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孔融抗曹
字數:5650 加入書籤
曹操生性猜忌,對於難以容忍的人絕不留情,魯國人孔融便是其中之一。孔融,字文舉。《續漢書》記載: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的高祖父孔尚,曾任钜鹿太守;父親孔宙,曾任太山都尉。孔融自幼便展現出非凡的才華。)
當時,河南尹李膺聲望極高,他命令門下嚴格篩選來訪賓客,若非當世英才賢士或世代通家的子孫,一概不予接見。孔融十多歲時,想見識李膺的為人,便來到李府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君世代通家的子孫。”李膺接見了孔融,問道:“您的祖父或父親,曾經與我有交往嗎?”孔融答道:“正是。我的先祖孔子與您的先祖老子李耳),德行與道義相當,互為師友,那麽我與您便是累世通家了。”在座的眾人都對孔融的機敏感到驚奇,紛紛讚歎:“真是個與眾不同的童子!”
太中大夫陳煒後來到場,有人將此事告訴了他,陳煒不以為然地說:“小時候聰明的人,長大後未必出眾。”孔融立刻回應道:“照您這麽說,難道您小時候很聰明嗎?”李膺大笑,回頭對孔融說:“你長大後,必定能成為棟梁之材。”
山陽人張儉,因剛正不阿被中常侍侯覽怨恨。侯覽於是偽造文書,下令州郡逮捕張儉。張儉與孔融的兄長孔褒是舊交,逃亡時投奔孔褒。恰巧孔褒外出,當時孔融年僅十六歲,張儉見他年幼,便沒有告知自己的處境。孔融看出張儉是位長者,麵露窘迫之態,便說道:“難道我不能為您提供庇護嗎?”於是將張儉留下藏匿在家中。
後來事情泄露,國相以下的官員秘密趕來搜捕,張儉得以逃脫,孔融和孔褒則立刻被逮捕入獄。孔融說:“收留藏匿張儉的是我,罪責在我,我應當受罰。”孔褒說:“他是來投奔我的,這是我的過錯,與弟弟無關,我應當承擔罪責。”兄弟倆爭相赴死,郡縣官員難以決斷,於是向上級請示。朝廷下詔,判定孔褒有罪。孔融因此名聲震動遠近,與平原人陶丘洪、陳留人居延並列,以才華出眾成為後輩中的領袖。
孔融在理論辨析和條理邏輯上雖不及居延等人,但他的超逸才華和宏闊學識卻遠超眾人。
孔融被司徒、大將軍舉薦為高第,多次升遷後擔任北軍中候、虎賁中郎將、北海相,當時年僅三十八歲。他到任時,北海剛經曆黃巾軍之亂,一片殘破。孔融著手修複城邑,尊崇學校教育,設立各級學府,大力舉薦賢才,表彰儒士。他任命彭璆為“方正”,邴原為“有道”,王修為“孝廉”;還特別下令在高密縣為鄭玄設立一個鄉,命名為“鄭公鄉”。對於本郡中無後嗣的人,以及四方客死當地的遊士,孔融都提供棺木妥善安葬。郡人甄子然以孝行聞名,卻早早去世,孔融深以為憾,便下令讓他的牌位配享縣社。他禮遇賢才的舉動竟到了如此地步。
在北海任職六年期間,劉備上表舉薦孔融兼任青州刺史。建安元年,孔融被征召回朝擔任將作大匠,後又升任少府。每次朝會討論國事時,他總是主掌議題的核心人物,其他卿大夫不過掛名附和而已。
據《司馬彪九州春秋》記載,孔融在北海時,自認為才智卓越、遠超世人,是天賦異稟的命世之才,當時的豪傑都比不上他。他胸懷大誌,甚至想整軍經武、炫耀兵威,與天下賢才一爭功業,打算在海岱地區奠定根基,不願像普通郡守那樣庸庸碌碌,隻知道侍奉上級、應付官場應酬。
然而,他選拔任用的官員,多偏好標新立異之人,都是些輕佻浮躁的才子。對於通曉古事的高士,他表麵上假意恭敬,禮儀雖周全,卻從不與他們討論治國大事。比如對高密鄭玄,他尊稱“鄭公”,行子孫之禮,但一涉及高談闊論的教令,就堆滿官署,雖然文辭溫雅可賞,實際推行起來卻困難重重。他雖能搭建製度框架,自身治理卻疏忽大意:租賦征收多有拖延,甚至一時暴怒斬殺了五部督郵。奸民與汙吏勾結,在街市上胡作非為,他也無力整治。
