父親墓旁蓋了一間屋子,以教書授業為業。每天早晚,他都會前往墓前祭拜,每次祭拜都悲痛萬分,哭得聲嘶力竭。墓前有一棵柏樹,王裒常常攀援其上,他的淚水沾濕了樹幹,使得這棵樹的顏色與其他樹都不一樣。每當讀到《詩經》中“哀哀父母,生我勞悴”的句子,王裒總是反複流淚,淚水沾濕了衣襟。
王裒家境貧寒,親自耕種田地,根據家中人口的數量來安排耕種的土地,根據自身的需求來養蠶。有學生偷偷幫他收割麥子,王裒發現後,直接將這些麥子扔掉;從此之後,再也沒有人敢擅自幫他收割。王裒的門生被本縣征召服役,門生請求王裒出麵說情,王裒說道:“你的學識不足以保護自己,我的德行也淺薄,無法庇護你,說情又有什麽用呢?況且我已經四十年沒有提筆寫過請托的書信了。”於是,他徒步挑著幹糧,讓兒子背著鹽和豆豉,帶著一千多名門徒前往縣府。安丘縣令以為王裒是來拜訪自己的,連忙整理衣冠,在門口迎接。王裒卻走到土牛旁,彎腰恭敬地站著,說道:“我的門生被縣府征召服役,我隻是來為他送別。”說完,他拉著門生的手,流著淚離去。縣令見狀,感到十分羞愧,立刻釋放了這些學生。
同縣的管彥,年少時就很有才華和能力,但還沒有什麽名氣,隻有王裒認為他將來必定會顯達,平日裏常常與他友好往來。兩家孩子剛出生時,他們還約定結為兒女親家。後來,管彥果然當上了西夷校尉。王裒後來卻把女兒許配給了別人,管彥的弟弟管馥詢問王裒原因,王裒說:“我本就誌向淡薄,隻想在山林中度過一生,如今姐妹們都遠在他鄉,吉凶之事都無法相互知曉,我已發誓不再與外人結親。你兄長把父親葬在京城,那他就是洛陽人了,這哪裏符合我當初結親的本意呢?”管馥說:“我嫂子是齊地人,以後是要回臨淄的。”王裒回應道:“哪有把父親葬在河南,卻跟著母親回齊地的道理!你有這樣的想法,這親還怎麽結?”於是這門親事便不了了之。
邴春是邴根矩的後人。他年少時就立下誌向,生活清苦,卻刻苦求學,背著書箱四處遊學,很少在家停留,同鄉人都認為他能繼承先輩的風範。王裒卻認為邴春性格狹隘陰險,過於愛慕虛榮,最終難成大器。後來,邴春果然學業無成,四處漂泊,有見識的人都因此佩服王裒的眼光。王裒常認為,人的行為應該遵循善良的道義,不能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有人送他財物,他都一概不接受。
等到洛陽淪陷,賊寇蜂擁而起,王裒的宗親們都打算遷移到江東避難,王裒卻眷戀著祖墳,遲遲不肯離開。後來賊寇勢力越來越大,他才被迫向南逃到泰山郡。即便如此,王裒依然思念故土,不願再繼續南行,最終被賊寇殺害。
《漢晉春秋》記載:王裒與濟南的劉兆,字延世,都因不肯出仕而聲名遠揚。王裒因為父親被司馬文王濫殺,所以終身不接受朝廷的征召,他在坐席上從不麵向西方,以此表示自己不向晉稱臣。《魏略·純固傳》將脂習、王修、龐淯、文聘、成公英、郭憲、單固七人合為一傳。其中王修、龐淯、文聘三人各自有獨立的傳記,成公英的事跡在《張既傳》中另有記載,單固的事跡則在《王淩傳》中出現,其餘脂習、郭憲二人的事跡列在王修傳之後。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脂習,字元升,是京兆人。中平年間,他在郡中任職,被公府征召,考核成績優異,被任命為太醫令。漢獻帝西遷長安以及後來東行前往許昌時,脂習始終跟隨在旁。他與少府孔融關係親密友善。曹操擔任司空後,聲威和德行日益彰顯,而孔融依舊憑借著以往的交情,在書信往來中態度傲慢。脂習常常責備孔融,希望他能改變這種態度,孔融卻不聽從。後來孔融被誅殺,當時許昌城中與孔融親近友好的百官,都不敢去收殮撫恤他,隻有脂習獨自前往,撫摸著孔融的屍體痛哭道:“文舉啊,你離我而去,我以後還能和誰暢談呢?”他不停地哀歎。曹操得知此事後,將脂習逮捕,想要治他的罪,不久後因他的行為出於真情,便原諒了他,將他遷徙到許都東土橋下居住。後來,脂習見到曹操,向他謝罪,承認自己以前的過錯。曹操呼喊著他的字說:“元升,你還是那麽慷慨重情!”接著詢問他的生活狀況,得知他剛搬了家,便賞賜給他一百斛穀物。到了黃初年間,朝廷下詔想要任用脂習,因為他年事已高,便嘉獎他不忘舊情,有欒布般的氣節,賜封他為中散大夫。脂習回到家中,八十多歲時去世。
郭憲,字幼簡,是西平人,他家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建安年間,他擔任郡功曹,州裏征召他,他卻沒有赴任,因其仁愛忠厚,深受一郡之人的愛戴。建安十七年,韓約失去部眾,從羌人聚居地回來,投靠郭憲。很多人都想抓住韓約去邀功請賞,郭憲卻嚴厲斥責他們,說道:“人家走投無路來投奔我,你們怎麽能想著去害他呢?”於是,郭憲全力保護韓約,對他優厚相待。後來韓約因病去世,田樂、陽逵等人砍下韓約的首級,準備送去請賞。陽逵等人想在奏疏中寫上郭憲的名字,郭憲堅決不肯,說道:“我尚且不忍心在他活著的時候算計他,又怎麽會忍心拿死人去邀功呢?”陽逵等人這才作罷。當時曹操正在攻打漢中,駐軍在武都,陽逵等人將韓約的首級送到曹操那裏。曹操早就聽說過郭憲的名聲,看到奏疏中沒有他的名字,感到十分奇怪,便詢問陽逵等人,陽逵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詳細告知曹操。曹操讚歎郭憲的誌向和道義,於是將他與陽逵等人一同上表,都賜封關內侯,從此郭憲名震隴右。黃初元年,郭憲因病去世。正始初年,國家追念並嘉獎他的事跡,又賜封他的兒子為關內侯。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