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王朗諫言

字數:3068   加入書籤

A+A-


    建安末年,孫權首次派使者向魏國稱臣,但同時與劉備交戰。魏文帝下詔詢問:“是否應發兵與吳國共同攻取蜀漢?” 王朗建議說:
    “天子的軍隊應像華山、泰山一樣穩重,隻需彰顯天威,按兵不動。假如孫權親自與蜀軍相持,戰事陷入僵局,雙方勢均力敵、久戰不決,確實需要增兵助戰,此時也應選派持重的將領,占據關鍵要地,等待時機而動,選擇有利地形而行,如此方能一舉成功、不留後患。如今孫權尚未出兵,我軍若先助吳征討,實為徒勞。況且當前雨水正盛,並非大規模行軍的時機。”
    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
    黃初年間,鵜鶘聚集在靈芝池曹魏皇家園林中的池沼),文帝下詔命公卿舉薦 “獨行君子”品德高潔、不隨流俗之人)。王朗推薦了光祿大夫楊彪,並稱病想將職位讓給楊彪。文帝於是為楊彪設置護衛吏卒,禮遇僅次於三公,同時下詔對王朗說:
    “朕向您求賢而不得,您卻突然稱病,這不僅讓朕錯失賢才,更開了錯失賢能的先例,如同鼎鉉鼎的關鍵部件)傾斜,危及國家。這豈不是‘居於其位卻言語不當,違背君子之道’嗎?希望您不要再推辭。”
    王朗這才繼續任職。
    孫權承諾送兒子孫登入朝為質卻未兌現。此時文帝遷都許昌,大力推行屯田,又計劃率軍東征。王朗上疏勸諫說:
    “從前南越恪守臣禮,國王嬰齊入朝為質,最終成為太子,回國繼位;康居驕橫狡黠,言行不一,西域都護上奏認為應迫使其送子入朝,以懲戒無禮。曆史上,吳王劉濞叛亂的隱患,始於其子入朝時的衝突;隗囂背叛漢朝,也因不顧念兒子。此前聽說孫權有送子之意卻未行動,如今我軍戒嚴,臣擔心百姓不了解陛下深意,會認為是因孫登滯留而興師。
    倘若我軍出兵後孫登才至,那就意味著為小事大動幹戈,得不償失;倘若孫權傲慢凶狠,根本無意送子,恐怕百姓會心懷不滿。愚臣認為,應敕令在外的將領嚴守禁令,謹慎鎮守防區。對外彰顯軍威,對內廣興農耕,使國家如大山般安穩,如深淵般沉靜,讓敵人無法動搖我們的根基,無法揣測我們的謀略。”
    當時文帝已下令軍隊出征,但因孫權仍未送子,最終隻能臨江而返。《魏書》記載:文帝回師後,下詔給三公說:“三代為將,道家視為禁忌;窮兵黷武,古來已有警戒。何況連年水旱災害,士民損耗嚴重,如今徭役比從前加倍,卻進不能滅賊,退不能安民。‘屋漏在上,知之在下’,如今迷途知返,為時未晚,過而能改,不算過錯。現決定休兵,高築壁壘如高山,沉潛威力如深淵,摒棄雜念,暫置吳蜀於境外。朕將於本月中旬抵達譙縣,淮、漢各軍也各自返回,今年不再西征。”)
    魏明帝即位後,晉封王朗為蘭陵侯,食邑增加五百戶,累計達一千二百戶。王朗奉命到鄴城祭掃文昭皇後陵墓時,發現百姓生活困苦。此時朝廷正大規模營建宮室,他上疏勸諫說:
    “陛下即位以來,屢屢頒布恩詔,百姓無不歡欣鼓舞。臣最近奉命北行,往返途中聽聞徭役繁重,其中有很多是可以免除或減省的。希望陛下多傾聽百姓呼聲,以策略製敵。
    從前大禹為拯救天下水患,先簡陋宮室、節衣縮食,最終統有九州,成就五服之治;勾踐為擴張疆土、在姑蘇消滅夫差,也約束自身及家人,以節儉治國,最終囊括五湖三江,稱霸中原;漢文帝、漢景帝想恢弘祖業,於是舍棄修建百金之台,以粗布服飾昭示節儉,減少宮廷膳食、拒絕地方進貢,減輕徭賦、鼓勵農桑,最終實現升平,幾乎無人犯法。漢武帝之所以能軍勢強盛、開拓邊疆,正是因為祖先積累豐厚。霍去病不過是中等才能的將領,尚且以‘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為由不建府第,說明憂慮遠方者會忽略近處,處理外事者會簡化內政。
    從漢初到東漢中興,都是在戰事平息後,才開始修建鳳闕、德陽殿等建築。如今建始殿足以舉行朝會,崇華殿足以安置內官,華林園、天淵池足以供宴遊。可先建成閶闔門這樣的標誌性建築,用於接待遠方使者朝貢,修繕城池以保障國家安全,其餘工程暫且等待豐年。以農耕為要務,以軍事訓練為常事,如此則百姓無怨,人口增長,兵強民富,若此時敵寇仍不歸服,天下仍不太平,從未有過這樣的道理。”
    後來王朗轉任司徒。
    當時明帝多次失去皇子,後宮中懷孕待產的嬪妃極少。王朗上疏說:
    “從前周文王十五歲生下武王,最終有十個兒子,開枝散葉;周武王年老才生周成王,所以成王兄弟稀少。這兩位聖王德行相當,但子孫福澤不同,隻因生育有早晚、數量有多少。陛下德行堪比文武二王,年齡已超過周文王生育武王時,卻尚未在後宮誕育皇子,藩王數量也不多。以成王相比,雖不算晚,但與伯邑考周文王長子)相比,就不算早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周禮》規定六宮內官有一百二十人,但經典通常以十二為限,到秦漢末年,後宮人數增至千百。然而即便人數眾多,真正懷孕待產的卻很少,說明‘多子多福’的根本在於專一,而非單純追求數量。老臣憂心忡忡,希望國家能像軒轅黃帝那樣子孫昌盛‘五五’指黃帝有二十五子),至少不要像周文王那樣子嗣較少,因此深感憂慮。
    另外,孩童自幼若被褥過於溫暖,會導致身體柔弱,難以養護,容易患病。若讓孩童從小穿輕薄的棉衣,不過度保暖,必定能保全健康,長壽如南山。”
    明帝回複說:“最忠誠的人言辭篤厚,最關愛的人言語深切。您既費心思慮,又親手撰寫奏疏,反複陳說德政,朕讀後倍感欣慰。朕尚未確立繼承人,您的憂慮與朕相同,現誠心接納您的良言,渴望聽到更多良策。”
    王朗著有《易傳》《春秋傳》《孝經傳》《周官傳》等,奏議、論記等文章均流傳於世。《魏略》記載:王朗本名王嚴,後改為王朗。《魏書》評價:王朗才學高超、博雅通達,性格嚴整慷慨,注重威儀,恭儉節約,連姻親送禮都不接受。他常批評世人空有樂善好施之名,卻不體恤窮賤,因此把錢財用於周濟急難作為優先考量。)
    太和二年,王朗去世,諡號 “成侯”,其子王肅繼承爵位。當年文帝分封王朗食邑時,允許他封一個兒子為列侯,王朗卻請求封侄子王詳,足見其謙遜之風。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