幽州的一支精銳部隊發生叛亂,流竄到徐州,突然兵臨城下,全城百姓驚恐萬分。孔融竟隻身出城遊說,暫時穩住了叛軍的異心。他隨後與別校密謀趁夜偷襲幽州軍,取得勝利並收編了全部人馬。但沒過多久,這些降卒又再次叛逃。
後來黃巾軍逼近,孔融卻大喝美酒,親自上馬,率軍到氵來水河畔抵禦。敵軍命令先頭部隊與孔融正麵相持,兩翼則直接渡河,直撲他的治所城池。城防崩潰後,孔融無法入城,逃到南縣,身邊的部下也逐漸叛離。多年來屢遭挫敗,事事無成,最終連轄境都無法保全,隻能棄郡逃亡。
此後他輾轉到徐州,以北海相的身份兼任青州刺史,治所設在郡北部邊陲。他企圖依附山東勢力,外聯遼東,憑借騎兵優勢建立根基,卻始終孤立一隅,無人響應。當時曹操、袁紹、公孫瓚各成派係、相互呼應,而孔融手下士兵不足數百,糧草不到萬斛。他卻將善於詭辯的小人王子法、劉孔慈視為心腹,而把清雋有才的左丞祖、劉義遜等士人僅當作座上客,還說這些人代表民望,不可失去。左丞祖勸孔融歸附強國以求自保,孔融不僅不聽,反而將他殺害,劉義遜見狀也失望離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最終孔融遭到袁譚進攻,從春到夏,城池狹小而敵軍眾多,飛箭如雨點般密集。但孔融仍憑靠桌案安坐,像往常一樣讀書論辯。直到城池陷落、眾人逃散,他才隻身逃往山東,妻兒老小都被袁譚俘虜。據《張璠漢紀》記載,孔融在北海任職八年,最終僅能保全自身性命。
漢獻帝初定都許昌時,孔融認為應大致遵循舊製,劃定王畿範圍,將司隸所管轄的區域定為千裏封土,並引薦公卿大臣上書陳述此議。但當時天下剛經曆戰亂,曹操與袁紹的勢力尚未分明,孔融的建議顯然不合時宜。
孔融天性率直爽朗,常按自己的心意行事,對曹操多有輕慢侮慢之舉。曹操頒布禁酒令,孔融卻寫信調侃道:“天上有酒旗星,地上有酒泉郡,人有飲酒的美德,所以堯不喝千鍾酒,無法成就聖人之名。何況夏桀、商紂因美色亡國,如今卻不禁止婚姻。”曹操表麵寬容,內心卻深為不滿。禦史大夫郗慮揣摩到曹操的心意,便借法令免去了孔融的官職。一年多後,孔融又被任命為太中大夫。盡管他居家失勢,家中卻每日賓客盈門。他愛惜人才、喜好飲酒,常感歎道:“隻要座上賓客常滿,杯中美酒不空,我就沒有憂慮了。”
當時有個虎賁士長得很像蔡邕,孔融每次飲酒盡興時,就拉他同坐,說:“雖然沒有德高望重的老成人,還有典章製度可效法。”他愛才好客到了如此地步。
《續漢書》記載:太尉楊彪與袁術有姻親關係,袁術稱帝謀反後,曹操與楊彪產生嫌隙,借機逮捕楊彪,準備將他處死。孔融聽聞此事,來不及換上朝服就去見曹操,說:“楊公家族世代德行高潔,四代人都榮耀顯赫。《周書》說‘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況是因袁氏的罪名呢?《易經》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如今看來不過是欺人之談!”曹操說:“這是朝廷的意思。”孔融反駁道:“假使周成王想殺召公,周公能說自己不知道嗎?如今天下的士大夫之所以敬仰您,是因為您聰明仁智,輔佐漢朝,舉用正直之人、廢黜奸邪之輩,致力於天下太平。如今您濫殺無辜,讓天下人看到聽到,誰能不人心離散?我孔融身為魯國男子,明天就將卷起衣襟離去,不再上朝了!”曹操聽後怒意稍解,於是釋放了楊彪。
《魏氏春秋》記載:袁紹戰敗後,孔融給曹操寫信說:“周武王伐紂,把妲己賞賜給周公。”曹操認為孔融學識淵博,必定是史書有記載。後來見麵時詢問此事,孔融回答說:“我是根據現在的情況推測,想來應該是這樣罷了!”
