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華歆公輔
字數:3021 加入書籤
華歆一向生活清貧,俸祿和賞賜都用來接濟親戚朋友,家中連一石糧食的儲備都沒有。朝廷曾賞賜公卿大臣被抄沒的奴婢,唯有華歆將她們放出嫁人。魏文帝得知後歎息不已,孫盛評論說:“我聽說獎賞刑罰必須由君主決定,寬恕赦免出自帝王。子路私自饋贈食物,孔子毀其食器;田氏擅自施恩,《春秋》加以譏諷。這是已有定評的褒貶大義。被治罪的家族,本是國家刑罰所懲;受賜的大臣,應承帝王恩澤。若要憐憫,也不該偏私。華歆身為重臣,與君主共擔重任,本應公開宣揚朝廷恩澤,卻默默接受賞賜,獨以君子自居,既涉嫌擅自施恩,又違背公正原則,可謂匹夫之仁,未達大道。”《魏書》記載:華歆性格周密,舉止謹慎,認為臣子進言應以委婉諷諫符合道義為貴,即便有所建議也不敢公開,因此他的事跡多未記載。《華嶠譜敘》記載:華歆對錢財欲望淡薄,前後受賞之厚無人能及,卻從不置辦產業。陳群常感歎:“像華公這樣的人,可謂通達而不驕縱,清廉而不偏執。” 傅子說:“若問當今君子是誰?答案是:袁郎中積德行儉,華太尉積德守順,他們的智慧可學,清廉卻難以企及。事奉君主以忠,救濟百姓以仁,即便晏嬰、行父也不過如此!”)下詔說:“司徒是國家的德高望重之臣,負責調和陰陽、治理政務。如今大官膳食豐盛,司徒卻食蔬餐簡,實在不合情理。” 特意賞賜華歆禦衣,並為他的妻子兒女都製作了新衣。《魏書》記載:又賞賜奴婢五十人。)
三公府商議:“推舉孝廉本以德行優先,不應再以儒家經典考試限製。” 華歆卻認為:“自喪亂以來,六經典籍荒廢,當務之急是恢複文化教育,以弘揚王道。製定法令需適應時代盛衰。如今允許孝廉不經過經典考試,恐怕會導致學業從此荒廢。若有特別優秀的人才,可破格征召。隻怕沒有真正的人才,何必擔心無法選拔?” 魏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
黃初年間,魏文帝下詔命公卿大臣舉薦 “獨行君子”指品德高潔、不隨流俗的人)。華歆推舉了好友管寧,文帝於是派安車用蒲草包裹車輪的尊禮之車)前往征召。魏明帝即位後,晉封華歆為博平侯,食邑增加五百戶,加上此前的共計一千三百戶,並改任太尉。《列異傳》記載:華歆還是儒生時,曾在別人家門外借宿。這家主婦夜間生產。不久,兩名官吏來到門前,見狀連忙退避,相互說道:“有貴人在此。” 猶豫許久後,一名官吏說:“戶籍注定的事,怎能避開?” 於是上前向華歆行禮,一同進門。出來後兩人並行,議論道:“這孩子該活幾歲?” 另一人說:“三歲。” 天明後華歆離去。後來他想驗證此事,到第三年特意去詢問孩子的情況,果然已經夭折。華歆從此知道自己命中當為公卿。裴鬆之按:《晉陽秋》記載魏舒年輕時也有類似寄宿遇奇事,認為不可能兩人都有此事,可能是傳聞不同。此處姑且采信《列異傳》的說法。)
華歆以年老多病為由請求退職,想將太尉之位讓給管寧,明帝不同意。臨到朝廷大朝會時,明帝派散騎常侍繆襲捧著詔書傳達旨意:“朕剛即位處理政務,日理萬機,唯恐決斷不明。依賴有德之臣輔佐左右,而您屢次稱病辭官。的確,衡量君主選擇去留、舍棄榮華俸祿的做法,古人曾有先例,但那是針對一般人而言,像周公、伊尹這樣的重臣就不會如此。潔身自好、堅守節操,普通人可以這樣做,但朕對您不抱此期望。希望您勉強支撐病體參加朝會,以幫助朕治理天下。朕已設好席位幾案,命百官各守其職等待您的到來,之後朕才會正式就座。” 又特別叮囑繆襲:“務必等華歆起身赴會,你再回來複命。” 華歆無奈,隻得勉強起身前往。
