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王肅論治
字數:3160 加入書籤
王肅,字子雍,十八歲時跟隨學者宋忠研讀揚雄的《太玄》,並為這部深奧的典籍重新作注。王肅的父親王朗在給許靖的信中提到,王肅出生於會稽郡。)黃初年間,王肅被任命為散騎黃門侍郎,成為皇帝的近侍官員。
太和三年,王肅升任散騎常侍。次年,大司馬曹真率軍征討蜀漢,王肅上疏勸諫說:
“古書上說:‘千裏運送糧草,士兵麵有饑色;砍柴燒火做飯,軍隊難以吃飽。’這說的還是在平坦道路上行軍的情況。更何況深入險阻之地,鑿山開路前進,士兵的勞苦會成倍增加。如今又逢連綿陰雨,山路陡峭濕滑,大軍擁堵難以展開,糧草運輸艱難,這正是行軍的大忌。
聽說曹真出發已過一月,才走了半個山穀,修路的工作全由戰士承擔。這樣一來,敵軍反而能以逸待勞,這是兵家最忌諱的。從前周武王伐紂,出兵後又退回;近年太祖、文帝征討孫權,臨江而未能渡河。這難道不是順應天時、通曉權變的做法嗎?
百姓若知道陛下因大雨艱難而休兵,日後若有機會再乘機出征,就會像《周易》所說‘以愉悅的心情讓百姓赴難,百姓會忘記死亡’那樣,心甘情願為國效力。”
魏明帝采納建議,下令退兵。
王肅又上疏提出兩項禮製建議:大臣喪禮:建議遵循舊禮,為去世的大臣舉行哀悼儀式,並在宗廟供奉果品祭祀。這一建議被朝廷采納施行。精簡官製:上疏陳述治國根本,提出 “裁撤閑散職位,減少非必需的俸祿,停止多餘的開支,合並清閑的官職,使每個官員都有實際職責,職責對應具體事務,事務關聯相應俸祿,俸祿替代耕作收入” 的主張。他認為,官職精簡而俸祿優厚,既能減少國家財政支出,又能激勵士人進取。
王肅還引用曆史教訓:“唐虞時代設官分職,命公卿各負其責,以尚書納言)傳達帝王命令;周代五日一朝,公卿大夫共同議事;漢初公卿親自上朝奏事,如高祖敬重直言的周昌,武帝信任敢諫的汲黯。自漢成帝設置五名尚書後,朝禮逐漸廢弛。如今應恢複五日朝會製度,讓公卿尚書各按職事上奏,複興傳統禮儀,光大聖賢基業。”
青龍年間,山陽公漢獻帝劉協)去世。王肅上疏建議:
“古代唐堯禪位虞舜、虞舜禪位夏禹,繼位者都服喪三年後才正式即位,因此帝號不受損,君臣之禮得以保存。如今山陽公順應天命,禪位大魏,退居賓位。他侍奉魏國盡忠盡節,魏國對待他尊崇而不以臣下相待。如今他去世,喪葬規格與帝王相同,遠近之人都稱讚這是盛德之舉。
漢代皇帝稱號為‘皇帝’,‘皇’與‘帝’有別,‘皇’的地位略低於‘帝’。如漢高祖時,天下無兩王,他的父親健在但僅稱‘太上皇’,顯然‘皇’與‘王’並不衝突。如今為山陽公確定諡號,可稱‘皇’以匹配其尊榮。”
魏明帝未完全采納,最終追諡劉協為 “漢孝獻皇帝”,允許稱 “皇” 但保留 “帝” 號。孫盛評論:“與神靈契合者稱皇,與天道契合者稱帝,‘皇’的尊號高於‘帝’。王肅認為‘皇’比‘帝’輕,實為謬誤。” 裴鬆之反駁:“上古稱‘皇皇後帝’,先‘皇’後‘帝’,但漢代尊父為‘皇’,實則有貴無位,與‘帝’相比確實較低。魏國沿用漢禮,王肅的建議是基於漢製,孫盛的批評實為譏諷漢代製度,而非針對王肅。”)