建安十三年,孔融在接待孫權使者時,說了誹謗曹操的話,因此被判處死刑,棄屍街市。他的兩個兒子當時年僅八歲,正在下棋。孔融被捕時,他們端坐不動。身邊的人問:“你們的父親被抓了,為何還不起來?”兩個孩子說:“哪裏有巢毀了而卵不碎的呢!”最終一起被殺害。
孔融有崇高的名聲和卓越的才學,世人大多為他感到哀傷。曹操擔心遠近之人議論,於是下命令說:“太中大夫孔融已經伏罪,但世人多被他的虛名迷惑,很少去核實真相。看到孔融言辭浮誇,喜好標新立異,就被他的詭詐迷惑,不再去察覺他傷風敗俗的行為。本州有人說平原禰衡接受並傳播孔融的論調,認為父母與子女並無親情,就像容器與物品,不過是暫時寄存在其中;還說如果遭遇饑荒,父親若不賢德,寧可去養活別人。孔融違背天道,敗壞倫理,即便在街市處死,仍覺得殺他太晚了。現將這些事列出來上奏,宣示給各軍將校和屬官,讓大家都知道。”
《世語》記載:孔融的兩個兒子都還是孩童。孔融被捕時,回頭對兒子說:“你們為何不逃走?”兩個孩子都說:“父親都如此境地,我們還能逃到哪裏去!”他們知道必定會一同赴死。臣鬆之認為:《世語》說孔融的兒子不逃走,知道必定同死,這還勉強可以理解。但像孫盛所說的“八歲小兒能通曉禍福,聰明遠超常人”,就實在難以理解了。八歲的孩子,即便聰明過人,又怎麽會看到父親被捕卻毫無動容,繼續下棋、從容自在呢?從前申生赴死時,仍言不忘父親,不因自己將死而放棄念父之情。父親平安時尚且如此,何況在顛沛流離的困境中呢?孫盛把這件事當作美談,恐怕是在傷害孩子吧!這大概是因為人們獵奇心重,卻不知這樣的說法有違常理。
南陽人許攸《魏略》記載:許攸,字子遠,年輕時與袁紹及曹操交好。初平年間隨袁紹在冀州,曾在席間參與謀議。官渡之戰時,他勸諫袁紹不要與曹操決戰,相關內容記載在袁紹傳中。袁紹自恃勢力強盛,堅持要全力出兵。許攸深知袁紹不可勸諫,於是投奔曹操。袁紹戰敗逃走,後來曹操奪得冀州,許攸立下大功)。
許攸自恃有功,常常與曹操開玩笑。每次宴席上都不知節製,甚至直呼曹操的小名,說:“阿瞞,你要是沒有我,根本得不到冀州!”曹操笑著說:“你說得對。”但內心卻對他心生嫌隙。後來許攸跟隨曹操出鄴東門,回頭對左右隨從說:“這家人要是沒有我,根本沒法進出這道門!”有人將這話稟告曹操,許攸於是被逮捕處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婁圭《魏略》記載:婁圭,字子伯,年輕時與曹操有舊交。初平年間在荊州北部聚集人馬,後來投奔曹操。曹操任命他為大將,但不讓他掌管兵權,而是常讓他在席間參與謀議。河北平定後,他隨曹操在冀州任職)。
一次,曹操帶諸子外出遊玩,婁圭當時也隨行。他回頭對左右說:“看這父子倆,如今這般享樂!”有人將這話報告給曹操,曹操認為他心懷不滿,於是將他治罪。
《吳書》記載:婁圭年輕時就有遠大誌向,曾感歎道:“男子漢活在世上,應當擁有數萬士兵、千匹戰馬追隨身後!”同輩人都笑話他。後來他因藏匿逃亡者被捕,論罪當死,卻越獄逃脫。追捕者追得很急,婁圭便換上類似追捕者的衣服,官吏沒能察覺,這才得以脫險。天下義兵興起後,婁圭也聚集人馬依附劉表,後來歸附曹操,成為曹操的重要謀士,軍國大事常與他商議。
劉表死後,曹操進軍荊州,劉表之子劉琮投降,持符節迎接曹操,眾將都懷疑有詐。曹操詢問婁圭,婁圭說:“天下動蕩,各地勢力都貪圖王命以自重,如今以符節來迎,必定是出於至誠。”曹操說:“很好。”於是進軍。曹操對婁圭恩寵有加,婁圭家財萬貫,曹操曾說:“婁子伯的富貴享樂堪比我,隻是權勢不如我罷了!”
婁圭跟隨曹操擊敗馬超等勢力,功勞卓著,曹操常感歎:“子伯的謀略,我比不上啊!”後來婁圭與南郡習授同乘一車,看到曹操出行,習授說:“曹氏父子如此風光,何等快意!”婁圭說:“人活在世上,應當自己成就功業,怎能隻羨慕別人呢!”習授將這話稟告曹操,婁圭於是被處死。
魚豢評論說:“古人說:‘捕鳥時,靠的是羅網中的一個網眼,但隻張一個網眼的羅網,終究捕不到鳥。鳥能遠飛,靠的是翅膀上的正羽,但沒有眾多絨毛的輔助,也飛不遠。’由此推論,大魏的建立,雖靠功臣之力,卻也未必不是這類親附者的功勞。”
在這些人中,崔琰最被世人痛惜,至今仍有人為他鳴冤。《世語》記載:崔琰兄長的孫子崔諒,字士文,以簡樸著稱,在西晉官至尚書大鴻臚。荀綽所著《冀州記》稱崔諒是崔琰的孫子)。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