魏明帝太和年間,朝廷派曹真從子午道討伐蜀漢,明帝則東行前往許昌。華歆上疏勸諫說:
“自戰亂以來,已超過二十四年一紀為十二年)。大魏承天受命,陛下以聖德應當成就周成王、周康王那樣的盛世,應弘揚一代治世之道,繼承夏、商、周三代聖王的功業。雖說吳、蜀二賊憑借天險苟延殘喘,但若陛下的聖明教化日益提升,遠方之人感念恩德,定會背著嬰兒前來歸附。戰爭是不得已而用的手段,所以應收藏兵器,適時而動。臣真心希望陛下先專注於治理國家,把征伐作為次要之事。況且千裏轉運糧草,對用兵極為不利;跨越天險深入敵境,難以獨自取得成功。聽聞今年的征役,已嚴重影響農耕蠶桑。治國以百姓為根基,百姓以衣食為根本。若能讓中原沒有饑寒之患,百姓沒有背井離鄉之心,那便是天下最大的幸事,吳、蜀二賊的破綻,可坐待其出現。臣身為宰相,年老多病日益嚴重,犬馬之命將盡,恐怕再也見不到陛下的車駕,不敢不竭盡臣子的心懷,望陛下裁斷明察!”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明帝回複說:“您深謀遠慮國家大計,朕十分讚賞。賊寇憑借山川天險,太祖、世祖指曹操、曹丕)在前代多次勞師,仍未能平定,朕豈敢自大,說必定能消滅他們!眾將認為不試探進取,賊寇不會自行衰敗,因此用兵以觀察其破綻。若天時未到,就像周武王伐紂未竟而還師一樣,這是前代的教訓,朕必定牢記警戒。”
當時恰逢秋季大雨,明帝下詔命曹真率軍撤回。
太和五年,華歆去世,諡號 “敬侯”《魏書》記載華歆享年七十五歲),其子華表繼承爵位。早年,魏文帝從華歆的封邑中分出部分,封華歆的弟弟華緝為列侯。華表在魏元帝鹹熙年間擔任尚書。《華嶠譜敘》記載:華歆有三個兒子。華表,字偉容,二十多歲時擔任散騎侍郎。當時同僚郎官共同處理尚書事務,年輕人都爭強好勝,追求名譽。尚書事務到來時,若有不便之處,便故意遺漏不看,等傳書人離開後,就深入撰文反駁。唯有華表不同,事務到來若有不妥,便與尚書共同討論直至理清,若主事者固執己見,不得已才共同上奏商議。司空陳群等人因此稱讚他。華表在晉朝曆任太子少傅、太常,稱病退休後被授予光祿大夫。他性格清淡,常憂慮天下治理之道。司徒李胤、司隸王弘等人常稱讚說:“像華表這樣的人,無法讓他顯貴,無法讓他低賤,無法與他親近,無法與他疏遠。” 華歆次子華博,曆任三縣內史,治政有顯著政績。小兒子華周,擔任黃門侍郎、常山太守,博學且有文思,中年患病去世。華表有三個兒子:長子華廙,字長駿,據《晉諸公讚》記載,他有文學才能,曆任尚書令、太子少傅,追贈光祿大夫開府;華嶠,字叔駿,有才學,撰寫《後漢書》,被世人稱為良史,擔任秘書監、尚書;華澹,字玄駿,最為知名,擔任河南尹。華廙有三個兒子:華昆,字敬倫,清廉純粹有操守,擔任尚書;華薈,字敬叔,《世語》稱他為人端方正直;華恒,字敬則,以通達事理著稱。華昆官至尚書,華薈任河南尹,華恒官至左光祿大夫開府。華澹之子華軼,字彥夏,有治世才略,擔任江州刺史。)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