後來,王肅以散騎常侍身份兼任秘書監負責皇家典籍的官職)和崇文觀祭酒文化機構主管)。魏明帝景初年間,朝廷大規模營建宮室,導致百姓荒廢農業生產,朝廷信守承諾的風氣不盛,刑殺舉措往往倉促決斷。王肅上疏指出:
“大魏承接百代王朝的基業,百姓人口稀少,戰爭尚未完全停息,此時正應讓百姓休養生息,以清靜政策安撫遠近之人。要積蓄國力、使疲憊的百姓得到休息,關鍵在於減少徭役、鼓勵農耕。如今宮室尚未建成,工程仍在進行,糧草運輸和人力征調頻繁,百姓疲於勞役,農民離開農田,種糧的人少,吃糧的人多,舊糧已耗盡,新糧未接上,這是國家的大隱患,並非未雨綢繆的長遠之計。”
“如今參與營建的工匠有三四萬人。九龍殿足以讓陛下安居,內部也足夠容納六宮嬪妃,顯陽殿即將完工,唯有泰極殿之前的工程規模仍大。眼下即將進入寒冬,工匠可能因寒冷患病。懇請陛下頒布仁德詔書,深切憐憫役夫的疲勞,關懷百姓的生計,從非緊急工程中挑選身強體壯的工匠,留下一萬人,讓他們每年輪換一次。這樣眾人都知道休息有盼頭,就會愉快地投入工作,雖勞累卻無怨言。按此計算,一年有三百六十萬工時,力量並不少。原本一年完成的工程,可允許三年完成。將其餘工匠遣散務農,這才是長久之計。糧倉有充裕的糧食,百姓有剩餘的勞力,用此來興辦工程,何事不成?用此來推行教化,何教不興?”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誠信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孔子說:‘自古以來人都有一死,但百姓沒有誠信就無法立足。’當年小小的晉國,晉文公重耳想要征用民力,必先彰顯誠信。因此原國雖即將投降,卻因信服誠信而歸順,晉文公得以一戰稱霸,至今被人稱頌。此前陛下前往洛陽,征發百姓營建宮室,有關部門承諾完工後遣散百姓,然而工程完畢後,卻為貪圖勞力繼續留用,沒有按時遣返。有關部門隻貪圖眼前利益,卻不顧治國根本。臣認為,今後若再征用民力,應明確命令,務必遵守期限。若有其他事務需依次處理,寧可重新征發,也不可失信於民。”
“陛下臨時裁決的刑罰,針對的都是有罪的官吏和該死的人,但百姓不知情,會認為刑罰過於倉促。因此希望陛下將案件交付司法官吏,公開罪犯的罪行。同樣是處死,不要讓刑殺之事在宮禁中發生,以免遠近之人產生疑慮。何況人命至重,死去便無法複生,聖賢都十分重視。孟子說:‘殺一個無辜的人來奪取天下,仁德之人不會做。’
漢代曾有一人驚了皇帝車駕的馬匹,廷尉張釋之奏請罰金,漢文帝嫌處罰輕。張釋之說:‘當時陛下若下令誅殺他也就罷了,如今交付廷尉,廷尉是天下公平的象征,一旦不公,天下用法都會輕重失度,百姓該如何自處?’臣認為張釋之的話有失大義,並非忠臣應有的陳詞。廷尉是天子的官吏,尚且不可失平,何況天子本身,怎能迷惑錯誤?這是重自己而輕君主,是極大的不忠。周公說:‘天子無戲言,言語會被史官記錄、樂工誦讀、士人傳揚。’言語尚且不可兒戲,何況行動?因此張釋之的言論值得反思,周公的告誡必須遵循。”
王肅最後建議:“那些飼養鳥獸等無用之物,卻耗費糧草人力的開支,都應廢除。”
喜歡白話三國誌請大家收藏:()白話三國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